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酒網
1月9日,李大紅於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海南醫院去世,終年69歲。
自該消息擴散後,其後數天鋪天蓋地的報導,都以「啤酒大王」為題,緬懷李大紅。
但其實,這位曾經的「啤酒大王」,離開酒業已經很久了。
命運的安排李大紅進入酒業,可以說是命運的安排。
1982年,30歲的李大紅,還在荊門縣經委任職。在這之前,有資料說他只是一個鄉鎮郵遞員,因為踏實肯幹被提拔為幹部。
鄉鎮郵遞員的過往履歷是否屬實尚待進一步求證,但年紀輕輕的李大紅,已然展現出過人的能力,顯然是肯定的。
公開資料顯示,金龍泉啤酒集團的前身是荊門竹皮河畔的一家小白酒廠,名叫荊門縣城關酒廠。1952年3月,荊門縣對城關的魁星閣、團結街兩家私營酒廠槽坊實行公私合營,成立了荊門城關酒廠。
1978年,在上級首次提出建設啤酒生產線設想的6年之後,荊門城關酒廠正式進行啤酒生產,終於在這年的12月25日,啤酒試產成功、質量抽籤合格,並以荊門象山四大名泉之一的「龍泉」,命名為「龍泉」啤酒(金龍泉的乳名)。
但因為是白酒廠轉產,龍泉啤酒生產條件十分簡陋。據資料記載,當時30多名工人要冒著凜洌的寒風,踏進竹陂河裡打撈冰塊用以製冷,還要自帶乾糧踏遍大江南北收購麥芽……就這樣,才艱難地生產出了10噸龍泉啤酒。
不僅產量低,初時生產的龍泉啤酒,酒質也欠佳,口感酸澀,一度被當地人形容「喝龍泉不如喝豬水」。
此後經年,龍泉啤酒便一直輾轉在一邊提質、一邊擴產的路上。1981年,生產啤酒近四年的荊門啤酒廠,已逐步擴大到年產2000噸的規模,在荊門周邊縣市也已經小有名氣。緊接著,一套年產5000噸的擴建方案就被提上了日程。
當年的李大紅血氣方剛,說話辦事幹練、果斷。上級主管部門把他從經委調到啤酒廠擔任5000噸擴建工程的工作組長。
初入啤酒廠時,李大紅對啤酒一無所知,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提出「有品牌才有財富」,決定先打造本土親民品牌,並受荊門史中一段傳說的啟發,為龍泉啤酒更名,「金龍泉」啤酒應運而生。
同時,為了弄清啤酒廠的運營流程和操作規範,李大紅一邊沒日沒夜地學習,一邊現學現賣,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親自主持制定了以素質促質量、以質量促市場、以市場促規模、以規模促效益、以效益促發展的理念和方針,當年經過技術改造,金龍泉啤酒產量就從2000噸提高到了7000噸。
如今來看,當時金龍泉的崛起,存在著明顯的先發優勢。
相關數據記載,1975年中國全國生產啤酒僅27萬多噸,湖北啤酒產量僅0.35萬噸,「全省幾千萬人,每人喝一口也不夠」。發展壯大湖北啤酒規模,成為全湖北省的共同聲音。
1983年,李大紅又帶領金龍泉人,一鼓作氣地將產量提高到15000噸;1985年,李大紅又抓住國家經濟機構調整機遇,貸款擴建,完成了5萬噸啤酒生產建設,產能躍升至6.5萬噸;1993年,第二個5萬噸擴建工程完成,產能達到15萬噸。
為了推動金龍泉啤酒進一步發展,1993年,湖北金龍泉啤酒集團公司成立,並在同年完成股份制改造。
1994年12月,金龍泉集團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懇實達有限公司達成協議,聯合投資3.3億元,共建10萬噸/年啤酒生產線項目,產能進一步擴張至30萬噸。
然而銷售市場卻成了新的問題。
為此,李大紅抓住國家引進外資機遇,一手導演了至今令人難忘的「鄂啤整合」大戲,直接讓鄂啤酒業告別了「戰國時代」。
世紀之初,隨著洋啤的退潮和一批國產知名品牌的迅猛崛起,愈演愈烈的攻城略地之戰,在全國範圍內此起彼伏。
彼時,湖北全省酒生產企業22家,2000年生產啤酒93萬噸,年生產能力發揮60%左右,競爭異常激烈。與此同時,國內外的知名企業如青島、燕京、百威、藍帶等紛紛搶灘湖北,致使湖北啤酒市場群雄逐鹿,啤酒大戰一觸即發。
面對「內外夾攻」,李大紅在中國啤酒集團發展研討會上大聲疾呼:「中國的啤酒工業再也不能是一盤散沙,無序競爭,必須拆掉小舢板,打造巡洋艦!」
敢想敢幹的李大紅,帶領金龍泉人舉起了「整合鄂啤」的大旗,以「一投九統」的模式,即投入品牌資源、技術管理和流動資金,統一啤酒品牌、產品質量、產品價格、銷售市場、財務計劃、物資採購、勞動人事、企業文化和發展規劃,先後與赤壁、武穴、南漳、襄樊、枝江、公安、房縣等啤酒廠籤訂了租賃或收購協議,加上先期加盟籤約的孝感和當陽兩家啤酒廠,全省共9家公司、10家酒廠加盟金龍泉集團,使以金龍泉為核心的「鄂啤集團軍」年產銷售達到60萬噸,形成了金龍泉統一鄂啤的格局。
後又以集團軍作戰,走出湖北,走向全國:從呼和浩特的茫茫草原,到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從綿延千裡的祁連雪山,到波濤萬頃的吳淞口岸;從莊嚴肅穆的萬人會堂,到天涯海角的邊防哨卡……到處散發著金龍泉的酒香。
自此,名震全國「啤酒大王」的名號,將李大紅送上了新的「荊門首富」寶座。坊間傳聞,荊門市第一輛奔馳S320就是李大紅家的。
但金龍泉的先發優勢,不僅僅是時代釋放的紅利,很大一部分也在於李大紅在品牌打造與市場推廣方面表現出的超前意識。
當別人還沒有品牌意識的時候,李大紅就已經開始找名人做廣告了。以一句「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的廣告語,讓張弓酒火遍全國的著名相聲大師馬季,也曾為金龍泉啤酒代言。
1990年3月,馬季為弘揚相聲藝術,鍛鍊隊伍,迎接全國相聲大賽,率中央廣播藝術說唱團在全國巡迴演出,荊門的演出地點選在沙洋。
當時,荊門啤酒廠派出一輛車拖著啤酒到沙洋恭候,一直等到馬季演岀結束進餐時,才藉機奉上金龍泉啤酒。第二天,馬季到啤酒廠參觀,即興揮毫題下「荊門金龍泉一絕」。
演出結束,臨別之際,馬季主動提出「有什麼要幫忙的,儘管吩咐!」李大紅想請他代言,並願支付費用,馬季嚴肅地說:「如果談及錢,我就不拍了,如果談金龍泉人的盛情,我答應。」於是在馬季離開荊門前兩小時,他和著名小品女演員楊蕾在荊門賓館拍攝了一部廣告片,分文未取。
因著這段緣分,此後,李大紅再度另闢蹊徑舉辦啤酒節,馬季也曾應邀到荊。金龍泉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合資新建的啤酒廠,於1997年10月全面竣工投產,馬季也專程赴荊參加慶典。
多措並舉,金龍泉市場效應十分顯著。據統計,1994年至2004年十餘年間,金龍泉累計產銷啤酒35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近70億元、創利稅14億元。
2002年,「金龍泉」被中國名牌戰略委員會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成為荊門市,乃至湖北省的第一個「中國名牌產品」。
從1982年到2004年,22年時間,李大紅相當於再造了200個金龍泉。
還有一組有趣的數據:2000年那一年,金龍泉為市財政提供了1.2億的總量,幾乎每一個荊門市的公務員的工資中,有六分之一來自金龍泉。
生死抉擇中國的啤酒廠,大都是相似的命運,不是破產倒閉,就是被收購吞併,金龍泉是後者。
2003年前後,比利時英博啤酒集團在中國大肆併購,橫掃了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在華啤酒合資公司中國金獅啤酒集團的所有股份,其中就包括金獅集團在金龍泉60%的股份。
第二年,李大紅辭去了董事長等在金龍泉集團的一切職務,在金龍泉集團董事會的推薦下,對金龍王公司實行承債經營。
90年代,隨著金龍泉啤酒主業的突飛猛進,金龍泉啤酒集團在發展主導產品的同時,還通過各種形式加大對配套產品的開發和投入,萬噸麥芽廠、8000噸飼料廠、5億隻瓶蓋廠、萬噸自備水廠及飲料化工製品、紙製品等多項產品均在市場中嶄露頭角。
200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大潮中,金龍泉集團響應市政府「靚女先嫁」的號召,率先實行主輔分離改革,將下屬的玻璃製品公司等輔助企業從集團剝離,組建了一個由職工個人持股的湖北金龍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時任金龍泉集團董事長的李大紅同時兼任金龍王董事長。
然而,經過3年的運行,由於主業啤酒市場競爭激烈,對其包裝物及原材料採購價格不斷擠壓,金龍王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職工紛紛要求退股。
眼看金龍王面臨夭折,集團董事會提出了四套「救援方案」:一是面向全集團職工進行招標——誰願意出20萬元風險抵押金,誰就當金龍王的老闆;二是董事會集體經營公司;三是當時的法人代表經營;四是董事會推薦的人接選。
然而,由於企業設備老化、產品市場適應力差、盈利水平低等原因,誰也不敢去當這個窮老闆。前三種相繼流產,李大紅再度被推到風口浪尖。
「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生死抉擇」,後來,李大紅不止一次地在採訪中講述過這次選擇的艱難。
談起金龍泉,李大紅直言:「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為金龍泉奮鬥一輩子,但是在現實面前,我不得不作出另種選擇,為了工人,也為了企業。」
有了金龍泉的經驗,李大紅揭榜金龍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龍頭項目和主打品牌,在多番考察學習之後,他把目光投向了無紡布,選定紡粘熔噴無紡布生產項目。
無紡布,又稱不織布,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而構成的新一代環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質輕、不助燃、容易分解、無毒無刺激、色彩豐富價格低廉、可循環再用等特點。
2004年10月,湖北金龍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以色列AVGOL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專業生產SMS非織造布的中外合資企業——湖北金龍非織造布有限公司。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無紡布項目的節骨眼上,遇到國家宏觀調控,銀行的錢袋子驟然收緊,而紡粘熔噴無紡布生產項目總投資1.8億元,僅設備投資就需1.3億元,這對於承債經營的金龍王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
那些天,李大紅真實地體會到了「走投無路」的滋味:還舊貸新,還本付息是李大紅經常為之頭痛發愁的事,採取「拆東牆補西牆」辦法,多次被金融部門亮起「紅燈」,發出警告;由於資金極度緊張,員工的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福利不能得到提升,部分員工一度人心煥散,情緒低落……企業陷於困境,舉步維艱。
面對極限,李大紅抽調所有流動資金,還貸款、購原料,又奔南走北,動用所有關係借款籌資。為了給工人發工資,他把自己積攢多年的80萬元私人存款和80萬元政府獎金全部拿了出來。為了能正常生產,他一方面與銀行進行溝通,推遲還款時間,一方面找其他企業籌措資金,另一方面找職工集資。
同時,為了保重點,「金龍王」採取「瘦身」的辦法,先後出售、出租、關停了8家企業。
終於在2004年12月9日,李大紅揭開了中國無紡布製造史上新的一頁——我國首個年產萬噸高檔無紡布項目,正式在荊門投產。
據相關報導,湖北金龍非織造布有限公司投產以來,產品供不應求,對外銷往美國寶潔、金佰利,日本尤尼佳、加拿大好利等知名企業;對內銷往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廣東、仙桃等六大無紡布製品加工基地。
另據楚天都市報5月報導,2020年,由於防疫需要大量口罩,湖北金龍非織造布有限公司和湖北新立紡織品有限公司產銷兩旺。湖北金龍非織造布有限公司的熔噴布和SS、SMS無紡布供不應求,訂單已排到8月,供貨量需求5000噸。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湖北金龍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由李大紅變更為李磊。根據相關報導推測,李磊應為李大紅之子。
永遠的遺憾2013年,62歲的李大紅再次開始了第三次創業,投資600多萬元,在荊門漳河新區京河村的300畝荒坡上打造了南方地區唯一的歐洲大櫻桃種植基地——荊門市祁瑞櫻桃園。
那年,李大紅接受荊門日報採訪時,介紹了他新的創業項目:
「我現在正在涉足農業項目。農業與人的吃喝拉撒分不開。吃什么喝什麼,關注度最高。健康的、無汙染的,這應該是農業的本來面目。」
「我想再次帶頭,做全方位的生態食品項目,實現雞鴨魚肉蔬菜大米一臬子全部是安全的、放心的。」
「我夢想,『中國的餐桌,我負責』。」
當問及他再次創業碰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時,李大紅說:「最近這十年來,形象地講,我是在還債。當年留下的一個多億的債務,我已經償還得差不多了,對第三次創業,我非常有信心。」
「我現在最棘手的是資金難題。如果時間倒退幾十年,那不要緊,但現在不一樣。如果我還要再走資本積累的階段,那將是漫長的,這會耽擱我很多時間,可我現在一點也不能耽擱了,必須加快發展速度。我非常期待金融部門積極支持我,非常期待能人志士和我一起共同發展。如果有人扶持,我的夢想實現得更快,實現的機會更大。」
話裡話外,足見心情焦灼。而他為之焦灼的、好像是一種對創業的執念,「還想再幹一份事業,再創造一個能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品牌,起碼要弄個像樣的企業傳世,持續發揮企業的作用,讓自己少些遺憾」。
這種執念或許來源於總是在失去的恐慌。
企查查顯示,李大紅關聯企業11家,是10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不過,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湖北楚君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荊門市金華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公司已處於註銷或吊銷狀態。目前,僅有湖北友博金屬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和荊州金獅啤酒有限公司處於存續狀態。
目前,由李大紅所創立的英博金龍泉啤酒(湖北)有限公司最大股東為百威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60%,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0%
由李大紅所創的湖北金龍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僅佔湖北金龍非織造布有限公司的1%股份,此前這一數字還是3%,業內人士分析稱,是因缺乏資金,李大紅只有不斷賣股權給以色列公司來融資。
然而,遺憾已然註定。
「我給自己定的退休年齡是70歲。」那次採訪中,李大紅如是說。
2020年11月10日,李大紅正式被宣布腦死亡。據其家人事後回憶稱,李大紅昏迷前,曾大呼「我又受騙了,上當了!」
直到1月9日,他離開了,把這個謎團永遠留在了人間,享年69歲。
你怎麼看啤酒大王李大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