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恐龍,遠古時期生存在地球上的霸主,也是水稻國家公園的招牌景觀之一,受到了眾多大小恐龍飯們的喜愛。
慕名而來的你們,是否真的了解恐龍呢?今天,海棠君從恐龍生活的的三個時期開講,帶大家一同了解我們的遠古霸主。
Q1.什麼是恐龍?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Q2.恐龍生活的時期?
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年代,指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蟲類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動物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
下面,跟著海棠君一起來
認識一下不同時期的恐龍們吧!
三疊紀
REC
腔骨龍
腔骨龍,又名虛形龍,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腔骨龍的頭部很窄,牙齒鋒利,身體敏捷,後腿十分發達,尾巴可以在奔跑時掌握身體的平衡。同時,腔骨龍的化石曾與1998年被帶到和平號空間站中,是第二隻進入太空的恐龍呢!
REC
始盜龍
始盜龍又叫曉掠龍,被認為是目前已發現的恐龍中最原始的恐龍。1993年,始盜龍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處極其荒蕪不毛之地 —— 伊斯巨拉斯託盆地,該地屬於三疊紀晚期地層。
始盜龍是小型肉食動物,長約1米,能夠兩足行走,鋸齒狀的牙齒是它們作為肉食性恐龍的標誌。
REC
欽迪龍
欽迪龍又名慶迪龍、魔鬼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小型肉食恐龍。主要分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身長2米,臀高0.8米,推測體重為30公斤。其名字來源於欽迪層石化森林。
這使得它們可以捕獲體形比它們大的多的獵物。欽迪龍視覺敏銳,可以迅速發現獵物。它們性情兇猛,善於對獵物發動突然襲擊。它們脖子比較靈活,警惕性高,在遇到比它們更大的恐龍時,它們敏捷的身軀可以輕鬆擺脫追捕。
侏羅紀
REC
祿豐龍
恐龍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生存於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紀。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祿豐龍是淺水區生活的恐龍,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並輔助後肢和吻部的活動。
其模式種——許氏祿豐龍是中國第一具裝架的恐龍化石(1941年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於1941年研究命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是中國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
REC
馬門溪龍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經科學鑑定,屬蜥腳類亞馬目。
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部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
作為一種性格溫馴缺乏基本戰鬥經驗的巨型食草恐龍,馬門溪龍在爭奪配偶的時候也非常地有趣。它們不會像霸王龍那樣相互廝殺,也不會像三角龍那樣彼此撞擊,而是後背對後背用自己粗壯的尾巴抽打對方,誰先挺不住了誰就出局。所以為了能夠在爭奪配偶的過程中佔據優勢,馬門溪龍的尾巴也逐漸進化的又粗又長。
REC
峨眉龍
峨嵋龍(屬名:Omeisaurus)意為「峨嵋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巴通階到卡洛維階)的中國。它們的屬名來自於峨嵋山,峨嵋龍的化石是在1939年由楊鍾健等人在峨嵋山附近的榮縣發現,屬於沙溪廟組地層。
如同其他蜥腳下目,峨嵋龍是草食性動物。它們是群中大型蜥腳類恐龍,每個種的體型都有很大的差距,身長大約是介於10到20米之間,高度則為4到7米左右,重量約10到15公噸。與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一樣,峨嵋龍擁有典型的龐大身體與長頸部,頭部成楔形。然而,不像許多蜥腳下目恐龍,峨嵋龍的鼻孔位於鼻部前端,而非頭頂。由於後肢較長,其背部最高點位在臀部。
白堊紀
REC
汝陽龍
汝陽龍(學名:Ruyang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南省的莽川組,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模式種是巨型汝陽龍(R. giganteus),在2009年由中國科學院的季強等人所命名。
其模式種——巨型汝陽龍為巨型蜥腳類恐龍,屬於巨龍型類。背椎具有神經棘低、缺少椎前關節突隔板等特徵,發掘出的脛骨、股骨、肋骨和背椎、尾椎均十分粗壯。其單個背椎椎體直徑達51釐米,比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還長1釐米。它替代了此前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發現並展出的亞洲最大的恐龍——「汝陽黃河巨龍」,巨型汝陽龍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粗壯、最重的恐龍。
REC
特暴龍
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超科。是霸王龍的遠親。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的蒙古和中國,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特暴龍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特暴龍最長可達12米,最重7.5噸。和近親相比,特暴龍吻部較窄,腿雖然長但按照比例不如近親長,前肢比例是暴龍科裡最短小的,身體很粗壯。
除了前肢更小和體形纖細外,特暴龍其他方面具有的形態特徵與霸王龍一模一樣。也因此許多人將其認為是一種恐龍。但21世紀初的研究證明,霸王龍和特暴龍的親緣關係沒有那麼地接近,它們的差異特徵和生理構造,完全可以劃為兩個不同的屬。特暴龍與亞洲的諸城暴龍近親關係更接近,而並非霸王龍。
REC
假鯊齒龍
假鯊齒龍(屬名:Shaochilong)是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烏梁素海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中期(土侖階),約9,200萬年前。模式種是毛爾圖假鯊齒龍(S. maortuensis),過去是吉蘭泰龍的一種,在2009年被建立為新屬。
其模式種——毛爾圖假鯊齒龍最初由胡壽永1964年描述命名為毛爾圖吉蘭泰龍,之後Brusatte等人2009年重新研究認為其不屬于吉蘭泰龍屬,另建立並歸入假鯊齒龍屬,其屬名示其像鯊魚一樣的牙齒,種名為其產地,材料為部分零散頭骨和脊椎。毛爾圖假鯊齒龍長約5-6米,重約500公斤,屬鯊齒龍科。
Q3.哪裡可以看到這麼多恐龍?
那當然是——水稻國家公園啦!
水稻國家公園是大型中國恐龍戶外博覽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這裡匯集了中國迄今發現的277種、323隻1:1比例復原的恐龍,可謂是中國恐龍全明星陣容,一定讓熱愛恐龍的大小朋友們流連忘返~
水稻國家公園恐龍奇幻景觀,按時間分布,從百龍步道的龍門開始,我們即步入了白堊紀,縱深逐步進入侏羅紀及三疊紀時代。
看,它們都在這裡!
毛爾圖假鯊齒龍
勇士特暴龍
巨型汝陽龍
還有和愛豆合影的恐龍fans
來源:國家海岸海棠灣
經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