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生平最後一首詞作,格調豪放,最後兩句情感激蕩

2021-01-19 品詩賞詞

俗話說,一位好先生,勝過萬卷書。一個人的成長就像一棵幼苗,既需要空氣、陽光、水分等外部條件,還需要很多園丁的精心呵護。我們從小到大,正是因為無數人的關愛和幫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位好先生,而北宋也有這樣一位好先生,下面分享的是蘇軾生平最後一首詞作,格調豪放,最後兩句情感激蕩。

千秋歲

宋代:蘇軾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裡,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秦觀是蘇軾的弟子,先生被貶,弟子也被連累,他從郴州被貶到廣西雷州,途中經過湖南衡州時,遇到了知府孔平仲。因境遇相同,秦觀向他贈送了舊作《千秋歲》。其中幾句顯得非常惆悵,「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飛紅萬點,是春歸的自然寫照;愁如海,卻新奇絕妙,但這兩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對前途的無望。

孔平仲讀了之後,深感秦觀情緒低落,於是便步原韻和詞一首,希望可以安慰對方。其他人看到這首詞,也都擔心秦觀將不久於人世。後來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歲》又傳到了遠謫瓊州的蘇軾那裡,蘇軾有所感,亦作和詞一首。

對於秦、孔的悲哀、低調的情緒,歷經更大磨難的蘇軾卻斷然超越之。他曾多少次在詩詞中說自己「老」了,但這一次卻明確地說「未老身先退」,不是因為老而退,而是政見不同而被退。遠貶海南當然不免傷感,但濺起的珠淚、破碎的丹衷,都是那麼具有質感,透出一份凝重。

詞人雖然早已沒有什麼實際職務,但一直將自己的官服保管很好,「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青色玉佩、金色腰帶,依然是大臣的端嚴儀表,不因漂泊流離而變得苟且隨便。作者遠在異鄉,對於京城的局勢依然密切關注,萬裡之外的斜陽裡,遠遠凝望著首都的所在。

雖然可能沒有再會之期,還可能被認為罪大難容,而且君主的懲罰也那麼嚴重,但一個大臣的氣概節操仍值得堅守。即使赦免的君恩猶可期待,自己一貫的見解也決不會改變。

如果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就乘著小船漂浮於大海,只有超越,絕無屈服。蘇軾既沒有被貶謫的打擊所摧垮,也不迴避嚴酷的仕途環境。他直面慘澹的現實,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頑強地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細味蘇軾生平的最後一首詞作,依然不缺豪放情懷,同時也是對沉溺於悲哀的門下弟子的教誨,更是自己一生不屈氣節的自白。這樣的才子讓後世景仰,這樣的先生令弟子一輩子銘記於心。如今我們閱讀先生的詩篇,吟詠東坡的詞作,在感慨萬千的同時,更敬佩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豪邁的胸襟,氣吞山河。

相關焦點

  • 蘇軾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自己畢生經歷,短短四句話,終生受益
    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他在自己臨死之前給自己的兒子寫了一首臨別詩詞。在這短短的四句話裡,卻能夠兒子終生受益。若干年後,林語堂先生對蘇軾進行過這番描述:這個蘇東坡,他坐在宋代詩壇的頂端,確實顯示出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最重要的是,身為宋代學者,他精通多種文化,精通儒、釋、道等多個方面,自己還曾經創作了哲理深刻的禪詩。
  • 蘇軾為風塵女子寫下一首詞,前兩句有失水準,後兩句令人稱讚
    北宋詞人蘇軾可以說是文壇圈兒的天花板,用當今娛樂圈的話就是「你認不認識他都可以,但你的愛豆一定認識他。」就相當於當時後起之秀都要尊蘇軾一句「蘇老師」,當時同時代的歐陽修對他的評價更是高,說人們在三十年後只會知道蘇軾,而不會再記得我歐陽修了,可見蘇軾的詞作到底有多高超。在那個時代,他的才情好像跟他的生平不匹配,這樣一個人在歲月的打磨下,走向了遲暮。
  •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了無數失意之人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了無數失意之人蘇軾,仿佛是一個永不被打敗的戰士。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有過至高的榮譽,也曾當過囚犯,但他仍保有樂觀平靜的心態,在生活的泥潭中過得灑脫。孩童時代我們吟誦著他的《惠崇春江晚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好友喜得貴子,蘇軾送了他一首詞,讓你見識一下什麼是高級的調皮
    可見蘇軾有多毒舌。北宋文學著名詞人張先是蘇軾的朋友,他在八十歲時娶了一個年僅十八的如花美眷做妾。於是幽默的蘇軾發揮他毒舌的本質在婚宴現場當即寫了首詩《戲贈張先》調侃張先。詩的最後兩句「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張先的洞房花燭夜被蘇東坡用「一樹梨花壓海棠」來形容。白色的梨花指張先已滿頭白髮,紅色的海棠指張先芳齡十八歲的妾。
  • 美女向蘇軾求詩,前兩句毫無詩仙水準,後兩句驚豔世人
    例如,蘇軾一生都很有才華。連太后都為他的才華著迷。全朝都為他瘋狂。然而,他陷入了「烏臺詩案」,差一點就打破了先例,不殺士大夫。最後,有很多人涉及此案,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笑著讓人拿起毛筆,又寫寫了兩句,《贈李琪》:東坡五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淇。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這最後的兩句句詩寫完後,所有人都在為這首詩鼓掌喝彩。這首詩裡蘊含了一個典故。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最後再進行全詞的解讀。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更好地體會詞人的感情。蘇軾的詞作中將花與人、景與情融為一體,豐富擴大了詞作的情感容量,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創作情感是文學表現的內容,更是文學創作的內在推動力。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飽含詞人情感的詞作。
  •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無數失意之人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無數失意之人「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他淪為階下囚,當時蘇軾都認為自己必死,開始寫信交代後事,但由於「太祖誓碑」中有「不殺士大夫」這一條,加上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蘇軾免於一死,被貶黃州團練副使。
  • 80歲張先,納了位18歲小妾,蘇軾寫了一首詩諷刺,最後一句經典
    可以說沒有這種樂觀、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他將無法在如此不順利的人生境遇下,寫出那些讓人嘆服,流傳至今的詞作。一般來說,我們常見到的蘇東坡的詩詞,格調高雅,立意深遠,但他的詩歌偶爾也會有一些帶有世俗氣息的的作品。
  • 蘇軾巧借韓愈的千古名句,改編在自己的詞作中,堪稱絕美!
    而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欣賞的這首詞,也是一首利用「借鑑」的手法所寫的詞作。並且寫下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大詞人蘇軾,他所借鑑的詩篇是唐代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借用的剛好就是這首詩中最廣為流傳的名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秦觀被貶時寫了一首詩,後兩句更是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在我國歷史的文壇上,蘇軾的才學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還有很多文人墨客雖然並不出名,但是他們的才學也是得到了眾多文學家的認可,只是可惜他們並不被大眾所熟知罷了。就比如秦觀,他曾經在旅館寫了一首詩,而讓蘇軾愛不釋手,最後竟然寫在了扇子上,可見蘇軾對這首詩是極其欣賞的。
  • 柳宗元最美的一首山水詩,蘇軾說:中間兩句最好,最後兩句可以刪了
    其實,柳宗元還有一首山水小詩,如一幅飄逸的畫作,據說,蘇軾對這首詩也讚不絕口,贊其有「奇趣」,這首詩就是柳宗元的名作《漁翁》。漁翁【唐】柳宗元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李清照身處異鄉,給閨蜜寫了一首詞,最後兩句,寫出了深厚友誼
    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是蘇軾弟子,母親是宰相之後。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李清照自然自幼便備受薰陶,加上自身聰穎伶俐,頗具天賦,從小就飽讀詩書,擅長作文。在她十六歲時,便憑著一首明快有趣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名鵲起,引得北宋文壇矚目。
  • 蘇軾的一首五言詩,描寫形象,最後兩句充滿哲理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同時他還擅長書畫,精通音律,對古琴也很有研究。北宋元祐六年三月,蘇軾自杭州還朝,借宿於淞江。朋友仲殊大師來看望蘇軾,並挾琴而彈,卻發出異響。蘇軾走近觀察,發現古琴雖然破損,卻有十三根琴弦。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而在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蘇軾被貶至惠州的時候,亦是寫了一首詞作給弟弟蘇轍。當時半夜三更,蘇軾被雨驚醒,想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悽涼處境,心中不自覺地就思念起了自己的弟弟。於是,蘇軾起身提筆,滿懷著深情,寫了一首極為打動人心的詞作,《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給弟弟蘇轍。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 蘇軾用短短四句,寫盡人世間最深的孤獨,成就千古佳作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豪放派詞人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宋代詞壇最受歡迎的文學大家,他豪放、灑脫的人物性格,深受世人的喜愛。與蘇軾結交,一度成為了文人墨客的幸事。大家都以與他為友感到高興,不只是因為他出眾的才華,也因為這份豪放、不羈的性情。不過,也正是這些真性情,使得他總是被官場之人所不容,引發了後來的一系列蝴蝶效應。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在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下,蘇軾才得以保住性命,最終被貶到黃州。在黃州,蘇軾在東邊開墾出一塊土地,並且自號「東坡居士」,在耕種中,蘇軾變得更加灑脫。顧名思義,這是一首送別老友的詩詞,公元1091年,蘇軾的好友錢勰要赴瀛洲上任,臨別前,蘇軾通過這首詞贈別。「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這句說的是兩人一別有三年之久,而這次又要奔赴瀛洲,既表明了兩人離別之久,又暗示了好友仕途的坎坷。
  • 蒲松齡的一首詞,開篇就顯得悽涼,最後兩句自嘲,卻令人捧腹
    北宋文學家蘇軾更嘲笑自己,佔得人間一味愚,調侃之中卻令人深思。清代也有一位作者,一生經歷曲折,雖然苦惱多於快樂,但他卻經常苦中作樂,從不輕易放棄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下面介紹蒲松齡的一首詞,開篇就顯得悽涼,最後兩句自嘲,卻令人捧腹。
  • 蘇軾臨死前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最後竟然成為千古名作
    蘇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他的詩題材非常的廣闊,詩中表達的感情清新豪健;他的詞豪放,讀完以後心中豁然開朗;他的散文內容豐富,豪放自如,他的身份是詩人,是詞人、是散文家,他的身份非常的多,而且他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也能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 蘇軾夜晚醉酒,在江邊散心,信手拈來一首詞,最後兩句成為經典
    很多人認為一首好詩要苦思冥想好久才能夠落筆,進項賈島的推敲之變,一詞一句之間都要思考好久。其實事實並非是這樣,很多詩人作詩都是一蹴而就的,絕非是整日思索,更多的時候,詩詞就像是一個情感抒發的介質,總是在不經意間完成的。就像李白作詩,很少有整日思考才寫出來的。
  • 蘇軾被貶,路遇一枝梅花,作下一首詞,表達了內心的寂寞之情
    蘇軾早年之間在京城非常得意,少年就中科舉還受到文壇大家歐陽修提攜。當時的他風流一時,但是烏臺案後蘇軾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就像王朝興衰一般,從此蘇軾的人生從頂點走向低谷。過去提攜自己的長輩們也都失去了權勢,自己還被放逐出京城從此在顛沛流離之間生存。在蘇軾流浪於各地期間,路遇一隻梅花,作下了一首詞《梅花二首》,表達內心的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