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東芝推出T1000電腦,從此真正意義上的可移動PC進入消費者的眼中,「筆記本電腦」的概念由此誕生。1989年,蘋果推出Macintosh Portable可移動電腦,消費級筆記本產品開始興盛。在此後幾十年的時間內,筆記本電腦產品不斷發展,以高度便利性和自由性成為了PC的另一種展示形態,近年來更是發展出了輕薄本和遊戲本兩大陣營。顧名思義,這兩種類型的產品分別著重性能與便攜,輕薄本不能勝任精尖任務似乎已成為了業界共識,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天下苦輕薄本缺陷久矣
事實上,消費者對於輕薄本的不信任是由來已久的,其實這與「輕+薄」的設計也脫不了干係。由於機身大小的關係,不少筆記本電腦的宣稱續航與實際體驗往往出入極大。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於筆記本電腦的屏幕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解析度、高色域的產品逐漸成為業界主流。而這些升級必然帶來更多的功耗增長。這樣一來,儘管電池技術在不斷升級,但輕薄本的續航卻仍然拖後腿,再攜帶一個擁有相當重量的適配器,自然是本末倒置。另一方面,由於將機身做得輕薄,性能與散熱又無法得到平衡,搭載獨立顯卡的產品直接成為火爐,集顯性能又過於孱弱,這就使得輕薄本產品的娛樂性能大打折扣,對於男大學生這樣的群體而言,笨重但性能出色的遊戲本往往是最佳選擇。
英特爾EVO技術或成「萬能鑰匙」
面對輕薄本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不管是筆記本製造商還是硬體生產廠家在過去所做的努力一直都是杯水車薪,直到去年,英特爾聯合500餘個合作夥伴,開始探討如何制定高性能輕薄筆記本的標準,這就是「雅典娜計劃」。在去年,該計劃只是籠統地探討了一些關於筆記本的規格標準,而今年發布的EVO認證,便可以看作是雅典娜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那麼EVO是什麼,對輕薄本帶來的提升具體表現在哪兒呢?傑哥就從最重要的幾點給大家分析分析。
一、更快,性能躍升
對於11代酷睿處理器使用10nm製程工藝這樣事情來說,當時是喜大普奔的,隨著製程的提升,即使是低壓U,最高時鐘加速頻率可達到4.8GHz,相比於上一代產品足足提升了接近1GHz。在全民AI的時代,其AI性能也提升了5倍,對於專業工作者來說益處頗多。搭載EVO平臺的筆記本產品同時必須支持Wi-Fi6與藍牙5.0技術,還得搭載最新的Thunderbolt 4(雷電4)接口,更快的網絡傳輸速度與高達40GB/s的數據導出導入,讓EVO筆記本變得更快更方便。
二、更長,續航不拉跨
前面說到,輕薄本的續航問題一直困擾著用戶,而在此次的EVO標準中,筆記本電腦需要在待機模式下擁有9個小時的續航時間,並需要在30分鐘的充電時間內獲得4個小時以上的續航時間。這樣的好處是,對於上班族而言,不需要攜帶電源適配器就可以工作一天(前提是不加班)。短時間內充電也可應對部分緊急任務,莫非這就是充電半小時,使用小半天?
三、更強,圖形性能翻倍
由於11代酷睿在製程與核心數量上都有顯著的提升,對應到GPU來說自然也是打了雞血。在11代酷睿處理器中,內置了全新的銳炬Xe核顯。不要小看這顆GPU,雖然集成在處理器之中,但在實際測試中的表現已經可以與部分獨立顯卡掰手腕了。在主流的網遊《英雄聯盟》《CS:GO》中,已經可以將幀數穩定在100以上,而在部分優化較好的3A大作中(好吧就是GTA5),銳炬核顯依然可以將幀數維持在60以上,輕薄本打遊戲已然成為現實。
不過,在部分機構的測試中,內存頻率對於遊戲幀數的影響較大,搭載DDR4-3200MHz的產品與DDR4-4266MHz的產品相差頗大,看來英特爾還是藏了一手。
當筆記本電腦從「可移動」到現在的輕薄自由高效能的新形態,足以見得科技更迭的速度,也許將來還會有比EVO更強的規格,也許會有更多驚豔人眼球的產品出現,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見證這些NB產品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