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位好先生,勝過萬卷書。一個人的成長就像一棵幼苗,既需要空氣、陽光、水分等外部條件,還需要很多園丁的精心呵護。我們從小到大,正是因為無數人的關愛和幫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位好先生,而北宋也有這樣一位好先生,下面分享的是蘇軾生平最後一首詞作,格調豪放,最後兩句情感激蕩。
千秋歲
宋代:蘇軾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裡,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秦觀是蘇軾的弟子,先生被貶,弟子也被連累,他從郴州被貶到廣西雷州,途中經過湖南衡州時,遇到了知府孔平仲。因境遇相同,秦觀向他贈送了舊作《千秋歲》。其中幾句顯得非常惆悵,「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飛紅萬點,是春歸的自然寫照;愁如海,卻新奇絕妙,但這兩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對前途的無望。
孔平仲讀了之後,深感秦觀情緒低落,於是便步原韻和詞一首,希望可以安慰對方。其他人看到這首詞,也都擔心秦觀將不久於人世。後來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歲》又傳到了遠謫瓊州的蘇軾那裡,蘇軾有所感,亦作和詞一首。
對於秦、孔的悲哀、低調的情緒,歷經更大磨難的蘇軾卻斷然超越之。他曾多少次在詩詞中說自己「老」了,但這一次卻明確地說「未老身先退」,不是因為老而退,而是政見不同而被退。遠貶海南當然不免傷感,但濺起的珠淚、破碎的丹衷,都是那麼具有質感,透出一份凝重。
詞人雖然早已沒有什麼實際職務,但一直將自己的官服保管很好,「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青色玉佩、金色腰帶,依然是大臣的端嚴儀表,不因漂泊流離而變得苟且隨便。作者遠在異鄉,對於京城的局勢依然密切關注,萬裡之外的斜陽裡,遠遠凝望著首都的所在。
雖然可能沒有再會之期,還可能被認為罪大難容,而且君主的懲罰也那麼嚴重,但一個大臣的氣概節操仍值得堅守。即使赦免的君恩猶可期待,自己一貫的見解也決不會改變。
如果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就乘著小船漂浮於大海,只有超越,絕無屈服。蘇軾既沒有被貶謫的打擊所摧垮,也不迴避嚴酷的仕途環境。他直面慘澹的現實,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頑強地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細味蘇軾生平的最後一首詞作,依然不缺豪放情懷,同時也是對沉溺於悲哀的門下弟子的教誨,更是自己一生不屈氣節的自白。這樣的才子讓後世景仰,這樣的先生令弟子一輩子銘記於心。如今我們閱讀先生的詩篇,吟詠東坡的詞作,在感慨萬千的同時,更敬佩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豪邁的胸襟,氣吞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