速度「開掛」!60秒帶你看25天建成中大五院鳳凰山院區
金羊網 2020-03-10
文、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達 通訊員 吳羊佩 張恩 鄒靖
3月10日,中大五院鳳凰山病區正式交付使用,該病區是全國首個首個永久結構形式應急醫院,同時也是國內首個以應急方式建設的永久性傳染病病區。
該病區建築面積約1.56萬平方米,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負責施工,是一個擁有300張床位的全負壓病區。病區內部包含病區護理、CT、手術室、ICU、檢驗科,嚴格按照永久性傳染病病區的標準建設,工期僅用25天。
「珠海奇蹟」,25天建成一座醫院
2020年2月2日下午,珠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中大五院鳳凰山病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月9日工程正式開工以後,就展現出「開掛」一般的速度:9天實現工程主體結構封頂;8天完成33000平方米雙面雙層隔牆安裝;6天完成13500平方米吊頂施工。累計使用鋼筋2000噸、混凝土12000方,安裝氣密門2238平方米、氣密窗1274平方米,風管21000平方米、電纜120000米。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樣的一座永久醫院建設工期原本需要278天,而疫情當前,最終工期僅用了25天。
面對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再加上春節期間用工組織難、材料調配難等多重難題疊加,項目建設註定是一場硬仗。
中建三局一公司珠海中大五院鳳凰山病區項目建設指揮長王飛介紹,面對緊密的工期、複雜的工序,項目依託BIM技術量化工程量,模擬全專業施工工序,將計劃細化到小時,統籌分解各專業任務,確保各參建單位完美融入建設節奏,最大化發揮各專業優勢,推動整個項目施工進度。
面對複雜的圖紙和極高的工期要求,技術團隊立即轉變思路,採用EPC模式主動介入設計,設計易建快拆體系:統一截面、統一布局,優化層高,原設計C30混凝土提高至C40,並添加早強劑,達到3天拆模條件。整個建設過程完成5次設計優化、12次圖紙會審、60餘張深化設計節點,目的只有一個:最大化為現場創造便利施工條件。
醫療病房工序複雜,為了在最短時間磨合各工序,項目48小時內搭建1:1異地樣板、實體交付樣板,解決18個碰撞問題,用最直觀的方式解決最複雜的問題,確保大面搶工時忙而不亂。
此外,項目在1天內完成急需人員、材料、設備進場,3天內完成後續材料及分包資源組織,累計進場各類機械336臺,高峰期近4000人同時施工,前後近12000人投入戰役。
王飛介紹,項目前期確保3天一個結構層、1天完成拆模清理,同時做好室內、立面、屋面等立體空間的施工交叉,有效組織土建、安裝、裝飾專業的工序穿插,確保作戰無縫銜接,高效推動項目整體進度。
有了速度,質量也要達標。考慮長期使用需求,病房開間寬度相對箱房增加了0.6m,層高4.4m。相對箱房應急醫院增加了消防噴淋、智能建築、永久電梯、節能、防颱風等內容,選用綠色環保、隔音材料,如無機預塗板、機制玻鎂複合彩鋼板吊頂、6級醫用氣密窗,氣密性得到有效保障,「整個建設標準極高」。「我們嚴格按照正式建築施工進行質量管控,各方質量監督、過程驗收、試驗檢驗同步實施,確保應急工程高質量交付。」王飛表示,「醫院按照正規的傳染病醫院標準建造,至少可以使用20年以上。」
科學施策,完成國內首個永久應急醫院建設
項目方案最初是應對疫情建設的貨櫃板房應急醫院,但結合珠海疫情形勢、長久使用需要、颱風暴雨氣候及各方意見,調整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永久應急醫院。「永久醫院結構穩定、牢固,有更長久的使用壽命;空間設計更加靈活,可按需求布置各類房間;使用功能將更加完善,房間氣密條件優越,可實現更高標準的功能需求。」中大五院副院長李中和介紹,「全部都是負壓病房的病區,在全國都很少見。」
據了解,傳染性病房通過負壓實現病區潔淨度,不同功能房間不小於5帕氣壓差,保證空氣的有序流動,因此,防止交叉汙染,保證門、窗、牆「不漏氣」是重中之重。
王飛介紹,工程隊通過混凝土原光收面、採用醫用6級氣密窗、隔牆內層外層雙封閉等措施,確保病房空氣不外溢,同時採用高效過濾負壓排風,在滿足規範的基礎上預留20%風量,總共安裝240個氣壓監測儀,確保負壓條件達標,「現在壓差在20帕左右」。
傳染性病房內被汙染的空氣如何排放非常關鍵。項目巧妙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屋面聳立80個外排風管直向高空,高度達6米,將經消毒的汙染空氣排入高空,有效避免了排出的空氣進入到新風系統。
作為臨海病區,防颱風能力必不可少。王飛介紹,工程1274平米外窗全部採用系統門窗,可抗15級颱風。結構抗震烈度按7度設防,管道支架進行抗震加固,確保病區安全運行。
李中和表示,目前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珠海毗鄰港澳,復工開學也在有序進行,「大型突發事件隨時有可能出現,病區的建成將對珠海市應對大型疫情起到重要作用。」據悉,鳳凰山病區作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後備醫院,在疫情結束後也將作為流行性傳染病病區繼續使用。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