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側柏葉
側柏葉,為柏科植物側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的乾燥枝梢和葉。出南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陶云:「柏實生泰山山谷,柏葉尤良,處處有柏,當以太山(今山東泰山)為佳爾。」唐代蘇敬《新修本草》則講「今子仁唯出陝州、宜州為勝。太山無復採者也」,蘇氏所載的柏枝有療痺之用,但不知何故,此時的柏葉泰山「無復採者」,所用藥源來自陝西、桂林等地。至宋代時期,蘇頌的《本草圖經》又言「密州出者,尤佳」「古柏葉尤奇。今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大柏木,相傳是蜀世所植,故人多採收入作藥」,可理解為這個時期側柏葉以山東密州為道地藥材,實際使用又有產於四川益州者。從以上記載可以了解,古醫家認為側柏葉以山東泰山、密州質量較好,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其產地來源比較廣泛。
側柏葉藥用,陶氏《本草經集注》載:「味苦,微溫,無毒。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風寒,去溼痺,止飢。」宋代蘇頌《本草圖經》說:「山東醫工亦多用側柏,然雲性寒,止痛,...以治大人及小兒湯燙火燒,...仍滅瘢。又取葉焙乾為末,與川黃連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色,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儘管弘景、蘇頌所載側柏葉止血藥用相同,但很明顯的是兩人對側柏葉的四氣屬性認識是截然相反的,陶氏認為其性溫,蘇氏則認為其性寒。側柏葉的寒溫屬性問題在清代之前各家本草所言不一,較為混沌。直至清代以來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對其「性寒」的認知逐漸達成共識,如《本經逢原》、《本草求真》、《本草便讀》均記載其性寒。
側柏葉實踐用途,南北朝陶氏所記載的止血一直為歷代醫家所受用,現代研究已經證實側柏葉主要止血成分是槲皮苷和縮合鞣質,槲皮苷具有良好的保護血管內皮、抗毛細血管脆性和止血作用,鞣質又有促使微血管收縮和促凝血作用。清張秉成《本草便讀》總結說:「涼血燥溼,是其本功,故凡一切吐血、衄血、血痢、血崩、腸風髒毒等證,血中有溼熱瘀結者,皆可用之。」實際應用如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此外,側柏葉最為人知的莫過於生發烏髮之功,五代《日華子本草》載其可「黑潤鬢髮」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有治髮鬢墮落令生長方、生發膏均有藥用側柏葉。側柏葉的生發烏髮作用主要在於側柏葉總黃酮提取液可激活毛母細胞和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增加頭皮營養成分。也知側柏葉即可止血又有行血之功。
現今也知側柏葉可用來化痰止咳,又因其具涼血止血之功,因此側柏葉也是治療咳嗽痰中帶血的的佳品。以側柏葉入方治療咳血並不鮮見,但古時以側柏葉治療咳嗽則實屬罕見,百書不逮,唯清代姚俊《經驗良方全集》中收錄「治痰嗽效方」,方以瓜蔞仁(炒)、側柏葉(生)、桑白皮、杏仁組成。此外,鮑相璈《驗方新編》中有載熱咳「用扁柏葉煮豆腐食,極效」,年久咳嗽「扁柏葉陰乾,加紅棗七枚,煎濃湯代茶,時時飲之,忌食葷腥煎炒。另用百合四兩,冰糖四錢,早晚蒸服,不可間斷,輕則十日可愈,重則半月自痊。」其所言「扁柏」是否為側柏,有待確認。但已有研究表明側柏葉含有鬆弛氣管平滑肌的活性成分,能抑制乙醯膽鹼、氯化鉀所致氣管平滑肌收縮,達到止咳、祛痰作用。民間習用鮮側柏葉配冰糖燉服,治療感冒咳嗽。
生熟兩用是中藥常見現象,側柏葉也不例外。經驗認為生品以清熱涼血,祛痰止咳見長,炭後專於收澀止血,而今藥用側柏葉概莫如此,但古代對側柏葉的炮製方法並不僅僅局限於此。側柏葉的炮製較早出現於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雷公炮炙論》,載「若修事一斤,先揀去兩畔並心枝了,用糯泔浸七日後漉出,用酒拌蒸一伏時,卻用黃精自然汁浸了焙乾,又浸又焙,待黃精汁幹盡,然後用之。」此後,歷代藥用側柏葉的炮製工藝繁雜多樣,概而言之有單制、輔料制,單制有蒸、燒、煮、焙等,輔料制有酒制、礬制、鹽制等。有文獻報導在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方面,生品效力較好,側柏炭的凝血作用較差。然而當今中醫圈則認為側柏葉炒炭可增強其止血作用,這其中的未解之謎或許與歷代錯綜複雜的炮製方法有關,尚待明確解答。
神農醫學,中國傳統醫學之宗。
神農本草,中國傳統醫學之根。
VX:beijing7788123
謝謝鼓勵,再接再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