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民父親去世,「告白」眾鄉親:謝絕一切喪葬禮品

2021-02-06 利川訪談

說明一下,這事兒不是利川村民的告白,而是河南信陽的兄弟倆在家嚴去世之後的「告白」。大概等同於利川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訃告」。

全文於後:

告白

茲因嚴父病故,感謝親朋好友前來弔唁。祇 載本宅,概不感煩。謝絕一切喪葬禮品,敬請諒解!!!

孤哀子xx泣叩

2020年閏四月十一治喪

祇,與只讀音相同,釋義也一樣,「祇載本宅,概不感煩」,大概就是只限於本家的親友族戚幫忙,而不勞煩其他的團轉四鄰的意思。

孤哀子的自稱,也很有講究,「老規矩」應該是這樣的:

孤子:父親去世(母親尚在)時,寫 孤子

哀子:母親去世(父親尚在)時,寫 哀子

哀孤子:父親已經去世了,母親再去世時,寫哀孤子

孤哀子:母親已經去世了,父親再去世時,寫孤哀子

在喪葬這一塊,土家族人其實也有嚴格禮制規定。

比如,只要有比亡者輩分大的直系親屬建在,在靈位上不能稱「老大(孺)人」,如果父母健在,靈位的抬頭是「嚴慈侍下或者雙侍下(俱慶下亦可)」,以此類推,父健在,「嚴侍下」,母健在則「慈侍下」。

嗯,扯遠了。

說回「謝絕一切喪葬禮品」這件事情上來。

從相關的後期視頻來看,老人的兩個兒子,並不是非富即貴的人,他們也應該只是普通村民。他們「謝絕禮品」,並不想借父親去世的機會,收回「送出去的人情」,是在用實際行動,和「人情債」一刀兩斷。

這種做法,值得咱們學習和效仿。特別是在國家對「無事酒」加大了整治力度之後,「紅白喜事」成了唯一的可整並放開整的酒會之後,有極少部分人,恨不得「多」有幾個爹媽,好多過幾回事務。其目的是為了「收人情」。

「人情到,揭鍋灶」,說明了人情的嚴酷的一面,即你伸起爪爪接了別人的,就要「照簿還情」,無論你的處境有多麼困難。也就是「熱肉好吃,冷帳難還。」

也正因為是這樣,「人情」就像雪球,越滾越大。在國家沒有整治之前,「人情」往來是村民最大的開支,且沒有之一。

而在那個時期,人們並不是自覺去抵制「無事酒」,而是挖空心思想去整一回,把人情收回來,然後再送出去,周而復始,無窮盡也。

於是,就冒出了有五個兒子,老人一年可以過五個「古稀之慶」。修一樓一底的房子,可以基礎整一次,一樓整一次,封頂整一次,粉刷結束再整一次,來來回回就四次了。實在沒轍了,兩口子離婚整一個「離婚酒」,復婚來一場「復婚酒」。要不然,乾脆就貓就狗就母豬,只要是「下下崽崽」了,就到處請「耍」。

那就更不用說爹死娘故這樣正大光明的事情了。所以,就有了三個兒子三本帳,兩個女兒加進來,一共得在五個本本上寫五個名字。

提都不要提「謝絕一切喪葬禮品」的說法了。

像這樣「謝絕」的人,人們一開始覺得他不順眼,不合眾。但是,久而久之後,就有更多的村民,去「謝絕」,並形成良好的習慣。

相關焦點

  • 朱之文大舞臺成「禮品分發處」:村民抱滿懷,還有拿蛇皮袋裝的
    作者|嘉寧 責編|溫溫 提要:近日有網友上傳了一則視頻,視頻中有「工作人員」在大衣哥大舞臺為村民分發禮品,有村民抱著半人高的禮品,滿臉笑容的從廳內走了出去。
  • 老人去世 兒子不出一分錢 親戚鄰裡卻叫好
    該縣迷科村黑德西組一位老人去世,整個喪事只殺了12頭豬,還都是前來奔喪的親戚帶來的,兩個兒子沒花一分錢,每家人間接地節約了5萬元。女婿奔喪也不講排場、擺闊氣,不殺牛、不放煙花,只牽來一頭大肥豬。對於這家人的做法,親戚鄰裡紛紛叫好,還帶動了全村甚至全鄉群眾喪事簡辦。
  • UFC不敗之王「小鷹」父親因新冠去世!嘴炮等一眾UFC明星發文追悼
    格鬥世界訊:據外媒最新報導,28戰全勝的UFC輕量級冠軍「小鷹」哈比布·努爾馬戈梅多夫的父親阿卜杜勒·努爾馬戈梅多夫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57歲。在此之前,阿卜杜勒·努爾馬戈梅多夫就飽受新冠肺炎的折磨,一度病危!
  • 百歲老人去世,不辦任何儀式 家屬:我是醫生,應以身作則!
    鑑於傳染病魔肆虐,遵從黨和政府不舉行群聚規定,老父喪葬不舉行任何儀式,望興義和外地的親朋知曉!不要前往悼念!」1月31日,家屬的一則告示,在興義微信朋友圈中引起許多網友的關注。都市新聞記者採訪了家屬彭蘇先生。彭蘇說:「我們通過微信朋友圈、電話等給身邊的所有親友進行了解釋。」
  • ...這個服務集市解決了村民很多生活小需求——「鄉理鄉親」 服務...
    這個集市不賣油鹽醬醋等生活物資,但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村民們有需求,可以到集市上「淘」。這個集市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鄉理鄉親」服務集市。  「鄉理鄉親」服務集市是城南鄉今年6月推出的,包含理髮、健康服務、家電維保、傳統修補等8類服務項目。集市流動開進17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每月能享受至少1次上門服務。此外,集市還開發了民意收集、糾紛調解、垃圾分類宣傳、紅十字救護培訓等功能。
  • 《遲來的告白》觀後感
    全影貫穿了父欠女之陪伴之情,子欠母之孝敬之情,村幹部與村民的鄉裡之情,扶貧與被扶貧的誤解之情……第一次噙淚的場景,是老餘為扶貧工作人員做好雞蛋面,城裡姑娘突然放下手中的碗筷,立在窗前垂淚,她說:我爸爸生前也是這樣子做面給我吃,也是放一個水泡蛋一下子拉開了我思念我父親的閘門!
  • 劉相雨:論《金瓶梅》中的喪葬活動及其文學功能
    目前,學術界大多注意到了《金瓶梅》中喪葬活動的民俗價值和意義[①]。但是,對於《金瓶梅》中喪葬活動的文學功能及其價值,則研究較少[②]。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並就教於諸位方家。李瓶兒去世的當天,王姑子「口裡喃喃吶吶,替李瓶兒念《密多心經》《藥師經》《解冤經》《楞嚴經》,並《大悲中道神咒》,請引路王菩薩與他接引冥途」(第六十二回)[1]857;西門慶請了「報恩寺十二眾僧人,先念倒頭經」(第六十三回);到第三天,「和尚打起磬子,揚旛,道場誦經」。
  • 互幫互助的鄉裡鄉親
    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脫貧致富帶頭人,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吉格斯太鎮大紅奎村村民薩仁圖娜拉只用了兩年時間。現在她想的不是自己還要掙多少錢,而是想幫鄉親們都富起來。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政府和村裡的鄉親們幫我渡過了難關,現在政策這麼好,我就是有一股勁兒想往前奔,我要和鄉親們一起奔小康。」
  • 鄉親們開心的時候我最開心
    「好幾戶村民的全家收入要依靠種植大棚,我不可能學會技術之後再教鄉親們,我要給他們創造勞動機會,不能打擊鄉親們勤勞致富的希望和信心。」王曉飛說道。香菇成功生長出來,剩下的就是解決銷路問題。王曉飛為了佔據集市好的「黃金銷售攤位」,他每天早上5:30起床,帶上香菇去縣城趕集,這樣一跑就是兩年。
  • 壺關縣秦莊村支書劉國平連續13年自掏腰包為村民過年發福利
    筆者趕到秦莊村村委大院時,偌大的院裡已擠滿前來領取福利的村民和看熱鬧的孩子。村委工作人員正忙著給大家發放福利。「冰天雪地數九天,暖心豬肉勝天寒」。18日上午,筆者一到秦莊村,就在村委會大院閱報欄裡看到這樣一條大紅橫幅。
  • 達旗中和西鎮:鄰裡鄉親脫貧致富手牽手
    達旗中和西鎮:鄰裡鄉親脫貧致富手牽手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今年以來,達拉特旗中和西鎮以「鄰裡互助、結對幫扶」為主題,鎮黨委、政府通過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全面強化支部以及黨員、村民代表、護林員包括脫貧奮進戶在社會扶貧領域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形成「多幫一、多帶一」的社會扶貧工作模式。達拉特旗中和西鎮西北端是烏蘭計村,今年66歲的趙成元是當地的老村民了,以種植業為生,日子談不上什麼富裕,但也過得比較殷實。
  • 江西一孝子,將去世父親放進缸中密封,千日後開缸,已成一尊佛
    在江西,就有一位孝子,將去世的父親放進缸中密封,千日後開缸,父親已然成為了一尊佛。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時間一久,他似乎想開了,有信佛的念頭,於是在村莊附近的一座「靈山廟」裡開始和那裡的僧人一起清修,不過和僧人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出家,而是作為一個信徒前往清修。時間一久,他也就和寺廟裡的僧人熟悉了起來,還讀了很多的經書。
  • 十八臺村民聯誼會
    當聽到村微信群說我們村的父老鄉親要來呼和浩特市聚會,我激動不已,又要見到鄉山父老,兒時夥伴,可在興奮之中又有一些傷感猶豫,我特想去,可又怕……這些年一要聽到關於家鄉的風吹草動,或見到故鄉久別的親人,我的腦海裡就會立馬閃現出一個人的身影,那就是我遠去的父親。
  • 父親剛去世2個月母親又患癌,大二女生邊上學邊打工養家|百家故事
    對於孩子們來說,最大的願望莫過於父母身體健康,一家人和和美美,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實現這個願望。就像我們文中要講到的這個女孩,父親意外去世不久,母親也患上了癌症,如今她只能邊上學邊打工還得照顧母親。還在上大學二年級的她卻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責任,因為父母去世了,母親又得了癌症,家裡還有個上學的妹妹等著用錢,擔子都壓在了Chinh的肩上。Chinh本來也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照顧她和妹妹,一家人雖然不富裕,但卻十分幸福。
  • 王建民家庭:讓鄉親「畫著老虎奔小康」
    □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 記者 蘇建軍河南民權縣王公莊村是中國畫虎第一村,村民王建民家是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全家8口人,三代人喜歡畫畫,並依靠畫大老虎走上了致富路,他們還免費傳藝授徒,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 「做七」:這一舊時喪葬風俗,如何能流傳全國,又處處不同的呢
    而現今的喪葬風俗雖各地習俗不同,但相同的「做七」之說,卻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使得全國的各個地區都如此統一的認同「做七」這種說法呢?到底什麼是「做七」。「做七」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叫「燒七」、「理七」等。但大體上所表達的寓意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的當村子裡面有人家中去世時,所依照的禮數。
  • 淳化喪葬習俗(一)
    淳化的喪葬習俗禮儀複雜繁瑣,有「伺死如生」之說。待一切準備就緒,再擇日下葬。一個人「壽終正寢」之後,喪葬的禮儀就隨之而起。彌留之際,至親子女,服侍左右,一旦死亡,哭泣號啕以盡哀。接著將屍體沐浴更衣移至事先支好的床上,謂之「正寢。」淳地人見了問:「老人家的病咋樣了?」答曰:「看是不行了,都抬到床上幾回了。」所謂「抬到床上」就是人已經死了或者快要死了。兒女這樣服侍老人死去,謂之「送終。」初終之時,家人盡哀,大哭不止。
  • 張昌花:帶領鄉親一路走向幸福
    幾年來,張昌花在母親患重病、父親遭遇車禍的情況下,她用瘦弱雙肩撐起了一個家。她當村幹部後,帶領村民搞養殖、搞種植、發展旅遊,鄉親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記者 張進寶 通訊員 羅娜 楊曉琳  1  務農養家  4月,大地回春,走進萬全滿眼是春。
  • 胡永平:我的父親
    母親於1999年11月患白血病去世後,父親偶爾來我們兄弟姐妹家中小住,父親當了一輩子農民,永遠也離不開那塊生他養他的祖地,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住在老家,砍柴、種菜.過著清靜、孤寂的日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農村社會保險體系日趨完善,全村村民全部參加了社保,為了方便村民,桂東縣農商銀行及社保部門專門派人下到村組辦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