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齊策三》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用於比喻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
而這種習性在社會中無處不體現這一點。
層次不同的人,不能相融
#圈子#
我們從小到大,都會處在一定的圈子中。而每個圈子,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上學前幼兒階段,一般是經常見面,脾性差不多的幾個小朋友比較合得來,能玩在一起;
上學階段,通常是學習好的湊在一起,調皮搗蛋的湊一堆…….
就這兩個階段而言,是相對比較純潔的,自身習性表現的比較充分。
而一旦踏入社會,社會這個大染缸浸染下的圈子,群體,林林總總,你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圈子,還真是相當的不容易。
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要求也比較高,每個人削尖腦袋想擠進一個更高的圈子裡,但若是實力不到,這樣的圈子裡容不下你,難為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三十而已》中,顧佳自認為雙商比較高,有顏有料,家底在普通人眼中,那也是相當不錯了。她為了兒子能進頂級學校,費力買豪宅,踮著腳尖想擠進上海的富太太圈,討好王太太。借著王太太的力,她參加了富太太們的聚會,其結果是什麼呢?
富太太們言語的不屑,拍照站邊邊,最讓人感到悽涼的是富太太們發到朋友圈的照片是將她P掉之後的。
我們不難想像她內心的悲涼,內心的悽苦。
她拼盡全力的結果,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個笑話而已。
她拼盡全力才能購得一個入門級比的包包,人家隨隨便便一出手就是幾百萬的一幅畫。你眼中沉甸甸的負擔,在別人眼中只是一片輕飄飄的葉子而已。
雖然電視劇中的情節可能比較誇張,但與現實其實是相通的,程度不同而已。
你可見大老闆與小員工混在一起的?
你可見職場精英與家庭主婦/家庭主夫混在一起的?
……
沒有的,什麼樣的人就進什麼樣的圈,層次不同,就不要硬擠了。
即使你有幸進入一個比你自身實力高一點的圈子,若是不努力提升自身,終究也會遭人厭棄,最終會被踢出這個圈子。
那麼,我們是否就一直待在目前的小圈子裡自娛自樂就行了呢?
當然不是啦。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每個人都有嚮往高山的權力,也都有一覽眾山小的資格,但是否能達到你的目標,全看你自己的努力了。
曾經的我也向朋友抱怨過:感覺自己的圈子好小哦,每天來來往往就那麼幾個人,封閉死了。好羨慕你哦,能接觸到那麼多有能力的人物。
朋友說:你不用羨慕,也不必自卑,待你能力達到了,自然就接觸到了。
朋友的這句話,一直盤旋在心底,久久未能忘懷。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 ...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
逐利是人的本能,無關乎年齡,亦無關乎年代。
你想進入更高一級的圈子,只能不斷地修煉自身,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這樣,即使你不主動去依附別人,別人也會因你自身的實力而聚集在你身邊。
就像在學生時代,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即使不分發東西,不許同學好處,很多同學依然會圍繞在他們身邊;而學習成績不好的,可能你分發東西,許別人好處的時候,同學會圍繞在你身邊,但這只是暫時,一旦你不能給別人提供好處時,別人自然離你而去。
踏入社會的我們更是如此。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本質,其實是價值交換。你身上有別人需要的價值,別人才會接近你。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顧佳一樣。她身價不行,家裡雖有煙花公司,但卻不能給別人提供持續的價值輸入,富太太們對她自然不會高看一眼,更不會想要接近你。
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身邊的位置也是有限的。人們不可能也不願意為了一個毫無價值的人,分散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
是狼你就練好牙,是羊你就練好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圈子,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精英,大多數人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生存的意義。
俗話說:是梧桐鳳凰才會來栖,是大海百川才來匯聚。 真正強大的人,不會去硬擠進不屬於他的世界,只會不斷地提升自己,修煉自己的內功,尋著志同道合者一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