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女王表侄孫承認性侵,英國為什麼不「走向共和」?|魏城看英倫
英國王室近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一次是因為一位王室成員在法庭認罪,承認性侵女性。
王室醜聞頻出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這位名叫西蒙·鮑斯-裡昂(Simon Bowes-Lyon)的王室成員因在其祖宅格拉姆斯城堡(Glamis Castle)中性侵一位26歲的女子,1月12日被法庭判罪,他自己也對此供認不諱。法庭將擇日量刑。他將面臨最高5年的有期徒刑。他還將被列入英國的性侵者黑名單之中。
西蒙·鮑斯-裡昂是英國女王的表侄孫
格拉姆斯城堡也是女王的媽媽伊莉莎白王太后童年生活過的故居、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出生地。
西蒙·鮑斯-裡昂今年34歲,未婚,是英國女王的表侄孫,即女王大舅的曾孫,曾在2019年被《尚流》(Tatler)雜誌評選為英國50位「黃金單身漢」之一,也就是中國俗語所說的「鑽石王老五」,但他來自王室,又繼承了斯特拉斯莫爾與金霍恩伯爵十九世的頭銜,在婚姻市場上肯定比中國的「鑽石王老五」更炙手可熱。
如今性侵罪成,這位曾經得無數女孩垂青的「黃金單身漢」,一下子成了人人唾棄的性罪犯。
西蒙·鮑斯-裡昂算是英國女王的遠房親戚。一年前,女王的兩位直系後代也曾置身於新聞輿論的風口浪尖。
2020年1月8日,在一份震驚世界的聲明中,女王的二孫子哈裡王子與孫媳婦梅根宣布不再擔任王室「高級」成員,將追求經濟獨立。
1月18日,王室宣布,哈裡和梅根今後將不再使用「殿下」(HRH)頭銜,也將不再正式代表英國女王。
此前此後,有關哈裡王子夫婦與兄嫂關係不和的傳言一直鬧得沸沸揚揚。
2019年年底,深陷性侵未成年少女傳聞中的女王次子安德魯王子接受BBC採訪,竭力為自己與聲名掃地、被控性交易的金融家傑弗裡·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之間的友誼辯護,結果引起英國各方廣泛質疑和批評,英國王室也因此遭遇了自黛安娜王妃死亡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關危機。
《紐約時報》稱,這次採訪將一場醞釀已久的爭議迅速變成了英國王室的全面醜聞,是英國王室在現代歷史上最糟糕的醜聞之一。
安德魯王子後來表示,他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再履行其任何代表英國王室的官方職務。
「保皇派」仍佔多數
西蒙認罪的新聞傳出後,在推特上,一個署名為「困在世界避難所」的英國男子評論說:「當我們忍飢挨餓困在小小的房子裡的時候,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錢養這些王室成員?」
但在英國,和「困先生」想法一樣的人只佔少數。
2020年2月,就在安德魯王子性侵傳聞和哈裡王子夫婦「淡出」王室的新聞傳出後不久,由民意調查機構YouGov從事的一項調查發現,仍然有62%的英國人支持保留英國王室,主張廢除君主制的英國人只有22%,其餘16%不表態。
即使在西蒙承認性侵新聞傳出後的今天進行民意調查,我估計,認為英國應該「走向共和」的人可能仍然會是少數。
儘管數十年來英國的共和派一直積極努力說服民眾,但最終成為他們信徒的英國人一直沒有超過人口的四分之一。
另外一家民意調查機構Ipsos Mori過去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主張廢除君主制的英國人佔總人口的比例1969年為18%,1993年為18%,2002年為19%,2011年為18%,2020年為22%,而「保皇派」一直穩定地佔英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
民意測驗者將這一發現描述為「可能是我們測得的最穩定的趨勢」。
那麼,為什麼多數英國人寧肯像「困先生」所說的那樣,自己困在小房子裡,卻要大把大把地花錢,把經常鬧醜聞的王室成員們養在富麗堂皇的白金漢宮或其他什麼宮裡呢?
英國人為什麼不「走向共和」?
格拉姆斯城堡是英國女王的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童年生活過的故居
首先,是心理需求。
其實,早在1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曾任《經濟學人》雜誌總編輯的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就在琢磨這個問題。他認為,隨著殖民地和帝國財富的減少,英國人越來越渴望將偉大定義為財富和領土以外的東西。他們相信自己從本質上講是特殊的。「人們開始把尊敬投放在社會的戲劇性表演上,戲劇的高潮就是女王。」
白芝浩的解釋似乎仍然適用於100多年之後的英國。
10年前,威廉王子和來自平民之家的凱特王妃的那場奢華婚禮,不僅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滿足了英國普通人對王子和平民聯姻的浪漫想像。
10年後,在孤獨、抑鬱、無聊的新冠封鎖居家生活中,女王復活節和聖誕節的電視講話,也成為凝聚英國全國人心的強心針。
一些英國時評家在對比女王講話和川普講話時,甚至為自己國家的君主立憲制自豪,因為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元首的發言往往引發更深的社會裂痕。
其次,是憲政原因。
英國人能夠接受一個完全靠血統繼承的君主是有前提的:這個君主是沒有實權的,僅僅是一個國家團結的象徵。
英國的君主制不像沙烏地阿拉伯的君主制,英國不是絕對君主制,是君主立憲制,不管是以前的男性國王,還是現在的女王,都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禮儀性的國家元首,幾乎沒有任何實權,但廢除它卻可能帶來嚴重的憲政後果。
英國歷史學家西蒙·沙瑪(Simon Schama)認為,英國因為沒有成文憲法,如果改為共和制,就要選出總統作為國家元首,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要制定成文憲法,為選舉總統的立法提供法源基礎,這就涉及憲法大翻修的龐大工程,同時也威脅了英國數百年來的傳統。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英國從未有過針對君主制的持久的革命,原因恰恰是,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國王送上斷頭臺的國家:英國在1649年處決了查理一世國王,而當時歐陸大國幾乎不知道除了君主制還有其他政治制度選項。此後,英國便獲得了抵抗革命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一直持續到今天。
最後,是經濟考量。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困先生」一樣,普通人可能都有一個誤解,認為英國王室完全是靠納稅人的稅款供養的。但英國王室其實是英國最大的地主,其擁有的各種財產自然也有很大的收益,遠遠超過政府撥給王室的稅款。
此外,作為全球最知名的王室,英國王室也成為英國吸引外國遊客的最有名的品牌之一。
美國《福布斯》雜誌報導說,英國王室每年為英國經濟貢獻了近18億英鎊,其中包括為英國旅遊業貢獻的5.5億英鎊。
相比之下,英國納稅人2019年僅僅為王室支付了8220萬英鎊。
「只要我們的王室成員帶來的收入遠遠超過其成本,那麼任何人都不太可能會因此而不滿」——在蘇格蘭出版的《星期日郵報》分析了保留王室在經濟上的利弊得失之後,如此總結說。
經濟帳與道德帳
《星期日郵報》的這番話,也許會讓「困先生」這樣的只算經濟帳的英國人消消氣,但可能無法消除那些從道德角度抨擊安德魯王子、西蒙·鮑斯-裡昂等王室成員的英國人的憤懣。
在推特上,一位女士如此評論西蒙·鮑斯-裡昂承認性侵的新聞——
「天哪!又一個來自王室的色狼,我真感到震驚。也許他應該和安德魯關在一個牢房。」
是啊,不知道還需要多少王室醜聞,才能讓英國多數百姓失去耐心,改變主意?
英國的王室從古代走到現代,經歷了革命、內戰、社會動蕩、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王室內部危機和種種醜聞的考驗,仍然挺了過來,一直走到今天。
英國王室長壽的秘訣是:它善於變化,善於與時俱進,從古代的絕對君主制,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從80多年前愛德華八世因堅持與一位離過婚的女人結婚而被迫遜位,到如今哈裡王子與黑白混血的演藝界明星梅根結婚,它艱難地、但相對成功地跟上了時代變化的腳步。
不過,我在想,萬一未來的某一天,基於血統世襲的英國王室子女斷嗣、後繼無人,其萬世一系的美夢會不會因此破滅?萬一將來的某一刻,英國王室不斷曝出類似安德魯王子或西蒙·鮑斯-裡昂的醜聞而最終失去人民的信任,英國會不會因此廢除君主制,走向共和?
確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