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楊溢 中青報·中青報記者 李超)9月17日,在江蘇張家港市農村發展大會上,張家港農業農村現代化品牌正式發布,18個村企聯建項目籤約,18個村(社區)獲得銀行授信,首批26名興村特崗書記到崗履職……一系列聚焦農村項目、資金、人才的創新大招,擂響了港城爭當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排頭兵的戰鼓號角。
從蘇南「邊角料」躍升為全國明星城,敢於爭先的張家港一直是「三農」工作的「先行軍」、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老典型」:58個村村級可用財力超1000萬元,組成了全省最大的縣域強村群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1.953。
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表示,近些年來,張家港緊扣一個「轉」字,校準強村富民新方向;聚焦一個「美」字,搫畫「五彩鄉村」新畫像;寫好一個「和」字,講好文明善治新故事,用紮根鄉土的「火熱實踐」,領跑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徵程。
一個「轉」字,校準強村富民新方向
村級集體經濟是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張家港村集體經濟基礎總體良好,但發展瓶頸也日益凸顯。」張家港市政協副主席、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江坦言,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土地等發展資源日益緊張,農村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村集體收入來源單一,大多為工業廠房出租,但產業層次相對較低,散亂汙問題不少;各村之間發展不均衡,一些經濟一般村的年收入僅僅是強村的一個零頭。
近年來,張家港大力推動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在城鄉雙向流動中向農村傾斜、在城鄉均衡配置中向農村集聚,全面釋放農村發展潛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金秋時節,位於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楊舍鎮)福前村的7000平方米美食街基本建成,由拆遷過渡房要改建成共享農莊即將開門迎客,800畝的生態採摘園也迎來了豐收季,一座千畝「農旅融合示範合作園」承載著富民強村的新希望。
「到今年底,一條延伸到福前村的城市主幹道剛好通車,城裡人可以第一時間到我們這來『嘗鮮』。」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楊舍鎮)福前村黨委書記趙國忠說,有了這個項目,福前村村級可用財力年底有望突破2000萬元。
張家港市通過推進農業與文化、旅遊、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讓農民分享更多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同時,鼓勵引導村集體投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類項目載體建設,在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質量的同時,為村集體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來源。近三年來,該市村集體三產服務業投資佔比均超過70%,其中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佔到90%。
總投資5億元的張家港市冶金工業園錦豐鎮五棵松科技園,由當地7個經濟一般村聯合投資興建,將引進智能裝備、精密機械、新材料等行業的優質成熟企業和初創企業入駐,打造聚集創新資源、高新科技、高端製造的多功能工業載體,成為園鎮產業創新的新地標。預計,每年可為7個村帶來收益2400餘萬元,為鄉村振興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村村聯合「抱團發展」,張家港村級項目向重大項目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數據顯示,2020年張家港市村級集體規劃新增經營性項目71個,計劃投資額38.56億元,其中列入重大項目的有18個,重大項目投資額佔比36.64%。
此外,張家港深入開展省委「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引導經濟實力較好的企業、商會、協會等社會力量和有產業發展需求的村實行聯建發展,促進村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有力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據了解,截至9月16日,該市共籤訂村企聯建項目114個,計劃投資額達43.92億元,涉及村數98個,村企聯建率達66.2%。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黨組織書記是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的「主心骨」、推動鄉村振興的「領頭雁」、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當家人」。為培養鄉村振興的尖兵力量,張家港市委部署實施「美美鄉村·薪火計劃」,以村黨組織書記重大典型和村幹部頭部梯隊為培養目標,打造鄉村振興「先鋒領航」基層群雁,為張家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築牢人才支撐。
這些年來,張家港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張家港著力破解發展難題、打造強村群體,鑄就鄉村振興硬實力,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一個「美」字,搫畫「五彩鄉村」新畫像
村莊環境的「美麗指數」關係著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近年來,張家港以生態宜居為方向,在保留鄉村「煙火氣」的同時,高標準塑造鄉村美麗新風貌,一張「五彩鄉村」新畫卷鋪展開來。
來到張家港市大新鎮中山村的北橫套河邊,只見小河清波流淌,兩岸綠意盈盈,一幅江南水鄉美景圖映入眼帘。誰曾想到,兩年前,這裡沿河35戶村民家家有違建輔房、戶戶排汙水入河,環境髒亂,河道淤塞,是村裡環境治理的一塊心病。
北橫套河的問題在水裡,根子卻在岸上。中山村積極與村民溝通協調,用整整一年時間,完成了2000平方米沿河違建拆除工作,修起了統一的院牆;沿河留出的5米,做好截汙納管,鋪上健身步道;路邊裝上路燈,沿河種滿綠植,修起了生態駁岸,還建起了3個親水平臺……一條「河暢、水清、岸美」的北橫套沿河風光帶躍然眼前。
「一開始村幹部要拆除我家的輔房,還有些不情願,如今北橫套改造完成,就像在我家門口建了個小公園,日子過得越來越美。」一位村民開心地說。
美麗鄉村也孕育著「美麗經濟」的新機遇。張家港市鳳凰鎮雙塘村肖家巷深挖當地非遺特色,啟動「河陽田園非遺村」項目建設,引進總投資1.2億元的農文旅融合產業項目,打造包括非遺文化廣場、肖家巷雙創中心、河陽文化廣場、鳳凰山花海等18個供遊客遊玩的景觀節點,形成了集觀光、體驗、休閒等於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
張家港保稅區(金港鎮)永興村,則借著「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的東風,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江邊村落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去年下半年,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啟動,對沿江企業、碼頭、養殖場進行全面清理,將四分之三的生產岸線調整為生態岸線,打造140萬平方米濱江親水景觀帶。
臨江而立的永興村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張家港灣」建設,在綠化環境整治、村莊風貌改造和文化內涵提升等方面多管齊下,實現「最美江村」和「最美江灣」深度融合;成立旅遊文化發展公司,以永興生態園為核心,整合農家樂、採摘園、民宿區,打造田園綜合體。「我們永興村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能讓老百姓從保護生態的過程中,帶動鄉村旅遊,讓老百姓直接從這裡面得到實惠。」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黃學賢介紹,為了讓江灣邊更富風情,吸引更多遊客,永興村還將打造明清文化古街和紅色文化紀念館,來承載「最美江村」的歷史文化記憶。
近年來,張家港積極推廣美麗鄉村與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相結合的創建模式,累計建成江蘇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15個、蘇州市美麗村莊示範點13個、蘇州市康居特色村1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373個。
一個「和」字,書寫文明善治新故事
「入村口的那根電線桿要遷移,會車很不方便,更不安全」「村組道路狹窄,需要拓寬」……在張家港市大新鎮新凱村新啟用的「埭上老家」新時代文明實踐點,一張長方桌,兩條長板凳,村幹部和村民們對面而坐,你一言我一語,聊著身邊的「鬧心事」,議著村莊發展的新路徑,一場「板凳議事會」說不盡的新鄉風。
「村裡工作千頭萬緒,村民各家具體情況和訴求不一,眾口難調。做好農村工作,與村民交心最重要。」張家港市大新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新凱村黨總支書記秦燕軍介紹,有了「板凳議事會」,村幹部、黨員輪流坐班,與村民同坐一張凳,齊議一難題,合辦一件事。
近年來,張家港在實現村(居)民議事會全覆蓋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搭建百姓家門口的議事空間。「民生茶館」「海棠小棧」「文化四合院」等一個個接地氣、冒熱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打通了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100米。
2018年,張家港還在全省率先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為解決居民群眾身邊的小急難事打開「快捷方式」,通過市鎮兩級2000萬元專項資金,按照單個項目不超過10萬元的標準,快速、精準、有效地推動惠民項目落地。截至目前,張家港市已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811個,老百姓身邊一個個「小」問題的解決,彰顯著城市治理的溫度。
張家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韓衛說,「構建『村民說事、村務會商、民事村辦、村事民評』閉環體系,凝聚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縣市級,張家港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良好基礎,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提升鄉風文明水平。
南豐鎮建農村在村民家裡建起「偶俚家什屋」(我家雜貨鋪),打造了一個農具共享的新空間,在一借、一還、一捐中,讓共享、互助、誠信、節儉的文明新風吹進百姓心中;樂餘鎮常豐村推出「文明菜單」,杜絕鋪張浪費,倡導婚事新辦、喜事小辦、喪事簡辦的新風尚……近年來,張家港以修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為契機,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移風易俗內容納入其中,形成制度約束,268個村(社區)均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組織,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監督評議活動。
「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全覆蓋優勢,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遍吹鄉野』,久久為功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豔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