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能動力擬分拆電池板塊業務於上交所上市有了新進展。
起點鋰電大數據獲悉,12月15日,證監會按法定程序同意天能動力子公司即天能股份科創板IPO註冊。
去年12月底,港股上市公司天能動力宣布拆分旗下電池業務赴科創板上市,並獲上交所受理。經過六個月多的審核,今年7月6日,鉛蓄電池龍頭企業天能股份科創板上會獲得通過,並於7月8日提交了註冊申請。
此消息發布後,截至今日收盤,天能動力股價大漲16.9%,市值達190.09億。
募資36億
資料顯示,天能動力成立於1986年,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被稱為「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
2018年年底,天能動力宣布考慮分拆電池業務以回歸A股。2019年4月,香港聯交所作出書面批覆,同意天能動力實施分拆,有條件豁免其對原股東應履行的強制配售義務,並保留撤回和修改前述批准和豁免的權利。
而作為子公司的天能股份成立於2003年,公司以電動輕型車綠色動力電池業務為主,集電動特種車綠色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汽車起動啟停電池、儲能電池、3C電池、備用電池等多品類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國內綠色電池行業領先企業之一。
圖:招股書
根據公告顯示,此次申請科創板上市,天能股份擬發行不超過1166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擬募集資金約36億元。分別用於綠色智慧製造技改專案、高能動力鋰電池電芯及PACK項目、大容量高可靠性起動啟停電池建設項目、全面數位化支撐平臺建設專案、國家標準技術中心創新能力提升項目。同時,補充流動資金10億元。
一方面,擬通過綠色智慧製造技改專案對鉛蓄電池生產線進行進一步更新反覆運算,可在降低能耗,減少人工的同時增加生產效率及生產品質。
另一方面,重點發展鋰電池業務。高能動力鋰電池電芯及PACK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8.52億元,佔比最大。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增強分拆公司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技術實力及產業規模。
鉛蓄電池巨頭「大象轉身」
業務領域方面,天能股份現已形成了鉛蓄電池為主,鋰電池為輔的產品體系,應用領域涵蓋動力、起動啟停、儲能、3C及備用。
這一點從業績報告上得以體現。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鉛蓄動力電池收入分別為244.55億元、298.97億元、296.21億元、122.65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5.25%、97.99%、97.59%、96.28%。並且獲得雅迪、愛瑪、新日、綠源等知名電動車品牌大量訂單。
同期,動力類鋰電池收入分別為11.21億元、4.24億元、4.73億元、3.56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4.36%、1.39%、1.56%、2.79%。目前擁有奇瑞、華晨、陝西通家、南京金龍等客戶。
可以看到,天能股份各期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超過95%,鋰電池業務收入佔比較低且處於虧損狀態。
隨著電池成本不斷下降,鋰電池在國內電動自行車的裝配量得到提升。據起點研究院(SPIR)調研,未來2-3年磷酸鋰鐵的成本將達到可以全面替換鉛蓄電池的地步,預計2021—2023年行業規模分別為2212萬輛、2986萬輛、3882萬輛。
再加上傳統鋰電池的先發優勢,公司將面臨鉛蓄電池被鋰電池技術替代進而對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的風險。
因此面對未來鋰電市場前景,天能股份積極備足糧草。此前11月5日,天能鋰電產業園首個建設項目——天能帥福得高能鋰電池項目正式奠基,該項目擬總投資約82億元人民幣,用於建設鋰電材料及關鍵零部件、電芯、PACK生產項目。
重金投入、產能擴建,能否幫助天能股份在鋰電大潮普及之中趕上甚至超越其他電池企業的腳步,最終完成「大象轉身」,值得期待。
鋰電板塊迎分拆上市熱潮
從年初到年尾,鋰電板塊經歷了低谷至高潮的階段。資本對鋰電前景的看好促使企業加快分拆上市的進程。
據起點鋰電大數據不完全統計,除去天能動力,還包括紫江企業、延安必康、銅陵有色、廈門鎢業、江蘇國泰、美錦能源、比亞迪、格林美、東嶽集團等多家企業將旗下鋰電相關業務分拆上市。科創板、創業板成為分拆業務的主要目標板塊。
鋰電板塊迎分拆上市熱潮表明行業發展值上升期,值得慶幸,但同樣需要保持理智。
從正面效應來說,分拆上市作為再融資手段,助於母公司和子公司聚焦各自主業,提升經營效率,而且可以拓寬公司融資渠道,使得母公司和子公司獲得合理估值。
但是盲目跟風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影響,比如稀釋原股東股權、加劇同業競爭、增加經營管理成本等因素。
總體考量,將電池業務及子公司分拆上市需要企業保證對行業以及自身的正確判斷,具備良好的盈利能力,才能幫助分拆業務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