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璜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成就的謀士,他給魏文侯推薦了吳起、西門豹、樂羊等名將,幫助魏國成就了一番霸業。本文的主人公是魏文侯的謀士翟璜。
《資治通鑑》裡,記錄翟璜的一個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這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大勝,把中山國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魏文侯與幾位士大夫宴飲,席間他問大家:「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大家贊仁稱智,都說的是讚揚之語。
輪到任座發言,任座說:「您是一位不賢明的君主。攻取了中山不封給弟,卻封給兒子,以此知道你不賢明。」文侯不高興,怒形於色,準備處罰任座,任座嚇得快步跑了出去。
接下來輪到翟璜發言,翟璜說:「您是賢明的君主。我聽說過,賢明的君主,他的臣子說話就直率。剛才任座的話很直率,因此可知您很賢明。」文侯聽了很高興,急忙將任座從門口請過來,拜為上卿。
我們先來分析這個故事:
樂羊攻克了中山,魏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身為國君的魏文侯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也屬於正常的領導心態,打了勝仗,喝喝慶功酒,宴請群臣大家都高興一把,順便也讓別人來捧一捧自己,標榜一下豐功偉績。
群臣喝了領導的酒,怎麼也得說上幾句奉承話吧,大家都紛紛拱手,大肆讚揚英明的時候,偏偏有個叫任座的下屬不懂風情,非得整上幾句特立獨行的金句出來,關鍵還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這些話猶如明晃晃的長矛,直接扎進了魏文侯的心上,搞得非常不痛快。
一下子,整個場面就慌亂了,國君魏文侯尷尬的下不來臺,群臣一下子都慌在那裡。
關鍵時候,還是翟璜出手了,一番極富哲學的論調,不但鎮住了場面,保全了任座,同時也讓魏文侯迅速冷靜下來,繼續維持著仁君的良好形象,更是讓群臣鬆了口氣,繼續一團和氣,維持了國君和群臣場面之間微妙的平衡。這種思維的敏捷和迅速、論調的辯證和邏輯,對場面的掌控力度,實屬謀士界裡的典型。
從這個故事裡,謀士翟璜有什麼特點:
一、翟璜在魏文侯氣頭上敢接話茬,很有膽略和智慧中山的土地應該封給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兒子,魏文侯其實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讓大臣們捧他其實就是讓自己心理安穩點,但是任座的話已經戳到魏文侯的痛處了,搞得很下不來臺,所以這時候魏文侯得拿出王者的小心眼出來,發一通飆以展示自己的權威,以正視聽,也好掩蓋任座剛才引起的矛盾。
主君在氣頭上,下面的大臣肯定是不敢多語的。魏文侯為了緩解尷尬,問了翟璜,你說「我是什麼樣的君主?」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非常明顯的大坑,回答「不是」,那跟剛才任座一樣,純屬自己找練,更惹得魏文侯不高興,說不定還在大臣中就直接將封地的事情定性了,無形中就指責了魏文侯的偏私,那以後還怎麼在其門下當差呢?
如果回答「是」,剛才大家已經基本被任座帶偏了,這時候再笑臉應上一把,就顯得過於帶有阿諛奉承和膚淺應付的意味,讓眾人覺得太假,自己也過於淺顯,同時魏文侯也會覺得,這是「是」的回答就是再一次赤果果的諷刺,比剛才任座的那一巴掌還要響。
坑就在翟璜的面前,怎麼著都得往裡跳一下,而且跳下去摔的肯定也很難看。翟璜很勇敢地接了話茬,沒有迴避,入坑後面不改色回答「您當然是仁君!」接著進行了一番很有哲理的論述,言簡意賅,可以說跳坑跳得平穩,而且很精彩,不得不說,有膽色、有智慧。
二、翟璜思維上很有辯證邏輯,善於借力打力。魏文侯很愛惜自己的名聲,所以才讓大臣們在酒宴之間吹捧他的仁義。任座破壞了魏文侯仁君的形象,所以才惹得他很不高興。
知道了魏文侯的關注點在哪裡了,翟璜才可以發力,當回答了「您當然是仁君」,遭到魏文侯有點不高興地反問 「你怎麼知道我是仁君?」的時候,翟璜的辯證法就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他從另一個新穎的角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任座不是說「您封地沒有按照規矩來,顯得不夠仁義」,那麼這個就完全避開,不去講這個規矩不規矩的事情,因為不管地怎麼封,那是你魏家的事情,封給誰也脫不開一個魏字,群臣們雖有議論,但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關係不大,再說堅守規矩與奉承國君二者選擇,還是後者可能更為關鍵。
但是如果這時候處理了任座,那麼群臣的關切點就出來了,以後能不能在國君面前提這樣的建議?國君會如何對待直言的諫臣?這些都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可以說這是一個風向標。
翟璜很委婉地把大家的關注點引向後者,仁君的仁不在於封地是否合規矩,而在於他能否容得下諫臣直言,同時又進一步用「仁君都會有諫臣」來論證,因為任座諫言了,你魏文侯又能包容他,所以就是仁君,這招借力打力的手法運用的太巧妙了。
站在魏文侯的角度,這番論斷簡直就是一箭雙鵰,安撫了群臣,更是贏得了名聲。
小時候的漫畫書《魏文侯》
三、翟璜在溝通上很有手段,欲揚先抑直指問題中心。謀士建言獻策,溝通技巧上非常關鍵,發現了問題,想好了對策,但最終能不能讓國君受理意見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能夠成就自己謀士價值的決定因素。因為對策再精妙、意見再中肯,國君如果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那麼謀士的的作用等於全無。
翟璜這番論調的提出也是很有意思,魏文侯已經認為翟璜的回答有明顯地嘲諷的味道了,翟璜還是氣定神閒,很鄭重地來吹捧國君,這種回答的基調搞得國君很是失望,心理肯定也是琢磨著怎麼來收場。但是翟璜話風一轉,說出了仁君的另一種解釋,又很好地襯託了自己的這份鄭重。魏文侯失望之餘的情感還沒有揮發出來,又緊接著被一種欣喜之情所填充,所以接著就會借坡下驢,全盤認可翟璜的所有觀點,包括再次迎回任座,奉為上賓。
蝸牛認為:謀士翟璜思維敏捷,膽色過人,巧舌如簧,更難能可貴的是對局面的掌控和誘導能力,能兼顧上與下的協調和平衡,同時在個人演技上也是無可挑剔,能夠泰然自若地處理情感。
翟璜的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一、要善於把握局面,在什麼山就得唱什麼歌,不要試圖去挑戰權威或者特立獨行,這樣做會很被動。局勢不明朗的時候,更是要多看少語,要控制得住自己的想像力和表現欲。局勢清晰,也要了解走勢後再多觀察,將自己的觀點疊加在大勢之上加以另類闡述,以引起共鳴。
二、想C位出道,那必須建立平衡的基礎上,對上必須全方位了解透徹,知道上頭的心思和關注點,對下必須判斷風向,熟知下面的想法和訴求,在兩者之間找出關鍵的切入點,讓雙方都能得到認同,不可太過偏頗。
三、溝通也得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說話藝術上儘可能引起聽者的好奇,用「奇」來鉤住和誘導下步的說辭,讓受聽者跟隨自己的思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