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駿堪稱CBA歷史最成功狀元
撰文/張予
如果沒有第9輪的那次受傷,24歲的陳盈駿首個CBA賽季的開局,簡直堪稱完美。
頂著CBA選秀狀元光環的寶島後衛陳盈駿,在自己菜鳥季的前9場比賽中,場均可以得到10.6分2.3籃板2.1助攻,而他加盟的廣州隊目前排名第10,也創造了球隊多年來的最好成績。然而在第9輪與山東的比賽中,陳盈駿在一次對抗中受傷,經診斷為右手無名指骨裂,將至少休戰兩個月。
儘管遭遇了這次不小的傷病,但陳盈駿仍舊是本賽季CBA的一大驚喜,這份驚喜不僅來自在CBA選秀進入第3年後,終於有一位真正擔得起「狀元」之名的狀元,更在於來自臺灣,有著赴美求學打球經歷的他,對於體制內籃球運動員的發展軌跡,乃至中國的籃球教育所引發的思考。
陳盈駿肌肉線條明顯
8歲開始接觸籃球 為夢想選擇赴美留學
陳盈駿,斯斯文文,就如他自己所說「性格很安靜」,如果不是他那健碩的身體幾乎撐爆了上衣,你可能壓根不會覺得這是一名職業籃球隊員。
和熱愛籃球的孩子一樣,陳盈駿從小就看NBA長大,8歲開始接觸籃球的他小學六年級就幫助學校贏得臺灣冠軍,國二(相當於內地初中)率隊取得聯賽冠軍。高中,球隊因為他的加入實力大升,兩次殺入HBL聯賽。
故事到了這裡,或許該是許多中國式教育起主導作用。打不上職業球隊的孩子,基本都選擇考一個好的大學,然後在大學再繼續打校隊。而「有幸」進入職業球隊的,要不就在體工隊,要不就在俱樂部二隊,他們的命運和發展路線似乎一早就板上釘釘:努力上一隊打CBA,否則退隊出來就更多是野球的命運。
這也沒什麼奇怪,從前到現在,95%以上的CBA球員走的都是這條路。
陳盈駿不一樣。選擇大學時,他選擇了美國,倒也不是像報導所說受NCAA獎學金邀請,他說更多是出於在參加世青賽之後,與許多國外球員同場較量認識到了巨大差距以及文化差異,那時有了出去看看的迫切願望。
臺灣籃球深受美式籃球的影響,高中的多半數教練都是「親美派」,他們極為認同美國的訓練方式和籃球理念,而因為身材的先天不足,他們在技戰術方面會更多模仿韓國,所以往往很多人說臺灣籃球是美式教育+韓式打法。
許多臺灣高中教練擁有美國方面的人脈和資源,加上美國的訓練營在臺灣不斷地挖掘赴美的人才,在近20年,高中讀完去美國學習,打球的臺灣人越來越多,在陳盈駿之前,外界較為熟知的張宗憲和吳岱豪走的都是這條路,去年加盟福建的胡瓏貿,今年與陳盈駿一同進入CBA的同曦後衛周儀翔都有NCAA經歷。只是每個人因為實際情況各有不同。
陳盈駿曾在NCAA效力
從NCAA二級聯賽打到一級聯賽 拿到碩士學位
在很多人看來,去國外求學打球,最大的難題或許是錢,但事實上錢只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孩子去了美國跟不跟得上功課,才是最大問題。留學的孩子在NCAA打球首先必須達到兩個最基本條件:語言課過關,以及各門功課達到指定的標準線。陳盈駿在美國貝爾蒙特大學的第一年,就是因為語言課沒有過關,所以不被允許參加球隊訓練和比賽。
「當時教練只對我說了一句話,他說等功課都達標了你再來吧。」陳盈駿從大二開始發奮讀書,最重要的是通過了語言課,從大二開始他代表球隊參加了NCAA二級聯賽。
「其實比我想像中要難太多。」陳盈駿說,「我每天早上都要先把功課上完,下午訓練,晚上繼續溫習功課。只能靠自己堅持。」陳盈駿每天過著幾乎一層不變的生活,有時候也會問問自己該不該繼續,但每次都是因為熱愛籃球堅持了下來。
要想能夠在學業和打球並重,確實真的太難了。更難的是在美國還要克服更多的困難。「在美國你首先要有個合適的接頭人。」臺灣名帥邱大宗說,接頭人就是在美國照顧你的人。其他先不說,接頭人安排你在哪個地區生活是最基本的,「如果把你安排住在很偏僻的地方,你的意志可能先被打消一大半。」邱大宗說,「還有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你一個人在他鄉難道不會孤單嗎?不是說一句堅持就能堅持下來的,周儀翔就是因為某些因素碰不到好的時機,所以在美國NCAA不太順,提前回來了。」
問陳盈駿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他更多提到的是自己的性格,「可能我的性格比較安靜,但內心很熾熱,不服輸。」陳盈駿在NCAA二級聯賽很快站穩陣腳,獲得穩定的主力出場時間。關於會不會被黑人球員在場上欺負的問題,陳盈駿也很淡然:「這都很正常,他們看到你是黃皮膚的亞洲人,在球場上總是想徵服你,告訴你這是他的地盤,但對我來說,不會在嘴上和他們對飆髒話,而是在球場上擊倒對方。」
在美國的最後一年,陳盈駿得到了另一所大學的邀請,那是NCAA一級聯賽的球隊,需要攻讀碩士學位。陳盈駿說那是自己最難的一段時光,他從未想過自己的上場時間只有幾分鐘,在板凳上度過大部分時間的他曾經想過放棄,想過就這樣回臺灣,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拿到了運動管理的碩士學位。要知道,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比在中國難太多,光是調研和學術報告開題,已經有得受。
CBA最成功狀元帶給中國籃球什麼啟示?
給中國籃球教育的啟示 多元化發展
陳盈駿的經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林書豪。唯一不同的是林書豪是亞裔球員,他的高中本來就在美國度過。林書豪高一進校隊,高二打主力,高四率隊拿到冠軍,還被評為「加州籃球先生」。最終考入哈佛,而他之後成功進軍NBA還打了出來,激勵了一個時代的孩子。
陳盈駿說,「林瘋狂」也是激勵自己到美國求學的重要原因,「林精神」也一直鼓勵著自己在美國訓練和提高,陳盈駿也透露,已經有不少臺灣孩子在讀完國中就選擇去美國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臺灣人在美國一邊讀高中或大學一邊打球的,不少於20人。
王泉澤備受關注
其實不光只有臺灣球員選擇了這樣道路,前段時間最火的中國旅美最強高中生王泉澤是另一個例子,這位年僅17歲已經長到2米06的少年,14歲從北京四中來到美國Mater Dei高中(全美高中實力榜上排名第五)就讀,高三成為球隊第4得分手,在ESPN的2018屆全美高中生大前鋒榜單上,王泉澤位列全美第45位,而他已宣布將加盟賓夕法尼亞大學徵戰NCAA,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目前已經有多支NBA球探對其感興趣。
除了王泉澤之外,之前的張鎮麟也是從小到美國高中就讀,慢慢地在球場上證明自己。可是在中國內地,這種例子確實比較另類,除了語言,從小能不能在國外適應是家長需要考慮的,與此同時,未來的出路又是什麼?是繼續在美國打球?複製林書豪的NBA之路?似乎太高不可攀,回國徵戰CBA?張兆旭、常林、蔡晨都是嘗鮮者,只不過到了CBA,他們也沒有成為最閃亮的巨星,還需要適應中國籃球圈子的國情。
如果果真如此,那還不如乖乖的呆在體制內,或者按部就班進入CBA,或者找一個不錯的大學打CUBA,畢業後找份穩定的工作。這樣去或留的困惑,或許是中國的籃球家庭都需要面對的。想讓這樣一條發展道路成為通路,一個林書豪不夠,一個陳盈駿也不夠,而是需要王泉澤在未來打出名堂,需要更多的王泉澤進入體制平行的另一個空間,給更多的人帶來信心與希望。
而對於中國籃球來說,可能最先要做好的是最基本的底層籃球教育,不止是打球,包括文化課學習,包括怎麼為人處事。正如臺灣籃球界,那的競爭非常大,學識被看得更重,所以愛籃球的年輕人會更努力考一個好的大學,即使打不了球,將來也能從事籃球的教育工作。
當然,從現在來看,已經有好的苗頭,許多內地的初中生即使在籃球場上嶄露頭腳,他們也不急於選擇是否加入俱樂部梯隊或體工隊,家長會更重視孩子的智慧以及成長,而中國籃球也只有經歷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同步發展,校園籃球和專業籃球一起向前,才會是真正地發展。多元化,會是中國籃球未來探索的核心。
騰訊新聞客戶端CBA頁卡火熱上線
添加方法:
第一步:打開騰訊新聞客戶端,點擊右上角「+」;
第二步:下滑到底部,找到CBA頁卡標籤,單擊添加;
第三步:長按「CBA」標籤,移動至頂部最喜歡的位置;
第四步:添加成功,瀏覽CBA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