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是我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的這一天,防空警報響徹南京上空,車輛鳴笛、行人哀思,深刻緬懷戰爭浩劫中死難的同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告誡我們要銘記歷史,汲取前行的力量。
強大來之不易,和平來之不易。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已遠離了戰爭的硝煙,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無論什麼時期、不論是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逃避與背叛。我們不能忘記,1937年侵華日軍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滔天惡行,30萬同胞慘遭屠戮;我們不能忘記,腥風血雨的戰爭歲月裡,各族人民心手相連、同仇敵愾,贏得民族獨立;我們更不能忘記,艱苦卓絕的黑暗鬥爭中,無數英雄兒女視死如歸、前僕後繼,終於為後人開創了寶貴的和平發展年代。
在歷史中,我們傳承了頑強鬥爭的精神火種。新冠疫情暴發,一個月遏制勢頭、兩個月控制「日增」、三個月取得決定性成果,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每位「白衣天使」「人民衛士」的頑強拼搏,也少不了每位同胞的守望相助。抗洪搶險一線,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不畏艱險、連續作戰,保障千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只要愛國主義的旗幟屹立不倒,國家就有希望,只要自強不息的印記代代相傳,民族就有未來。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改革開放40餘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從「開除球籍邊緣」的奮起直追,到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速度」;從產業半封閉狀態,轉變成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製造業大國;從全國7.7億貧困人口,到如今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在這塊曾經被侵略者踐踏的土地,無數奇蹟正在發生,這何嘗不是對歷史最深沉的祭奠、對先輩最虔誠的告慰!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歷史是催人奮進的教鞭。當前,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困難、新挑戰。作為「圓夢」路上的接力人,必須牢記時代賦予的責任,做臂膀堅強的擔當者,高標準、嚴要求、快節奏完成目標任務;做信念堅定的守正者,講政治、顧大局、貼民心鞏固優勢成果;做行動堅決的開拓者,抓矛盾、想對策、重成效解決實際問題。銘記歷史,堅定前行。(朱延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