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白鯨博士,清華大學免疫學博士,從事癌症免疫新藥研發,希望和大家分享有趣有用的癌症/免疫知識。
寫在前面
國內疫情漸漸好轉,但境外疫情日趨嚴峻,這場戰「疫」顯然還沒有結束。目前,國內新增病例基本都是境外輸入的。由於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存在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我們還是面臨很大風險。
近日,黎某在美期間已出現發熱咳嗽症狀。為了回國就醫(聽說免費的哦),黎某登機前服用兩倍退燒藥。登機後,她瞞報自己的健康狀態和同行人員情況,給同機人員帶來傳染風險。
看到黎某被立案偵查並被公司解僱的消息,想必很多朋友都覺得大快人心吧。明明都發燒了,還瞞報!
新冠疫情期間,到處都在檢測體溫,我們都很害怕發燒。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感染了新冠病毒會發燒?平時感冒發燒了怎麼辦?
下面,白鯨博士梳理出6個有趣有用的問題,和朋友們聊聊發燒那些事兒。
01. 人為什麼會發燒?
我們所說的「發熱」或者「發燒」,即體溫高於正常範圍值。能引起人們生病的物質叫做病原體,包括細菌、寄生蟲和病毒,比如這次導致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些病原體侵入人體便有可能導致發燒。當然也會有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也會導致發燒,比如白血病、紅斑狼瘡、肺栓塞等。
當人體被病原體感染後,身體裡的免疫細胞沿血管爬行到感染部位,將病原體清除。最開始到達的細胞一般是被稱為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顧名思義,就是去吞噬那些病原體的。
為了更快地清除病原體,那些先到達的免疫細胞,會釋放大量的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叫做炎症因子。其中就有幾種關鍵的炎症因子會導致發燒,比如白介素6和白介素1。
新冠肺炎患者就普遍發生了白介素6大量升高的現象,而它就是新冠肺炎發熱的關鍵原因之一。當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到達大腦後,告訴大腦需要升高體溫對抗入侵。於是,大腦的體溫調節區域便會提高「體溫調定點」。
比如由正常的37℃提高到39℃,那麼機體就會通過增強代謝和較少散熱,提高體溫。在39℃以內,人體就不會覺得熱,因為人體實際溫度低於39℃。所以,發燒並不會覺得熱,反而覺得冷。
02. 胎兒會發燒嗎?
像我們這個年紀,孕媽朋友就比較多了,腹中的胎兒就是她們的寶。前幾天就有個孕媽朋友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我發燒了,小寶寶會覺得熱嗎?」
答案是:「會。」孕婦發燒胎兒也是會覺得熱的。打個比方,把你放在汗蒸房,你也得覺得熱。
這裡就要請朋友們注意了:孕婦持續高燒可能會導致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異常、胎兒發育畸形甚至流產[3]。
如果孕婦發燒沒有超過38.5度,這個時候可以進行物理降溫。如果超過38.5度或持續低燒,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切不可掉以輕心。
03. 寶寶發燒老不好?
現在這個年代,孩子都是家長手中的寶。家長們除了擔心他們會營養不足外,最擔憂的就是感冒發燒了。然而,稍微細心一點的家長會發現,寶寶生病發燒多半會集中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這是自然規律,寶爹寶媽不必過於擔心。
從免疫學角度來講,我們的免疫系統分為先天性免疫系統和獲得性免疫系統。先天性免疫系統是抵抗「外敵」入侵的先鋒隊,反應迅速而有效。但針對那些狡猾的敵人會殺傷力不足。這時就需要獲得性免疫系統出馬了。
獲得性免疫系統就像是特種兵,但一隻特種兵隊伍只能針對一類敵人。第一次遇到那一類敵人後才會建立起這隻軍隊,等下次遇到時,便會殺紅眼,迅速解決戰鬥。因此,我們的身體遇到的敵人種類越多,體內的特種兵就會越多。
半歲寶寶的先天性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全,對一般病原體的抵抗力有限。很多病原體都是寶寶人生第一次遇到,體內還沒有針對那種病原體的特種兵,所以缺乏對常見病原的抵抗力。當寶寶遇到的病原體種類增多後,體內的特種兵也就更多了,下次再遇到就能夠馬上將「敵人」趕盡殺絕。
半歲左右的寶寶生病發燒原因有很多。寶寶出生時,會從母體內帶出一部分的免疫力來適應子宮外的生活,母乳中的抗體(一種抵抗病原體的免疫蛋白)也會幫助寶寶抵抗感染。然而,半歲左右時,母乳中的營養和免疫蛋白已不足以幫助寶寶抵抗「外敵」入侵,寶寶自然就會很容易被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感冒發燒。而且,這時候寶寶逐漸學會坐立、爬行、走路,接觸的危險源也更多。
除了感染,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寶寶長牙也可能會發燒。寶寶長牙時,會伴有牙齦和牙床損傷,口腔容易受到感染,引起炎症,導致發燒。寶寶長牙發燒很正常,但一般是低燒。家長們不必緊張,引導孩子多喝水,常清潔口腔,保證口腔衛生即可。如果這些都做的很好,發燒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就應該及時就醫,看看是否生病了。
04. 寶寶發燒了怎麼辦?
寶寶發燒時,家長都非常害怕,擔心會燒壞腦子。但一般的感冒發燒是不會持續高燒超過40度的,因此家長們不用太過於擔心,寶寶出現發燒現象莫要慌,根據情況來定奪。
當寶寶處於低燒(37.2~38度)狀態時,父母不用過分擔心,可以採取物理降溫法,即不使用藥物,通過物理的方式,如多喝水,適當減少衣物,用溫熱的毛巾擦拭身體,尤其是大腿根部、腋窩、額頭等位置,方便及時散熱。
若寶寶發燒在38.1~39度之間,達到38.5度後就需要服用退燒藥,常見的嬰幼兒退燒藥有布洛芬和乙醯氨基酚,一般在15分鐘左右,體溫會開始下降,不過要注意的是,再次餵藥的時間,需要在4小時以上哦。
若寶寶體溫達到39度以上,餵完退燒藥後,要及時就醫和補充水分,因反覆高燒,可能會燒壞腦組織,及時補水,可以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對發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05. 發燒是人體的防禦反應?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應激反應,是有適應意義的。一般的病菌如果是適合在機體的正常溫度範圍內(如37度左右)生存的話,那麼動物通過升高體溫是可以殺死病菌的。發生感染時,機體的溫度自動上升,從進化上說這是機體的適應行為,對機體有保護作用。因此,低燒有益!
人體的免疫細胞大軍消滅病原體過程中產生的部分炎症因子會導致發燒。但其實,發燒反過來也會「武裝」免疫大軍。
發燒既可以促進免疫細胞向感染部位轉移[1],還能促進免疫細胞成熟[2],這樣在感染區域就會有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消滅病原體。歷史上,很多癌症自愈患者,基本上都經歷感染和發燒,然後自愈了!
發燒是我們免疫系統的友軍。
然而,高燒又會損害人的身體,如大腦。體溫過高如高於40℃,很短的時間內,便會導致大腦受損,甚至致命。發燒的時候,首先要保護大腦!
從前就有很多小孩因家長不懂,發高燒燒壞了腦子,成為智障兒。高燒絕對有害,應及時就醫退燒!
06. 發燒了怎麼辦?
「發燒了!很難受,怎麼辦?」「當然吃退燒藥了!」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答案。但是這樣做,真的對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病人身體條件許可下,讓病人體溫維持在38.5℃左右一段時間,然後再吃退燒藥。
讓免疫系統在短暫的發燒階段「開足馬力」,這樣會極大促進機體對外來病原體的清除,同時降溫後也不影響此前發熱對免疫細胞黏附與遷移的促進作用。
發燒了,莫要慌。短暫低燒隨它去,持續高燒莫大意!
但是,記住這裡有個但是,發燒會增加心跳和新陳代謝,所以心臟病患者和年老體弱的人應及時退燒,避免引起併發症。
如果自己或家人經常頻繁發燒,或長時間低燒,很可能是身體出現了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切不可「高溫待機」,也不要採用「土法子」退燒。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發燒之後,父母就讓我們「捂汗」(加蓋衣被)退燒。其實這種方法並不可取。
這可能阻止熱量散發,對兒童和高燒患者尤其危險。若需退燒,可將冷毛巾敷在額頭,進行物理降溫。是的,電視劇中將冷毛巾或冰塊放在額頭退燒的方法是對的。相信科學,相信醫生,科學退燒!
最後劃重點
1.病原體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誘發炎症因子導致發燒。
2.孕婦持續高燒可能會導致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異常、胎兒發育畸形甚至流產。
3.半歲左右寶寶容易被病毒細菌感染,經常發燒是自然規律。
4.發燒是人體的防禦反應,低燒有益免疫系統發揮作用。
5.高燒損害大腦,切不可用「土法子」退燒,及時就醫治療。
近日,武漢首批108名志願者陸續接種由中國研製的新冠疫苗。部分志願者出現發燒症狀,無其他不良反應。你怎麼看?
發燒,說明免疫系統接觸新冠疫苗,正在訓練特種部隊。以後遇到新冠病毒,特種部隊就可以迅速解決戰鬥。
致敬新冠疫苗志願者,謝謝你們挺身而出。
PS,敬畏生命,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