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於近期在河南新鄉境內開展配合基建考古工作,對於南太行一帶的古道、沿黃東西向古道及防禦體系略做關注,現摘錄於下:
「太行八陘」,從南往北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其中南三陘位於河南境內。 (1)軹關陘:軹,是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軹關陘在濟源市西十一華裡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陘,以此陘為第一陘。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者,通道僅當一軹(車)之險關也。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陘。 軹關陘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脈最南端的「尾稍」。晉文公時期曾因軍事拓寬、加固,其大軍正是通過這條道路深入中原。如今有一條現代公路亦取此道。附近經過的景區,還有五龍口獼猴自然保護區、王屋山森林公園、黃河小浪底水庫和濟瀆廟等。 出濟源沿王屋山方向前行,走312省道,汽車從豫北平原過了李八莊,約83公裡處即到達封門口村。沿封門口村路牌上行20米右拐約2公裡即是軹關陘的一處重要關口,進村的道路上還可以看到通往古道的古石橋,封門口村口可見古封門關遺址,土牆邊的封門關石墩依稀可辨。《戰國策》中蘇秦說趙王「秦下軹道則南陽動」,所指的軹道,就是軹關陘,也就是這條現代公路途經之處。
█ 軹關陘附近的濟源濟瀆廟
過封門口後,軹關陘通往王屋山風景區,過王屋山後,直達黃河小浪底水庫北岸古城鎮。考古隊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在這裡發掘商代古城。這座古城不大,位於背倚太行、三面環水的高臺之上,位置險要,防禦堅固,正鎖在沿亳清河北上侯馬的軹關陘之上,很可能是軍事要塞。軹關陘進入山西垣曲,直達黃河小浪底水庫北岸古城鎮。過了垣曲,是絳縣、曲沃和侯馬。春秋時代晉國國都就在這幾個相鄰的城市間移動。 在從絳縣往曲沃去的途中,公路邊一個叫下村的小村旁的小山包上有晉文公重耳墓,墓是村民集資重修的,還有一座他的石雕像。曲沃的曲村鎮趙北村有最早的晉都遺址。在侯馬,有晉國最後的都城新田平望宮遺址,軹關陘的最後一個關隘——鐵剎關,它高居於侯馬市區南約8公裡處公路邊、太行餘脈的紫金山上,南同蒲鐵路穿關而過。地圖上標為「隘口」,但當地人仍叫其老名「厄口」,取其扼守之意。 唐王朝曾於貞觀年間修建此關,由大將尉遲恭鎮守。現鐵剎關只剩一些殘牆和城門土墩了。站在被當地人稱為「堡子疙瘩」的城門土墩旁四下看去,關城坐落在左高山右深溝的隘口古道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說,至此,貫穿豫西北晉東南的軹關陘已算是走到頭了。
(2) 太行陘:太行道南起河南省沁陽市山王莊馬鞍山,北至晉城澤州縣。崇山峻岭間,孔道如絲,蜿蜒盤繞,「北達京師,南通河洛」,是我國古代一條軍事、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據史書記載,此起今晉城市澤州縣天井關,南至河南省沁陽常平村之間的太行道,山路盤繞似羊腸,關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天井關,更是天下名關。古人稱「「形勝名天下,危關壓太行」。 太行陘一帶的關隘共包括羊腸坂、盤石長城、碗子城、古長城、孟良寨、焦贊營、大口、小口、關爺嶺、斑鳩嶺、攬車村、天井關等多處要塞。但由於各種資料相互牴牾或語言不詳,難以認證。
█ 太行陘天井關村,本組照片由張珉拍攝
█ 天井關孔子回車碑
星軺驛和天井關有著密切的聯繫,並與古道共存亡。星軺驛以南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則是天井關所轄的重要關隘,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這裡幹戈迭起,硝煙不散,為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橫望隘和小口隘,位於天井關村以南12公裡處的太行絕頂,為晉豫古道上的重要關口。橫望隘也叫大口隘。
█ 太行陘攔車村
從西漢設立「天井關」後,歷朝歷代這裡紛爭不斷,兵戈迭起,大小戰爭數百起,給這裡留下豐厚的文化積澱。 經有關專家初步考證,有史以來共有50餘起戰爭,直接或間接利用太行陘便捷暢達的交通條件,或大或小的改寫著人類的歷史進程。 《史記》載:「(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南陽」和「野王」指得均是現在的沁陽一帶,"太行道"就是太行陘。即是秦將白起截斷太行陘,斷絕了韓國上黨郡與國都(現河南新鄭)的聯繫,使得上黨郡成為「飛地」,無奈降趙。為此秦趙兩國對壘長平,大戰爆發。在戰略相持了三年之後,決定秦勝趙負的最終因素,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第三年),秦昭襄王率河內數十萬少壯男兒由太行道北上,經碗子城,天井關赴長平戰場,為長平之戰的最後總包圍加上了關鍵的籌碼,太行陘一直是秦國通往長平戰場的戰略輸送線。 歷史在此摒棄了趙國而選擇秦國最終大一統中國,太行陘成為其中一個不可小視的「地利」因素。 碗子城是扣在羊腸坂上的一個小小石碗,為一座青石疊壘的圓形城池,一畝不到,其地狹窄,形似飯碗。羊腸坂穿城而過,呈現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扼守之勢。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城東西兩門鑲嵌的刻有「北達京師」、「南通河洛」的兩塊石碑。 出碗子城西門,南下數十米,蒼黑的石壁上,雕鑿著清代「兩朝帝師」翁同書所題的四個大字:古羊腸坂。粗礪的山石,清俊滄桑帶著喜悅的溫暖,給人一種甦醒的感覺,它淹沒在荒草荊棘之中,字跡嚴重風化,已與周圍山石融為一體。
█ 碗子城夜色,攝影:陳新宇
出碗子城向北不遠,為著名的兩處驛站——橫望隘和星軺驛(現在分別叫大口村和攔車村),在我們的飛速中一閃而過。史料上所載的「懸崖峭壁,溝深谷壑,絕難通行」之況已經完全不復存在。時過境遷,古驛站留下的印跡已經蕩然無存。
一路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在山頂扼守太行陘的天井關,又名天門、太行關、楚雄關、平陽關、雄定關等,《戰國策》中軍事家吳起說「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可見它夏朝時就已經成為太行陘的要塞了。
(3)白陘即孟門陘,位於今河南省輝縣的太行山南關山,連接山西陵川縣馬疙當大峽谷,全程百餘公裡。太行白陘是太行山南麓最深的一條大峽谷,谷深千餘米,順河床蜿蜒。此陘可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 據1988年版《山西公路交通史》載,公元前550年齊師伐晉,「分兵兩路,一路由太行入晉……另一路由孟門入晉。」又見《辭海》「白陘」條目曰:「白陘,一名孟門,太行八陘的第三陘,在河南輝縣西,為豫北、晉南之間的交通隘道。」 以上兩相對照,足以說明齊師伐晉的兩路兵馬中,一路走的便是白陘,同時也足以證明,白陘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50年的歷史!它東起河南輝縣市薄壁鎮的白鹿峰(一說白甸村),故名「白陘」,西側則輻射今晉城市的高平市與陵川縣,凡三百華裡許。在漫長歷史中,白陘一直是貫通晉豫及江南諸省的一條咽喉要道。
作者:木子李簡書
連結:https://www.jianshu.com/p/7216ee445e32
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太行山上的路到底有多難走?
白陘,太行山中的茶馬古道
大量絕美照片!十年,他用鏡頭記錄太行歲月!
李零:走太行八陘,說中國山水
太行自古天下脊
太行山:高原向平原的轉折很壯麗
解讀太行山——中國人的破壁精神
重新認識山西:太行山究竟有多長?
從歷史地理看太行山精神與民族崛起
太行深處古村落,感受真正的故鄉味……
走遍山西:太行八陘,橫穿天下之脊
走遍山西:京畿藩屏娘子關,穿行在井陘的前塵往事
太行八陘:俯仰滄桑已陳跡
巍巍太行走八陘,縱覽天下之脊的壯美與峻偉
從太行八陘橫穿天下之脊——馬圪當紅豆杉大峽谷攻略
太行山區壯美的七條掛壁公路,穿梭於壁立千仞的峽谷間蔚為壯觀
太行穽底,掛壁通天
雄渾太行,天下之脊:40幅美圖閱盡太行山
悠然丈河處處醉,南太行深處最後的世外桃源
太行深處嶽家寨,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布達拉宮」
這個初冬,南太行唯有紅葉和雲海不可辜負!
山西掛壁公路,馳騁在太行山的絕壁之上
太行的紐帶——山路
讓世人傾倒的太行山美景!你絕對沒有見過!
雄渾太行,天下之脊:40幅美圖閱盡太行山
太行路上賞金秋,美景就在不經意間撲面而來
太行山把最美的風景給了秋天!這些獨家秋景即將進入最佳觀賞期!
綿延山脊數百公裡,鮮為人知的明代太行山長城你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