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西行紀之再見悟空》刷屏網絡平臺,各種讚美之聲紛至沓來。朋友也在看到孫悟空與素衣的愛情故事後,推薦漫漫去看,耽擱了這麼久,昨晚終於看完了。
看完漫漫就後悔了,先不說把傳統的師徒四人的形象進行改編是好是壞,一個小時的劇情看的漫漫雲裡霧裡,「尬,太尬」,除了特效,可以說這部作品基本沒有故事架構,好的主題也被空洞的劇情給削弱了存在。
很多人肯定又要說,做的很好了,沒必要批評,要給國漫鼓勵。可是話憋在心裡,不吐不快。文章為個人主觀感受,歡迎交流~
在吐槽之前,漫漫先來說點好的。
偏見是座大山,妖和神同樣存在
這是一個擺在明面上的核心主題。
素衣下凡間到了花果山,天兵天將來尋找她,看到孫悟空就是「妖怪」稱呼,然後各種瞧不起,兩人幹了一架。
後來孫悟空去天界看素衣,卻被當成是「下妖」誤闖天界,被緝拿,又打了一架,後被如來點化,追隨唐僧去取創世之火。
美其名曰守護正義,做世間英雄,打破妖神不等地位,守護世間光明。
取了創世之火,孫悟空懷疑帝釋天目的,奪走創世之火,卻被指責「挑戰天界權威」,作為妖沒有質疑天界的權利……
隨處可見,都是神高高在上,妖只能是低神一等,只能是神的「奴隸」和「棋子」,沒有自由,沒有質疑的權利。
即便是取創世之火,也不過是打著神的名號去行善事,作為天神他們的工具人。對於悟空而言,他最終做到的也只是素衣和如來兩神心目中的英雄,以及自己的英雄。
所以為打破妖神偏見而做的一切,其實都只是一場騙局。為了深化這個主題,導演便將帝釋天塑造成了一個反派,從根本上打破了妖神偏見這一說。既然天神不靠譜,妖神之間的偏見自然是個錯誤的觀念。
雖然將天神作為反派來推翻偏見,但是從故事本身,甚至是《西遊記》故事來看,西天取經和取創世之火一樣,都是一場人為做的局。以往隱藏的現在被挖掘了出來。
雖然在最後的落腳點上有些瑕疵,但偏見這個主題的呈現還算不錯,比起愛使人成長蛻變這條線要豐富的多。
從暴躁到內斂再到沉穩,愛讓孫悟空成長
素衣和孫悟空很像,都是不喜束縛,渴望自由自在的個體。但因為素衣的身份,她不得不回天庭,繼續自己日復一日的花神工作。
初次相見,孫悟空便救了素衣,然後認識並了解到她的個性,所以才會成為朋友,還去到天界看望她。素衣覺得猴子大王善良,並不是只「邪惡的妖」,所以希望他能夠守護正義,守護世間光明,造福眾生,成為英雄。
但是孫悟空自由自在慣了,便回絕了。這個時候,孫悟空還是那個自我的猴子大王,花果山是他的一切,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自由。世間萬物跟他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當被天神指責擅闖天界,他便直接大打出手,直接刀劍相向,誓要與天神爭個高低,脾氣急躁,喜歡用武力速戰速決。
之後被如來「感化」,要求他從素衣的角度出發,體諒她的處境,要求孫悟空放下自我,守護正義。通過一盤棋局,孫悟空為了素衣選擇妥協,接受取創世之火的任務。
而且從最初的拒絕與如來下棋,但後來下了三百年後的轉變,也可以看出素衣對他的影響。他做的一切,不過是為重新見到素衣。
後來被創世之火提醒帝釋天另有目的,他做出了思考,而不是一味兒地拿著創世之火去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後去見素衣。
他奪走創世之火,然後苦口婆心地勸師父不要相信帝釋天他們。為守護正義,他一個人戰鬥,將創世之火封存心間。
如果是早期的孫悟空,此時的創世之火早就被丟給帝釋天,也沒有了後續的大戰。此時的他,心裡裝著的是世間萬物的生死。
所以,從花果山的猴子大王到世間的英雄,孫悟空的成長離不開素衣的支持和影響。
他雖然沒有打敗帝釋天,但是他成為了素衣口中的英雄,為眾生,為世間。這個成長軌跡很明顯,偶像劇化的講述,為故事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成為作品的一大亮點。
故事空洞,劇情設計莫名其妙
主題很好,但是內容卻略顯空洞。
從如來提點孫悟空下棋那段開始,劇情就已經開始鬼畜了。因為採用的是插敘手法,所以開頭的劇情後面又來了一遍。
這是一個缺點,就是故事情節的同質化嚴重,劇情反覆使用,拉長作品時長。
素衣與孫悟空相遇,然後孫悟空去天界找素衣,只兩個片段兩人關係就非比尋常,為素衣放棄自我,削弱了猴子大王的氣勢。
劇情進展快,缺乏細節鋪墊,這是另一個缺點。而且劇情當中,各個階段處處可見。比如去取創世之火團隊的組建與過程全部以PPT圖片代替,只取的時候做了擴展。
素衣莫名其妙就發現了帝釋天的秘密,魂魄被獻祭給陰界王做引路人。然後如來知道素衣「去世」,莫名其妙就說去找她,懷疑天界無人可信。這些推斷是怎麼來的?
這些沒有鋪墊,至少觀眾還能理解。但為了突出孫悟空的英雄氣概和「守護正義」的熱血,強加耍帥鏡頭和臺詞,實在是太尬。
你們只是不敢去想。
我們一起殺出天界吧。
我現在做的就是所謂的守護正義。
這麼中二的臺詞不僅一點兒熱血都沒有,反而有點出戲,總覺得在打遊戲,角色突然蹦出來幾句經典名言的違和感,有強行守護正義,守護世間光明之嫌。劇情生硬。
而且因為創世之火的幾句話就懷疑上了帝釋天,這個邏輯也說不通?連唐僧都在猶豫的時候,孫悟空竟成了唯一的「明白人」。
主角光環非常亮,人設已經看不懂了。
還有最後的唐僧那段天人交戰的心理過渡,讓人一頭霧水。起初,唐僧認為猴子不懂事,便阻止他。後來又覺得他的懷疑不無道理,而且還以命相搏。再後來又因為沙悟淨和豬八戒的性命而放棄悟空,念緊箍咒導致孫悟空戰敗,魂魄被鎮壓南海。
本以為結束了,唐僧的淚竟然來了。一邊犧牲悟空來救另外兩個徒弟的命,一邊認為悟空的懷疑不無道理,一邊又覺得對不起悟空。所有的行為都存在諸多矛盾。
作為一個信佛之人,本該是顧眾生,既然覺得悟空的懷疑不無道理,就該做出反應來阻止,可惜沒有。沙悟淨和豬八戒既然能被拿命威脅他,那他放棄悟空念咒的時候,就該想到孫悟空這個天神眼中的「異類」會是何種下場,難道不會死,不會被折磨?
明明是唐僧自己的軟弱造成的,最後卻嘆息世道無常,反問「神給的慈悲」真實含義。雖然有深化主題的意向,但實在立不住。
唐僧角色的塑造,還有如來的性格塑造都太軟弱,是弱勢群體,除了在點化他人,沒有其他的實力展現和強勢的一點。
俗話說,渡人不如渡已,看來真正需要修行的是唐僧,而非孫悟空。這裡的情感處理實在是比不上比劇版西遊記中唐僧誤會孫悟空趕他走那一段。尤其是多此一舉的臺詞,「為什麼你不相信我,我好生氣啊」。
en……這個語氣是怎麼回事?
很多時候,你覺得劇情就該是這樣,每個角色的行為都沒錯,可是全局來看的時候,又會發現有很多不成立的地方,劇情一團糟,設定想怎麼來怎麼來,沒有邏輯。
CG遊戲風,配音遊戲腔,削弱炸裂特效
這部動漫的特效應該是國漫作品中的佼佼者,酷炫精緻,每一幀都是燃燒的經費。很多觀眾是衝著特效來的,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劇情和CG遊戲風被勸退。
漫漫甚至懷疑,這部動畫是不是在為《西行紀》遊戲做鋪墊?
配音還是我們常聽到的聲音,但是猴子、二郎神和其他一些天神角色的配音過於遊戲化。感覺不是在看劇,而且在聽遊戲角色說話。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
動畫劇情比較連貫,所以情感也都是持續的。遊戲劇情是分裂的,每個場景下情緒不同,自然語氣不同,情感也是割裂的。
所以,當動畫用遊戲配音的風格來配,會覺得有很強的違和感。
再加上本來就是CG遊戲風和建模,更像是在看遊戲的故事講述,搭配上旁白的劇情推進,簡直更像了,很容易跳脫出劇情。
這是部非常典型的商業動畫電影,畢竟玩遊戲的都喜歡特效和建模,其他影響不大。
漫漫有話說
猴子大王其實蠻可憐的,自以為的可以削弱掉妖神之間的偏見,可至始至終不過是一個局,用自由換愛情,用所謂英雄換天神偏見,實打實的天界「工具人」。
不過慶幸的是,猴子大王成長雖變了心態,但那顆至正至純的心卻始終未變。再見悟空,再見過去的那個自由的無拘無縛的悟空,再見那個守護正義,敢於反抗的英雄。
最後,它既是猴子大王,又是世間英雄。
說了這麼多,總感覺劇情越想越亂,就先這樣吧,要不然一會兒就把自己繞糊塗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有不同理解可以提出,漫漫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