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也給出了回答。表明杜絕這一現象的出現。要堅決將從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提升作業的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三個方面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老師布置了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幫助批改作業等行為都命令禁止,發現一起,嚴格處罰。
教育部針對這一現象立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以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有記者提問,各個學校都有建立家長群一方面是為了老師家長和老師溝通,但也給家長帶來了困擾。家長群的出現可以方便家校的溝通,同時也給老師和家長帶來一些困饒,最近各個地方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措施,請問教育部如何看待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
俞偉躍表示,針對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學校老師不值得作業,是學校應該負責的一部分,不應該把這個任務拋給家長,老師可以給學生答疑解惑,對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是老師開展教學評價和精準分析學情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對學校的學生的管理都十分重視,作業問題更是包括在內。
「目前,像遼寧、山西、長沙等地都陸續出臺了關於規範作業管理的一些意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俞偉躍指出,下一步,對於這一現象的出現將主要採取三個方面的舉措,來指導地方按照要求切實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布置作業是學校應該許哦的事情,學生完成後,老師及時批改講解,學生再給出反饋等這一系列的流程。
第二、提升作業的質量,量是一方面,留在多的作業對學生的成績的提高沒有作用還是無用功,老師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業量和時間,優化作業的設計,創新作業的形式,強化實踐性的作業,不要知識機械式的抄寫,多往彈性作業方面發展、跨學科的作業。我們也鼓勵各地系統化設計一整套符合學生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和學科特點的基礎性作業。
第三、加強日常監管,對於違反有關規定,對於現在這一問題發現後一定要嚴懲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現在學生的課業壓力都很大,也要適當減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老師在學校把自己作業這部分的工作做好之後,家長不意味著對孩子沒有教育的責任了,家長也要在家裡給孩子把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安排好,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和學校配合好,這樣對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