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隨著新高考政策的頒布,高中英語課程新標準也隨之頒布,要求基礎英語教育在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必須完成新的轉變發展。
近兩年,在新課標、新高考趨勢的引領下,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也逐步在實踐中探索調整、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的轉變就變成了重中之重。
關於這些變化,廣大家長普遍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小學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正在發生哪些轉變?對此,劍橋少兒英語主編邱耀德教授發表了觀點。
中小學英語課堂的轉變
隨著網絡和在線教育的發展,中小學的英語教師們也在儘量想辦法運用新的網絡技術、項目式活動、教具、媒體中的音視頻材料來豐富課堂,為英語課堂增添了很多趣味和創造力。
在很多中學英語課堂上,老師用自己製作的、豐富的教具來吸引學生,有的老師還會別出心裁設計出豐富有趣的活動來讓同學們一起參與、體驗、互動,在互動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使用和運用語言,學生們在每節課的開始到結束都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狀態。
而很多在小學英語課堂上,老師會伴著節奏歡快的英文歌和學生們一起活躍氛圍,進行TPR,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
中小學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大多數英語課堂都沒有一節課程包含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體驗和互動的情景。有些課堂有一些類似的活動,但時間的長度和頻次遠遠不能滿足學生使用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機會。
其次,現在的中小學英語課堂,很多老師還是以講解語法、句式、語篇分析等為主,學生使用和運用語言的機會太少,有不少的學生上課沒有說什麼英語就下課了。
學英語就是要大量地使用和應用,試想一下,如果從小學開始,每個學生都能在英語課堂上大量地練習聽說讀寫,到高中畢業的時候,他們的語言能力一定很強。而在目前的英語課堂上,學生並沒有練習的機會,有機會往往也是出於活動形式多樣性的需要,點綴一下而已,而不是真正讓學生在鍛鍊和使用語言。
如何解決英語課堂上沒機會練習的問題?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著名學者法斯曼對美國移民家庭兒童掌握英語的調查研究表明:「在句法和詞法的學習上,11歲到15歲的大齡兒童要強於6歲到10歲的低齡兒童;而在語音方面,6歲到10歲的低齡兒童又強於11歲到15歲的大齡兒童。」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在低齡孩子有特長的階段發展他們的語音、語調呢?
英語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應該越能熟練地應用就越好,如果英語能像漢語一樣,不加思索的運用,那就是學習英語的最佳狀態了。如果在孩子學齡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英語與運用能力,那麼就能解決中小學課堂上沒機會練習和運用語言的問題了。
學習英語的關鍵在於培養英語思維
英文思維的建立一開始是通過大量的反覆的場景對應慢慢建立起來的,大量的場景積累會形成語言的條件反射,再從簡單的語言條件反射,到複雜的語言條件反射。
長期的積累,最終會形成無意識的輸出,也就是語言已經成為了一種潛意識,這也就構成了語言思維的能力。
想要培養語言思維的能力,就必須趁早,越小的孩子就越容易培養期英文思維的能力,一旦擁有了這種英語思維的能力,後續學英語乃至出國深造是聽英文授課、用英語表達、用英語寫作考試等都不會成問題。
只有在學齡前學英語,為以後的英語學習做好鋪墊,才能讓孩子幼小銜接過得順利,正式入學以後,無論是學習還是考試都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