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嘴跑火車,詞語解釋形容人好說大話,信口開河,不著邊際,長篇大論地說一些極其不靠譜的言論,多含貶義。
可能也是火車這交通工具一會兒天南一會兒海北的特性,與人東一句西一句,五湖四海侃大山的特點部分吻合,形象生動,深討吃瓜群眾的喜歡。至於滿嘴跑火車這詞的由來,現已不得而知,但實際出現的重要節點,應該是在火車傳入中國以後,也就是公元19世紀後的事,1875年英國人在上海鋪設的第一條營運鐵路,長度14.5公裡的吳淞鐵路。
再者能把這梗傳播到全民皆知的地步,多少得是近代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林林總總的關鍵詞逐漸浮出水面:近代、中國、火車、有影響力的人。
仔細琢磨推敲,貌似所有答案都指向了那一位,首舉「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國父孫中山。同時也是世人口中用嘴巴拉火車的理想家。
1912年初夏,孫中山在接受《紐約先驅報》記者採訪時,提及關於修築10萬英裡鐵路的計劃。同年9月,袁世凱特授孫中山「籌辦全國鐵路全權」的任命書,並立即北上考察北方鐵路。據隨行顧問端納所記,親眼見到孫中山坐在列車裡繪製線路圖,「小小鐵路建設者坐在他的地圖前,在一處標上一條新線,把這條線取直,又把那條線取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沉浸在那種使你脈搏跳動、血液沸騰的夢想中。最後所有的省會都被幹線連起來了,所有專區城市都用小線連起來,在各個方向還有分支,就象大榕樹一樣,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製作。」
在其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莫理循的信函中,更是直接提出質疑,認為孫中山在畫線時並沒有考慮到懸崖或峽谷、山嶺或冰川、森林或沙漠、河流或湖泊,也就是孫中山的線路安排完全憑臆想,根本不考慮現實的地理地勢——「博士,那條繞過西藏的鐵路永遠也沒法建成。你可以用毛筆和墨水來建,僅此而已。你的線路要經過的一些通道有18000英尺高。」
可見當此情形,端納以為孫中山就是個「絲毫不講實際、缺乏普通常識」的設計師,描繪的地圖「只不過是一幅怪誕的中國之謎」。
以上提及的內容,即是刊登在《建國方略》中的鐵路規劃圖,而「十萬英裡鐵路計劃」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其在民國初年提出的「十萬英裡」,這一數字本身就已太過浮誇,須知,至1950年,全國鐵路通車總裡程尚只有22238公裡。21世紀的今天,至2020年8月,中國鐵路營業裡程才蹌蹌突破14萬公裡,換算到英裡,仍不足一百年前所提出的計劃。
看到這裡的朋友,遇事不要慌,可以點擊右上角,先轉發到朋友圈。國父還是大家認識的那個國父,在這裡,不妨借用胡適對孫中山的評價:
「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劃,分開進行的程序,然後一步一步的做去。沒有計劃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裡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劃的人決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最大的建國方略。但是大多數的政客都是胡混的,一聽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就蒙著耳朵逃走,說『我們是不尚空談的』。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這個虧。不是吃他的理想的虧,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認作空談的虧,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實行,全是為了這個緣故。」
孫中山的鐵路計劃之裡程,有兩個重要數據。一個是在1912-1913年間,孫中山多次對外宣「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裡鐵道」、「期限十年,壯二十萬裡之聲勢,活四百兆人民之命脈」。二是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所設想的那樣,「若以此十萬英裡之鐵路,在十年內建築之,機關車與客貨車之需要,必當大增」——據孫中山相關的描述,其設計的鐵路系統,合計7.6萬英裡,但因「多數幹線當設雙軌,故合數計劃路線計之,至少當有10萬英裡。」
不管是「二十萬裡」,還是「十萬英裡」,日後中國鐵路的發展仍遠沒達到孫中山的期望。從這個方面來講,「滿嘴跑火車」這個說法,似乎也是無可厚非。更值得特別指出的一點:孫中山當年特別參考了美國鐵路的發展史——譬如,孫中山曾聲稱「如美國現有鐵道二十餘萬哩,合諸中華裡數,則有七十萬裡。乃成全球最富之國。中華之地五倍於美,苟能造鐵道三百五十萬裡,即可成全球第一之強國。」——考慮到美國在1880-1890年間,所建造的鐵路確實超過了二十萬裡,而孫又一再強調自己的建設計劃的核心,旨在通過出讓一定年限的經營權,引入美國資本、法國資本乃至日本資本來為中國修築鐵路,則所謂十年建造「二十萬裡」、「十萬英裡」的鐵路,雖不太現實,但也還算不上非常離譜。
至於孫中山本人親自操刀設計的「鐵道線路規劃圖」,倒確實存在著諸多非常不專業的問題。但孫中山繪製的畢竟只是一張粗糙的示意圖,並不是上馬動工的精確線路施工圖,對示意圖裡的「直線」,似乎不宜苛責過多。說到底,先生的老本行是名醫生,拿得起手術刀,幹得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行當,但拋棄「醫人生涯」,投身「醫國事業」,「妄圖用張嘴讓火車在中國跑起來」,這是一位老人對國家、對民族的未來最熱烈的憧憬。
參考文獻1.孫中山、沈潛,《1919年的「中國夢」:孫中山〈實業計劃〉鑑注》2.胡適,《〈孫文學說〉之內容及評論》3.張國淦,《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4.丁超五,《護法時期追隨中山先生瑣記》5.張友漁,《革命黨與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