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連名字都不能讓觀眾記住的電影,票房怎麼會好呢?」
很久之前,摩根·弗裡曼在談到關於《肖申克的救贖》在最初上映時為何不受歡迎的問題時說。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英文片名只有三個單詞,不過英文單詞卻有些拗口。
尤其與同年的兩部大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低俗小說》Pulp Fiction相比,確實更加難記。
也許是臺灣地區那邊的翻譯也感覺直譯的片名《肖申克的救贖》不夠簡單好記,於是換了一個更加粗暴直接的《刺激1995》。
其實「刺激」的片名還被用到其他的片子當中,形成了別樣的「刺激三部曲」。
①《刺激》
內地片名:《騙中騙》
英文片名:《The Sting》
《騙中騙》是1974年在北美上映的老電影,其盜騙情節影響了包括香港的賭片在內,後世的一大波犯罪片。
影片不但票房出色,而且是奧斯卡的大贏家。
1994年,臺灣地區引進了這部犯罪經典,並且片名根據英文片名中的「Sting」一詞,直接翻譯成了《刺激》。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接地氣的片名起到了作用,還是《賭神》系列在那時正流行的關係,《騙中騙》在臺灣的票房也十分不錯。
「刺激三部曲」開山之作,看了不虧,不看可惜。
②《刺激1995》
內地片名:《肖申克的救贖》
英文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贖》1995年在臺灣上映,片名被翻譯成了《刺激1995》。
廣泛流傳的原因是,1994年的《刺激》成績不錯,而《肖申克的救贖》的劇情,也是一場「騙局」。
主角安迪欺騙了監獄的所有人,成功越獄。
越獄這件事,也確實夠刺激。
另外,片方也希望借《刺激》的名頭,來誘惑觀眾買票,畢竟《肖申克的救贖》在歐美的票房都不怎麼好。不搞點噱頭,很可能就要虧錢了。
可惜《肖申克的救贖》當年在臺灣的票房查不到,不過可以想像成績應該一般,不然網絡上應當會有「神奇片名幫助影片逆襲」的相關傳說。
③《刺激1998》
內地片名:《重返伊甸園》
英文片名:《Return to Paradise》
《刺激1995》的三年後,《刺激1998》引進臺灣地區。
無論是內地片名《重返伊甸園》,還是英文片名《Return to Paradise》,都和《刺激1998》,沒有半點關係。
那為什麼這部愛情驚悚片能成為「刺激系列」呢?
因為《刺激1995》,也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在1997年突然火了,各種錄像帶賣翻了天。
臺灣引進方一看《重返伊甸園》的劇情,三個年輕男孩因一次放蕩行為被捕入獄,誒?監獄題材,正好可以蹭《刺激1995》的熱點啊。
於是,《刺激1998》成為了「刺激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與「刺激」系列的前兩部影史經典相比,《刺激1998》知名度要低很多。
但提到已經成為奧斯卡影帝的「小丑」華金·菲尼克斯,就有了拿出來重溫的理由了。他在片中扮演男孩劉易斯,《招魂》女主維拉·法米加也有參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