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僑為橋 華僑華人多種方式助力中國脫貧攻堅

2020-12-15 中國僑網

中國僑聯第三期網上宣介視頻正式上線

以僑為橋,助力中國脫貧攻堅(僑界關注)

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華僑華人作為一支獨特力量,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方式,他們為貧困地區帶去了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以及開放理念,為助力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肯定華僑華人對中國脫貧攻堅事業的貢獻、鼓勵和引導海內外僑界持續參與中國改革建設發展等各項事業,11月18日,中國僑聯正式推出以「脫貧攻堅中的僑力量」為主題的第三期網上宣介視頻。此次宣介活動由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主持,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黃承偉,中國僑聯權益保障部部長張巖,正大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中國僑商聯合會副秘書長謝毅,中國僑聯幹部、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尊橋鄉上樂村駐村第一書記周臻揚擔綱演講。

點讚——

成績來之不易

按現行農村貧困標準,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全國832個貧困縣未摘帽縣減少至5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960多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搬遷擺脫貧困……在宣講中,黃承偉列舉的2013年至2019年中國脫貧成績單,令人眼前一亮。

「中共第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是,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經過全黨全國全社會近8年的精準扶貧,近5年的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輝煌成就。」黃承偉總結。

在脫貧攻堅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中國僑聯始終參與其中,持續貢獻僑智僑力。張巖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全國僑聯繫統在定點/對口扶貧、社會幫扶救助和困難歸僑僑眷關懷慰問3方面,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動員組織僑界資源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共引進和投入幫扶資金78.6億元,實施各類中小項目1.5萬個,惠及270餘萬人次。在所有幫扶資金中,引進各類僑界資金65.46億元,佔總數80%以上。

自2002年起,按照中共中央統一部署,中國僑聯對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原上饒縣)進行定點幫扶。18年來,通過選派機關幹部掛職,中國僑聯積極引導僑資僑智,盡全力支持廣信區開展脫貧攻堅。

「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廣信區於2018年脫貧摘帽,2019年撤縣設區。截至2019年底,全區91個貧困村、23168戶92276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0.3%降至2019年的0.4%,被國家信息中心和《小康》雜誌評為全國幸福百強縣。」2018年7月,周臻揚被委派到廣信區擔任尊橋鄉上樂村駐村第一書記。參與其中,他對當地脫貧攻堅的成就感受更真切。

「中國脫貧攻堅的成績舉世矚目,形成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不僅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樣本,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治理提供了可借鑑的中國經驗。」謝毅表示,這樣的成就來之不易,每一位華僑華人都深感驕傲。

揭秘——

行動滴水石穿

消除貧困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難題。今年,中國將消除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為什麼能創造人類反貧史上的奇蹟?

「一是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全面領導;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三是堅持精準方略;四是堅持完善大扶貧格局;五是堅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六是堅持較真碰硬考核評估。」黃承偉總結了6條中國脫貧攻堅的基本經驗。這些經驗貫穿每一個僑界扶貧故事的始末。

「家裡致貧原因是什麼?享受了哪些扶貧政策?現在年收入有多少?還有哪些實際困難?」這是周臻揚2018年初到上樂村駐村時提出的問題。「面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我把自己當作小學生,帶著謙恭姿態拜村民為師,利用一個半月時間遍訪全村1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走訪120戶非貧困戶,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和想法,為自己做好駐村工作積累寶貴的一手資料。」周臻揚說。

脫貧攻堅需久久為功。通過和貧困村「結對子」、和貧困戶「結親戚」,僑聯各級組織和扶貧幹部靶向發力拔窮根,對症下藥治窮病。張巖介紹,全國僑聯繫統共派出扶貧幹部9974人次開展定點幫扶,通過駐點駐村幫扶、產業技能幫扶、基礎設施幫扶、基礎教育幫扶、衛生健康幫扶、慰問救助幫扶等多種形式,引進和投入資金17.47億元。

僑商、僑企勇擔重任。正大集團與時俱進地開創了「政府+企業+銀行+農業合作組織」的「四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怡海集團設立「怡海樹人班」,專項資助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創立「怡海紅燭班」,提高老少邊窮地區新建學校教師的業務水平;玖龍紙業開辦「玖龍班」,通過職業教育培訓,為貧困家庭孩子搭建就業平臺;益海嘉裡及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啟動「復明工程」,共資助全國近28000例貧困患者完成白內障手術……謝毅表示,雖身處不同國家和地區,雖幫扶方式各有不同,但僑商、僑企的濃濃桑梓情、熾熱赤子心是相同的,投資故土、回饋家鄉、同圓中國夢的行動是相同的。

家國情懷遊子心,四海雲湧共潮生。張巖認為,中國脫貧減貧成績的取得與海內外中華兒女情系桑梓、守望相助、大愛無疆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分不開,與海內外中華兒女捐款捐物、結對幫扶、長期資助的慷慨解囊行為分不開。

衝刺——

收官志在全勝

「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10月,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發出了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進軍號令。僑界聞令而動,向最後的貧困堡壘衝刺。

「僑聯組織始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強烈的政治責任心和歷史緊迫感,積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聚僑心僑力僑智,選準突破口,彰顯新作為,帶領僑界群眾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張巖說。

最近,周臻揚又有了新的計劃表。「在確保全村高質量脫貧的同時,我已開始著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相關工作。我將堅持『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思路,向地方黨委政府爭取『築巢引鳳』方面的政策,向中國僑聯相關部門和單位爭取支持,邀請上樂村向福建地區輸出的根雕能人回鄉創業,努力將這支技術精湛、銷售渠道穩定的隊伍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以打造『根雕之村』為目標,走出一條屬於上樂村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時刻,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廣大僑商應繼續發揚僑界愛國愛鄉、造福桑梓的優良傳統,發揮自己的優勢,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貢獻更多的僑愛、僑力。」謝毅說。

「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性成就,加速了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落實的工作機制,為解決貧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黃承偉認為,未來向世界講好中國脫貧攻堅的故事至關重要:「一是需要站在人類發展高度;二是需要堅持中國特色;三是做到講好故事的學理化、學科化;四是構建國際話語體系。」

本報記者 賈平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18日 第 06 版)

相關焦點

  • 以僑為橋,助力中國脫貧攻堅(僑界關注)
    中國僑聯第三期網上宣介視頻「脫貧攻堅中的僑力量」演講嘉賓。中國僑聯供圖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華僑華人作為一支獨特力量,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方式,他們為貧困地區帶去了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以及開放理念,為助力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肯定華僑華人對中國脫貧攻堅事業的貢獻、鼓勵和引導海內外僑界持續參與中國改革建設發展等各項事業,11月18日,中國僑聯正式推出以「脫貧攻堅中的僑力量」為主題的第三期網上宣介視頻。
  • 萬立駿出席「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開幕式...
    12月21日上午,由中國僑聯主辦的「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開幕式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萬立駿,人民日報海外網總經理、總編輯姚小敏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程學源出席開幕式,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主持開幕式。
  • 為脫貧攻堅貢獻僑力量(僑界傳真)
    18年來,中國僑聯先後派出各級扶貧幹部共11名,駐點幫扶貧困村2個,直接投入或引進幫扶資金近2000萬元,並通過向海外華商推介廣信區優質產品、邀請僑企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等多種方式,助力扶貧工作。」同樣是來自中國僑聯的掛職幹部,廣信區委常委、副區長李博文對扶貧工作很熟悉,「廣信區在2017年脫貧摘帽,但摘帽不摘政策,今年中國僑聯依舊投入了大量資金,幫助廣信區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助推秀美鄉村建設。」
  • 「僑愛心」共繪脫貧勝利畫卷
    12月21日,由中國僑聯主辦,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人民日報海外網承辦的「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現場看展觀眾紛紛點讚。為了一張張脫貧後的笑臉一描一畫,繪出湘西美好生活;一針一線,繡出苗家錦繡前程。
  • 「華創會」武漢論壇:以僑為橋 促綠色發展
    「華創會」武漢論壇:以僑為橋 促綠色發展 2018-11-22 19:57: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炘蔚
  • 「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在京開幕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濛):12月21日上午,由中國僑聯主辦的「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開幕式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今年舉辦的「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面向海內外講好中國減貧故事、講好僑界投身脫貧攻堅的故事,進一步展現了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凝聚了僑心僑力僑智。
  • 華僑城集團:用文旅產業助力甘肅臨夏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籤訂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臨夏州永靖縣黃河三峽大旅遊區項目,助力臨夏州文旅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黃河三峽大旅遊區項目位於臨夏州永靖縣劉家峽水庫北岸,將依託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打造一個以村民共生融合發展和民宿集群為引領、集休閒度假功能為一體的美麗鄉村項目,成為西北精品旅遊度假目的地。
  • 華僑華人紛紛回國覓商機
    「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工作仍未放鬆,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利好政策頻頻出臺,為華僑華人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廣闊平臺,有利於促進人才、技術及經貿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實現互利共贏。」梁冠軍說。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如何發揮「僑」力助力脫貧攻堅,成為僑胞們國內考察之旅的重點課題。
  • 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月呈現不一樣僑都文旅風貌
    今年10月起,(江門)我市開展以「人文灣區 魅力僑都」為主題的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月,推出19項涵蓋僑務、文化、旅遊等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充分展現出「中國僑都」現代、開放、創新、自信的精神風貌,承擔起「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的歷史重任。可以說,「百年僑都」成為了「弘揚灣區人文精神」的炫麗舞臺,也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 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以「僑」為橋,勇立改革創新潮頭
    以「僑」為「橋」,集聚全球華僑優質資源一路西行。規劃面積480平方公裡的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區域廣闊,沿著風光旖旎的海岸線,各個全新的功能組團陸續經過,珠港新城、東海岸新城、亞青會主場館、汕頭大學東校區……海浪拍打,新城崛起。
  • 強化為僑服務 匯聚僑智僑力 市政協召開華僑華人經理人座談會
    昨天,市政協召開華僑華人經理人座談會,聚焦「後疫情時代,發揮外資、僑資在推動上海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中的積極作用」主題深入交流。市政協主席董雲虎出席並講話。
  • 館閣銘僑功 風採勵後人 安海的華僑華人了不起
    雖然只是兩層小樓,展覽面積僅300多平方米,但自2018年9月開館以來,它吸引了大批海外僑胞前來參觀,成為展示華僑華人及歸僑僑眷奮鬥歷程、弘揚廣大僑胞愛國愛鄉情懷的精神家園。同時,小小的僑史館也成了基層僑聯工作、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
  • 以僑為「橋」 成都僑界人士助力城市對外開放新格局
    (王雲供圖)中國僑網成都6月1日電 (起鈺婷 嶽依桐)「講好成都故事,傳遞成都聲音,這是每個成都僑界人士都需要去思考、實踐和不斷努力的事情。」據了解,王雲於1997年創辦成都金海洋教育公司,以高等教育投資、高等教育管理服務及IT國際認證為主要業務,長期與美國矽谷保持合作聯繫。2013年,為響應國家「走出去」號召,在成都相應政策的支持下,王雲開始著手在美國建立金海洋矽谷教育研究院,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把矽谷的技術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複製到成都。
  • 法國華僑華人會主席任俐敏: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當前,遍布全世界的5000萬海外僑胞猶如一座座「橋」,助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如何以僑為「橋」,讓中華優秀文化香飄海外?法國華僑華人會主席任俐敏給出了自己的思索和答案。  歷史上,中國人移居法國可追溯到18世紀初期。1990年以後,法國成為華人移居歐洲的首選目的地。如今,法國華僑華人數量已達到65萬。
  • 傳遞僑之聲丨西班牙華僑華人協會公眾號刊發《疫情之下,華人何去何...
    傳遞僑之聲丨西班牙華僑華人協會公眾號刊發《疫情之下,華人何去何從》 2020-03-11 2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泰州市僑聯:全國首創「僑之橋」服務模式
    近年來,泰州市僑聯積極探索為僑服務方式,在原有的「僑胞之家」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創新設計理念,打造出為僑服務升級擴展版平臺「僑之橋」。此舉得到中國僑聯兼職副主席、江蘇省僑聯黨組書記主席周建農的肯定並批示:「泰州市僑聯在強化『僑胞之家』建設的同時,在全國首創開展『僑之橋』建設工作,為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提高系統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作出有益探索,為僑聯組織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提供有力支撐」。
  • 凝僑心匯僑智聚僑力 福建寧德發揮僑界新力量助力發展
    林榕生 攝   中國僑網寧德12月24日電 (林榕生)「要積極引導僑界愛心人士參與我市經濟社會建設和公益慈善事業,在以僑引商引資、以僑引才引智上積極作為,推動僑資僑智『回歸』,為推動寧德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福建寧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鴻表示。
  • 疫情期間,巴拿馬華僑華人心繫家鄉助力抗疫
    2月12日,在花都區民政局二樓大廳內,整齊地堆疊著一箱箱捐贈物資,外包裝箱上貼著寫有「巴拿馬華僑華人為祖國加油」、「一群愛國愛鄉的華僑」等字樣,字裡行間,凝聚了濃濃的愛國愛鄉之情。據了解,這些都是由巴拿馬華僑華人無私捐贈,從遠隔重洋,千裡迢迢的異國寄送回家鄉,用於抗擊疫情的口罩和手套。當天,一場巴拿馬華僑華人向花都區捐贈防疫物資儀式在此舉行。花都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李波以及巴拿馬華僑華人代表、區僑聯、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
  • 暨大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華僑試驗區有全球「大格局」
    這句話描述的是海外潮汕籍華僑群體的龐大。從汕頭經濟特區創辦之初,海外僑胞便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以僑智僑資有力推動了汕頭經濟特區的成長。  華僑在汕頭經濟特區發展歷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怎樣抓住機遇推動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如何用好用活僑資僑力,推動汕頭深度融入「雙區」建設?南方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汕頭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應龍。
  • 【民主黨派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敏察情建諍言 民主監督助推中國脫貧...
    這是各民主黨派中央在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深入貧困山鄉實地調研時的一幕。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40多年來,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國扶貧工作取得巨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