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讓農戶以發展產業增收的同時,解決了勞動力就近就業增收的問題,促進貧困勞動力6.24萬人就業。」 「建成6個縣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全縣12575戶57841人搬遷群眾(貧困人口8592戶39566人)全部穩定搬遷入住。」 「選派14名縣級領導擔任鄉鎮(街道)黨(工)委『第一書記』,選派96名村(社區)『第一書記』,263名駐村幹部、1253名網格員,駐村蹲點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全縣6951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 ……
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阿妹戚託特色小鎮新市民居住區風光(陳亞林 攝)
位於貴州西南部的晴隆縣,全縣面積1310平方公裡,轄14個鄉鎮(街道)96個村(社區),居住著漢、苗、布依、彝等14個民族,總人口34.68萬人,少數民族20.24萬人,佔58.9%;農業人口31.7萬人,佔91%。 縣境內山高、坡陡、谷深、水低、土薄,喀斯特面積佔國土面積的53%,農村人均佔有25度以下坡耕地僅為0.68畝,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國家52個未摘帽縣和貴州省「9+3」重點縣之一,脫貧攻堅工作的壓力和難度,一直壓在各級幹部身上。 用好「貴州戰法」,精準「黔西南打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晴隆縣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質量高、成色足目標,盡銳出戰,務求精準,一刻不停、一步不錯、一天不耽誤,狠抓產業和就業、易地扶貧搬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向高質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發起戰鬥。
林下種植的黑皮雞樅(李允鳳 攝)
抓兩業穩增收 晴隆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於「來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業革命」的決策部署,對照「八要素」補短板強弱項,算好土地帳、產業帳、資金帳、責任帳「四本帳」,提前謀劃推進2020年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晴隆縣堅持從實際出發,逐個鄉鎮(街道)、逐個產業進行深入調研論證,全面核查土地資源和產業現狀,充分利用壩區、山坳、坡地、山地、石漠化地和湖庫等資源優勢,優化形成了「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糧、湖庫生態漁」立體農業產業發展定位。 產業發展模式上,實行專班化推進、規模化發展、圖斑化種植、網格化管理、訂單化銷售。同時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38家,發展農民合作社專業382家。
晴隆縣茶馬鎮花椒種植(李允鳳 攝)
截至目前,晴隆縣已種植茶葉、花椒、薏仁米、烤菸等產業21萬餘畝,2020年實現分紅3562萬元,通過產業扶貧直接帶動0.27萬戶1.25萬貧困人口脫貧,惠及3.5萬戶15.4萬人增收。 其中,茶葉作為晴隆縣「一縣一業」,按照全產業鏈發展、全要素鏈配置、全利益鏈聯結、全生態鏈建設、全責任鏈落實「五全模式」,全縣現有茶園面積達13.2萬畝(投產8.5萬畝,新植和改良4萬畝),配套建成投用1個3000噸精製茶葉加工廠和16個初制加工廠,實現年生產加工能力16000噸。 採取「精製廠+初制廠+基地+農戶」運行模式,帶動全縣近8.5萬畝茶園開展夏秋茶生產,徹底改變過去茶農只採春茶、不採夏秋茶的局面。
晴隆茶園(晴隆縣供圖)
「今年,幹茶產量可達6600噸(春茶600噸,夏秋茶6000噸),年產值3.6億元,畝產值在5300元以上,帶動務工就業120萬人次,輻射帶動農戶2.2萬戶8.6萬人,戶均增收1.63萬元。」晴隆縣茶葉產業局副局長劉蔚藍說。 花椒種植10萬畝,並採取以短養長的方式,區域連片套種一年生中藥材及辣椒、花生、黃豆、小黃姜等經濟作物。目前,已種植7.3萬畝,發放勞務報酬2500萬元,聘用固定管理人員593人,發放報酬1423.2萬元。 同時,晴隆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探索「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軍事化組織、網格化管理」新模式,發展林下菌藥1萬畝,通過股權分紅、反租倒包、務工就業等三種方式,實現搬遷弱勞動力就近務工就業,讓農民向職業農民、產業工人轉變,徹底斬斷搬遷新市民「回窮窩」念頭。 截至目前,晴隆縣種植林下食用菌4000畝、林下中藥材6773畝,提供固定就業崗位2400個,帶動務工5.6萬人次,發放務工工資560餘萬元,分紅資金202.8萬元。 據統計,在產業革命帶動引領下,晴隆縣今年前三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7.75億元、增速6.42%,一產對GDP增長貢獻率預計達43%。
搬遷到阿妹戚託小鎮的群眾在產業園裡務工(李允鳳 攝)
挪窮窩帶來新生活 晴隆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 坐落在黔西南州晴隆縣深山中的三寶彝族鄉是貴州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為解決三寶彝族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17年,三寶彝族鄉成為全國唯一整鄉搬遷的彝族鄉。 針對三寶整鄉搬遷工作,黔西南州委及時成立指揮部,組建10個工作組,圍繞穩定入住、穩定就業、盤活資源等重點工作,省州縣鄉村五級幹部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走破腳皮,採取「幹部親屬帶頭搬」「小手牽大手率先搬」「能人寨老帶動搬」「文體活動促進搬」「先搬帶後搬」等舉措,於今年4月底將三寶彝族鄉1317戶6263人全部搬出大山。 「為確保三寶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我們在遷出地盤活『三塊地』,圍繞林下經濟做文章,鞏固養雞、養牛、天麻等扶貧產業,對全鄉可造林土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作為供應天麻、食用菌產業發展菌材原料。」晴隆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晴隆縣培育大徑材作為國家儲備林,現已造林1.53萬畝,每畝補貼農戶1200元,覆蓋貧困戶876戶4666人。 三寶彝族鄉搬遷只是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角。據了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晴隆縣通過同步發展產業、拓展就業等方式,在安置點及周邊配套建設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布局平菇種植、林下菌藥、水蛭養殖、茶葉等產業,深挖就業崗位,讓易地搬遷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把搬遷安置點打造成改變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典範、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典範、脫貧攻堅感恩教育的典範、建立「五個體系」的典範、讓搬遷群眾「快融入、能就業、能脫貧」的典範,向高質量打好收官戰發起衝刺。 據介紹,截至目前,晴隆縣共投資23.61億元,建成6個縣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通過「以搬促脫、以拆促搬、以小促大、以業促穩、以統促全」,實現全縣12575戶57841人搬遷群眾(貧困人口8592戶39566人)全部穩定搬遷入住。 幹部下沉全力打贏攻堅戰 「助攻團到來以後,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思路,發展有了方向。」晴隆縣花貢鎮黨委書記劉珂說到,今年2月20日,59名黔西南州「同心助攻團」幹部到達晴隆各鄉鎮,全天候常駐各鄉鎮找問題、指路徑、出思路、教方法、定措施、抓落實。 在縣級層面,晴隆縣委書記、縣長任縣指揮部「雙指揮長」坐鎮指揮,縣委辦、政府辦、扶貧辦和指揮部辦公室「四辦」合署辦公,內設五個工作組,對標脫貧摘帽對應設立17個專班,通過「強抽人、抽強人,硬抽人、抽硬人」,從全縣抽調業務骨幹集中到指揮部辦公,統一部署、指揮、調度,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常駐幹部由32人增加至284人,全縣6951名幹部全部結對幫扶貧困戶。 在鄉鎮層面,14名縣黨政班子成員擔任鄉鎮黨委第一書記,35名縣級幹部包保貧困村,既指揮調度、又督戰參戰。鄉鎮機關食堂全部熄火,所有幹部全部常態化下沉一線攻堅。 在村級層面,2019年7月18日,全縣召開脫貧攻堅誓師出徵動員大會,1253名網格員集中宣誓、下沉一線,會同96名第一書記、258名駐村幹部,吃住在村、任務在村、工作在村,全面掀起大決戰的態勢、燃起大決戰的硝煙。 在村民小組,以自然村寨為單位建立319個網格組、1056個網格黨小組,把村民組長工資從每月300元增長到每月500元,打通脫貧攻堅「神經末梢」,一線幹部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 此外,晴隆縣還組建「滾筒隊、釘釘隊、理髮隊、家教隊、代辦隊、宣教隊」等隊伍,幫助群眾辦實事,提升群眾滿意度的做法。 艱苦的奮鬥,也必然迎來成績。2020年11月16日,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貴州省2020年度貧困縣擬脫貧退出公示》,晴隆縣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程序和標準而名列其中…… 不過晴隆縣也並沒有放鬆,據介紹,晴隆縣將繼續做好脫貧攻堅『晴隆證明題』,以過硬作風確保脫貧攻堅收官戰不出任何問題、沒有任何閃失、不留任何遺憾,堅決奪取大戰大考之年的全面勝利,以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時代業績向黨、向歷史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