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育出知名桌球運動員馬琳、跳水運動員胡佳等奧運冠軍的汕頭,正站在體育事業發展的新起點上。
11月21日,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組委會在汕頭成立。亞青會組委會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出席組委會成立大會,並共同為亞青會組委會揭牌。亞青會組委會執行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宣讀國務院辦公廳同意成立亞青會組委會的批覆。亞奧理事會副主席宋魯增宣讀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賀信。
亞洲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青會」)是亞奧理事會旗下的五大綜合性運動會之一,由亞奧理事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參賽運動員為14至17歲的青少年。前兩屆亞青會分別在新加坡和中國南京舉辦。2019年3月3日,在泰國曼谷舉辦的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上,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正式宣布,將2021年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舉辦權授予汕頭市。
據組委會介紹,第三屆亞青會舉辦時間定於2021年11月20日至28日,初步估計運動員人數將達到3000名左右,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技術官員等總人數約10000名。
賽事驅動下的城市品質升級
與汕頭市中心城區隔海相望、坐落於南濱路片區的中國國家跳水隊汕頭訓練基地(汕頭市遊泳跳水館),正在經歷其建成19年以來的首次大修。施工現場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座曾舉辦過多次全國性賽事的遊泳跳水館預計在明年3月底升級改造完畢,重新投入使用後將成為亞青會的比賽場館之一。
這其實是汕頭近年來大力推進體育基礎設施改造、城市環境品質升級的一個縮影。
改造中的汕頭市遊泳跳水館。洪曉文 攝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組委會成立大會上表示,要繼續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賽事場館等硬體建設和完善配套設施。他強調,要以舉辦亞青會為抓手,大力提升汕頭城市品質和國際化水平,切實把亞青會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亞青會汕頭執委會常務副主任、汕頭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陳宇航介紹稱,為迎接亞青會,汕頭正大力推進統籌內海灣整治、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綠化美化等工作,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幹道和市政設施等硬體建設,打造城市天際線和「一灣兩岸」城市形態,推進海濱路東西延、礐石大橋南北岸橋頭綠地公園、西堤路西側片區徵遷等項目建設,實現「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
2019年至今,汕頭共規劃了140個環境品質提升項目(包括比賽場館周邊提升項目、酒店周邊提升項目,火車站、高速公路出口,新建改建的重要市政道路、公園廣場項目等),截至目前已完工11個,開工77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52個。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譚建湘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指出,對於汕頭而言,亞青會是一次很好的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契機,特別是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能夠為未來包括體育賽事、培訓、休閒等在內的體育產業開發打下基礎;同時,亞青會有助於擴大體育運動的公眾影響力,讓更多民眾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並以此拉動城市消費的增長。
近年來,汕頭還曾舉辦汕頭國際馬拉松賽、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等多個國家級、省級體育賽事。
2019年3月,汕頭獲得2021年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舉辦權。汕頭亞青會將於2021年11月20日至28日舉行,共設置18個競賽大項、158個小項。
場館賽後綜合利用成亮點
組委會透露,本屆亞青會將在汕頭市東海岸片區、北岸片區、濠江片區以及南澳片區,安排22個場館項目用於比賽和訓練。對此,陳宇航表示,亞青會場館建設堅持「節儉辦賽」,以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設施為基礎,新建2個場館、升級改造20個原有場館。
賽後,這些修繕一新的體育場館設施將何去何從?
根據組委會的規劃,場館將分別以下列幾種模式進行再開發利用:
一是交付給汕頭大學進行運營,成為其新校區設施。在東海岸片區,亞青會主要依託汕頭大學東校區建設預計容納2.2萬人的汕大體育中心,計劃建設2個大型比賽場館,配套2個訓練場館,賽時主要承擔開幕式,田徑、體操、龍舟等項目比賽以及運動員村功能,總投資約70億元,賽後將全部移交汕頭大學東校區,作為辦學使用。
二是擴建成為承擔大量比賽項目的體育運動產業基地。濠江片區場館布局主要由體育產業基地、濠江區體育館等比賽、訓練場館組成,是結合新體校建設,在原來的遊泳跳水館基礎上進行的擴建工程。賽時主要承擔遊泳、3人籃球、高爾夫球、桌球、跆拳道、攀巖和橄欖球項目的比賽任務,賽後新建場地將作為體育產業基地,成為汕頭市體育運動學校一部分。
三是承擔場館和場地原有的全民運動健身、體育賽事等功能。北岸片區安排市人民體育場、東廈運動場等比賽訓練場館,賽時主要承擔足球、武術、手球、羽毛球和街舞項目的比賽任務;南澳縣的青澳灣和前江灣將作為衝浪和帆板、沙灘排球的比賽場地。這些場館場地在賽後還將繼續作為重要文體活動、全民運動健身以及體育賽事等活動場所。
2019年8月,國務院發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工程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九大重大工程之一,要求合理做好城鄉空間二次利用,積極推廣多功能、季節性、可移動、可拆卸、綠色環保的健身設施;研究 制定、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及運營管理的扶持政策。
關於賽事場館的再開發再利用,譚建湘認為應注重「兩改」:一是功能改造,即對舊的場館功能進行改造更新,不斷適應現代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二是轉變經營模式,推進場館管理的企業化、市場化,從而能夠更高效地為廣大群眾服務,為體育市場提供產品。他建議,廣東未來可以考慮在體育場館管理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先行先試經營模式改革,打造可供全國其他地區複製推廣的典型樣本。
亞青會助力體育強省建設
年鑑數據顯示,2018年汕頭市體育產業投資額增速達137.8%,是汕頭投資額增速最快的產業之一。作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誠如亞青會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廣東省體育局副局長麥良所言,汕頭舉辦亞青會對於展示汕頭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成果、推動廣東體育強省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8月19日,廣東省印發了《廣東省體育強省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實施綱要》)。《綱要》要求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括統籌規劃體育產業布局、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提高產業服務水平,並且提出了體育強省建設的五項重大工程,包括體育賽事精品工程、青少年體育發展促進工程、體育產業品牌工程、智慧體育引領工程、體育人才支撐工程。
廣東省體育產業公報顯示,2018年全省體育產業總產出4912億元,增加值1655億元,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1.7%,比重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製造、相關產品銷售、出租和貿易代理佔據總產值的近八成。根據廣東省體育局今年發布的《2019年廣東省體育產業報告》,2018年廣東人均收入達到1.337萬美元,意味著人們「有錢」「有閒」,體育消費將迎來飛速增長階段。
在區域層面,《綱要》提出重點打造「一圈雙核五帶多點」體育產業布局,構建珠三角一小時體育圈,形成廣州、深圳兩個核心示範市,培育沿綠道碧道、沿南粵古驛道、沿江、沿海、沿山體育產業帶,建設點狀體育產業功能區。
針對省內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譚建湘認為,各地應根據自身發展特色,以及當地經濟發展階段、人口結構、消費水平、生活方式來發展體育產業。他建議,在培育體育產業的過程中,政府應充分承擔起提供充足基本公共服務(如體育場地設施等)的角色。
來源:亞青汕頭
【來源:汕頭市衛生健康局(中醫藥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