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一下,這事兒不是利川村民的告白,而是河南信陽的兄弟倆在家嚴去世之後的「告白」。大概等同於利川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訃告」。
全文於後:
告白
茲因嚴父病故,感謝親朋好友前來弔唁。祇 載本宅,概不感煩。謝絕一切喪葬禮品,敬請諒解!!!
孤哀子xx泣叩
2020年閏四月十一治喪
祇,與只讀音相同,釋義也一樣,「祇載本宅,概不感煩」,大概就是只限於本家的親友族戚幫忙,而不勞煩其他的團轉四鄰的意思。
孤哀子的自稱,也很有講究,「老規矩」應該是這樣的:
孤子:父親去世(母親尚在)時,寫 孤子
哀子:母親去世(父親尚在)時,寫 哀子
哀孤子:父親已經去世了,母親再去世時,寫哀孤子
孤哀子:母親已經去世了,父親再去世時,寫孤哀子
在喪葬這一塊,土家族人其實也有嚴格禮制規定。
比如,只要有比亡者輩分大的直系親屬建在,在靈位上不能稱「老大(孺)人」,如果父母健在,靈位的抬頭是「嚴慈侍下或者雙侍下(俱慶下亦可)」,以此類推,父健在,「嚴侍下」,母健在則「慈侍下」。
嗯,扯遠了。
說回「謝絕一切喪葬禮品」這件事情上來。
從相關的後期視頻來看,老人的兩個兒子,並不是非富即貴的人,他們也應該只是普通村民。他們「謝絕禮品」,並不想借父親去世的機會,收回「送出去的人情」,是在用實際行動,和「人情債」一刀兩斷。
這種做法,值得咱們學習和效仿。特別是在國家對「無事酒」加大了整治力度之後,「紅白喜事」成了唯一的可整並放開整的酒會之後,有極少部分人,恨不得「多」有幾個爹媽,好多過幾回事務。其目的是為了「收人情」。
「人情到,揭鍋灶」,說明了人情的嚴酷的一面,即你伸起爪爪接了別人的,就要「照簿還情」,無論你的處境有多麼困難。也就是「熱肉好吃,冷帳難還。」
也正因為是這樣,「人情」就像雪球,越滾越大。在國家沒有整治之前,「人情」往來是村民最大的開支,且沒有之一。
而在那個時期,人們並不是自覺去抵制「無事酒」,而是挖空心思想去整一回,把人情收回來,然後再送出去,周而復始,無窮盡也。
於是,就冒出了有五個兒子,老人一年可以過五個「古稀之慶」。修一樓一底的房子,可以基礎整一次,一樓整一次,封頂整一次,粉刷結束再整一次,來來回回就四次了。實在沒轍了,兩口子離婚整一個「離婚酒」,復婚來一場「復婚酒」。要不然,乾脆就貓就狗就母豬,只要是「下下崽崽」了,就到處請「耍」。
那就更不用說爹死娘故這樣正大光明的事情了。所以,就有了三個兒子三本帳,兩個女兒加進來,一共得在五個本本上寫五個名字。
提都不要提「謝絕一切喪葬禮品」的說法了。
像這樣「謝絕」的人,人們一開始覺得他不順眼,不合眾。但是,久而久之後,就有更多的村民,去「謝絕」,並形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