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賽制處處皆創新
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賽落幕
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於9月2日晚落下了帷幕,歷經三周緊張激烈的賽事,最終來自日本的木島真優拔得頭籌,獲得了堪稱全球音樂賽事中最高大獎獎金十萬美元。俄羅斯選手多加金、中國選手劉鳴和等分獲二至六名。韓國選手宋知垣雖無緣決賽,卻以其動人地演繹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榮膺「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太平洋之星」。人文精神獎則花落中國甘肅會師中學的校長吳泰祥和副校長杜正權以及來自阿富汗的女孩涅金·帕爾瓦克。長達三周的比賽,通過全方位、高難度的賽程設置,以及一流的評委陣容和選手水準,讓全球愛樂者都聚焦在這一國際性賽事上,掀起一股不小的熱議。
賽制創新:從每個角度去檢驗真正的音樂家
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自第一輪的四分之一決賽起,被討論最多的就是曲目設置的難度。選手要在第一輪共完成兩首帕格尼尼隨想曲、伊薩伊及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半決賽更是加入了室內樂合作,分為了三大環節——鋼琴三重奏、中國作品及奏鳴曲、與室內樂團合作莫扎特協奏曲(且華彩部分需要自創);再加上決賽的一首炫技曲目和一首協奏曲,每一位選手在參賽之前都要準備長達四個小時左右的曲目量,這是為國際同類賽事所罕見的。
但正是通過這樣的賽程設置,讓選手全面綜合的音樂素養展現在評委和聽眾面前。他們的高水平不只是體現在技巧上,更是體現在創新力和對不同風格作品的詮釋上。
德國選手斯特凡·塔哈哈在莫扎特協奏曲環節用《梁祝》元素創作了華彩,西方音樂「混搭」東方韻味,令觀眾叫絕。他表示:「儘管這次比賽的曲目量很大,難度很高,但這恰恰能展現一名全面的音樂家的樣子,該如何用音樂與觀眾交流。」
文化交流:外國選手演奏《梁祝》更多元
充滿中國戲曲音樂元素的《梁祝》,對於海外選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難題。《梁祝》作曲家之一陳鋼說:「《梁祝》對他們來說很難,音準難,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把握更難,但他們的演繹讓我感動。」
選手也表示很享受這個過程,來自俄羅斯的謝爾蓋·多加金說,希望以後有機會和樂隊合作拉《梁祝》,藉此體味更濃鬱的中國元素。
何佔豪表示,不能苛求每一位外國選手都要拉出純正的中國味道,一首曲子經由不同演奏家二度創作,就會誕生不同的版本,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和創造,演奏家越多,版本也就越豐富。
一直在說「中國文化走出去」,但在這次比賽中通過這個環節的設置,讓西方人主動來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同樣是有效的方法。這次「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太平洋之星」的獲得者、韓國選手宋知垣就曾透露,她在準備《梁祝》的時候,就聽了大量的中國戲曲。比賽期間,組委會還組織各國評委一起觀看了俞麗拿老師對《梁祝》的講解視頻,他們在聽了18位半決賽選手演奏之後,都對這部作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紛紛去購買曲譜。
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李澄
(責編:歐興榮、陳苑)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詳細】
廣西花山巖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