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結果出爐。經過三輪評選,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成功入入圍榜單,成為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之一。據悉,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
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機制。
據介紹,光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始於19世紀,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光對現代醫學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並由此誕生了生物光子學。近年來,二維黑磷納米片作為一種新型光熱劑,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響應特性,在生物醫學應用以及臨床轉化領域中引起廣泛關注。深圳大學教育部二維材料重點實驗室張晗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布法羅大學Paras N.Prasad教授、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研究院謝中建教授,提出「用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全英文光學學術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
據張晗介紹,黑磷光免疫療法結合CD47抗體增強了抗腫瘤免疫反應。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張晗表示,現有檢查點抑制劑對癌症病人尤其是實體瘤患者的療效依然非常有限,腫瘤免疫逃逸以及腫瘤微環境中免疫抑制細胞對腫瘤轉移的促進,都有助於腫瘤細胞抵抗免疫檢查點,導致無法建立或維持有效且持久的抗腫瘤免疫應答。為提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成功率,有必要開發合適的聯合免疫策略。
該團隊表示,鑑於黑磷具有出色的生物降解性和光免疫性能,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
【讀創+】
張晗教授簡介:
張晗教授,男,博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市黑磷工程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首屆基金委「優青」 、中組部「青年千人」,2018/2019/2020連續三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廣東省領軍人才,深圳市創新團隊負責人等;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深圳市副主委、廣東省政協委員。申請國內外專利超過150項。長期從事納米醫學研究,在《PNAS 》《Nature Comm》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300篇,論文總被引超過36000次,H因子為106;擔任Photonics Research副主編、多個SCI期刊專題主編/編委、中國雷射青年編委會秘書長、全國光學青年學術論壇第二屆主席團副主席等職務。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廣東省丁穎科技獎、深圳市青年科技獎、深圳市自然科學獎等。
謝中建教授簡介:
謝中建,深圳市海外高層次孔雀B類人才;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學術帶頭人;廣州納米生物醫藥科技協會理事、專家。博士階段就讀於法國裡昂大學。博士後階段師從深圳大學張晗教授。主要從事生物相容性二維材料的加工,表徵和生物光子學應用研究。目前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生物光子學方面的臨床技術轉化。主持參加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通訊作者共發表SCI論文40餘篇。論文總被引超過1500次,H因子為>18。單篇引用量超過100次的有6篇。ESI高被引文章8篇,熱點文章6篇。2019年獲龍華區創賽三等獎。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12項,PCT10項。2020年獲廣東省路演大賽優秀獎,中國光學學會光學科技獎,入選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
(文章來源: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