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入選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

2021-01-19 東方財富網

近日,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結果出爐。經過三輪評選,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成功入入圍榜單,成為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之一。據悉,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

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機制。

據介紹,光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始於19世紀,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光對現代醫學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並由此誕生了生物光子學。近年來,二維黑磷納米片作為一種新型光熱劑,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響應特性,在生物醫學應用以及臨床轉化領域中引起廣泛關注。深圳大學教育部二維材料重點實驗室張晗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布法羅大學Paras N.Prasad教授、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研究院謝中建教授,提出「用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全英文光學學術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

據張晗介紹,黑磷光免疫療法結合CD47抗體增強了抗腫瘤免疫反應。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張晗表示,現有檢查點抑制劑對癌症病人尤其是實體瘤患者的療效依然非常有限,腫瘤免疫逃逸以及腫瘤微環境中免疫抑制細胞對腫瘤轉移的促進,都有助於腫瘤細胞抵抗免疫檢查點,導致無法建立或維持有效且持久的抗腫瘤免疫應答。為提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成功率,有必要開發合適的聯合免疫策略。

該團隊表示,鑑於黑磷具有出色的生物降解性和光免疫性能,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

【讀創+】

張晗教授簡介:

張晗教授,男,博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市黑磷工程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首屆基金委「優青」 、中組部「青年千人」,2018/2019/2020連續三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廣東省領軍人才,深圳市創新團隊負責人等;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深圳市副主委、廣東省政協委員。申請國內外專利超過150項。長期從事納米醫學研究,在《PNAS 》《Nature Comm》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300篇,論文總被引超過36000次,H因子為106;擔任Photonics Research副主編、多個SCI期刊專題主編/編委、中國雷射青年編委會秘書長、全國光學青年學術論壇第二屆主席團副主席等職務。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廣東省丁穎科技獎、深圳市青年科技獎、深圳市自然科學獎等。

謝中建教授簡介:

謝中建,深圳市海外高層次孔雀B類人才;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學術帶頭人;廣州納米生物醫藥科技協會理事、專家。博士階段就讀於法國裡昂大學。博士後階段師從深圳大學張晗教授。主要從事生物相容性二維材料的加工,表徵和生物光子學應用研究。目前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生物光子學方面的臨床技術轉化。主持參加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通訊作者共發表SCI論文40餘篇。論文總被引超過1500次,H因子為>18。單篇引用量超過100次的有6篇。ESI高被引文章8篇,熱點文章6篇。2019年獲龍華區創賽三等獎。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12項,PCT10項。2020年獲廣東省路演大賽優秀獎,中國光學學會光學科技獎,入選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

(文章來源:讀創)

相關焦點

  • 利用黑磷光增抗腫瘤療效
    【深圳商報訊】(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王若琳)近日,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評選結果出爐,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入圍。據悉,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 近年來,二維黑磷納米片作為一種新型光熱劑,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響應特性,在生物醫學應用以及臨床轉化領域中引起廣泛關注。
  •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時刻,那些讓我們感動、自豪、永遠銘記的時刻。Light10評選活動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在學術界和期刊出版界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 《Light》: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時刻,那些讓我們感動、自豪、永遠銘記的時刻。Light10評選活動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在學術界和期刊出版界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 哈工大(深圳)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哈工大(深圳)供圖中新網深圳3月20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記者20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悉,由哈工大(深圳)徐科、宋清海課題組牽頭完成的「可密集集成和任意路由的模分復用光子晶片」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劉韜:免疫治療,抗腫瘤的有效利器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消化道腫瘤多學科高峰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消化道和胃腸道腫瘤治療和康復領域的專家齊聚深圳,大咖們圍繞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展開了熱烈的學術探討和交流,尤其是大會的執行主席,來自深圳市羅湖人民醫院腫瘤康復科的劉韜教授進行的PD-1聯合NK細胞治療結直腸癌初步探索的主題演講,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本年度入選成果既有圍繞國家科技戰略展開的重大科研項目,也有可能在將來服務社會、與百姓密切相關的應用研究。在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全球,包括禽流感、伊波拉、天花等在內的疾病都是由僅數十至幾百納米大小的病毒導致的。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項成果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訊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於2020年12月27日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秀雄教授團隊的 「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與潘建偉院士團隊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同時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 北京博仁醫院8項成果納入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將於11月在「花城」廣州隆重舉行,高博醫療集團北京博仁醫院作為國內專業的血液腫瘤專科醫院,在大會今年的徵稿評選中
  • 研究揭示先天免疫訓練的抗腫瘤效果
    研究揭示先天免疫訓練的抗腫瘤效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48:16 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riantafyllos Chavakis、Ioannis Kourtzeli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上海科技大學陳秀雄團隊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工作者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這則新聞報導了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陳秀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兵教授在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工作成果。該文章率先證明了哈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PartialC0-conjecture)。
  • 趙學強:勇做腫瘤免疫研究探路者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70歲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74歲的日本京都大學的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開創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紀元。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肝膽外科舉辦「三名工程」系列...
    原標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肝膽外科舉辦「三名工程」系列學術活動   2020年11月22日,首屆深莞惠消化道腫瘤高峰論壇暨深圳市消化道腫瘤MDT培訓班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31 歲的楊怡豪,負笈南洋求學之後,帶著博後期間的「顛覆級」成果,毅然選擇回到母校浙江大學工作。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12月22日下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許開宇,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顧祥林等出席發布會。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此次共有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
    ……12月22日下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
  • 2020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腫瘤臨床與轉化研究平臺招聘12人公告
    獲第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第十一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及中組部第一批「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和基金委重大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