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說海牙的幾家早餐店:一家排名餐館前十、一家看招牌以為大麻店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對我來說是海牙的第一景點,因為它裡面收藏了弗美爾、倫勃朗、弗蘭斯·哈爾斯、揚·斯泰恩等眾多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的作品。就那個時代的名畫收藏數量和質量而言,大概是唯一可以與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相匹敵的了。
美術館坐落在霍夫維弗湖東南角,北面和西面都浸在水裡,看上去似乎不大,其實裡面卻真真切切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館藏雖然只有841件(平時展出200多件),但不誇張地說,幾乎件件精品。
之所以叫「莫瑞泰斯」(Mauritshuis)是因為此建築以前曾是莫裡斯(John Maurice,1604-1679)的住宅。他是沉默者威廉弟弟的孫子,曾任荷屬巴西的總督,不要與沉默者威廉的二兒子、曾做過荷蘭執政的莫裡斯(Maurice,1567-1625)搞混。1631年約翰·莫裡斯買下這個位於霍夫維弗湖東南角的地塊,請阿姆斯特丹王宮的設計者雅各布·范·坎彭和另一位荷蘭知名建築家彼得·波斯特(Pieter Post,1608-1669)共同建造了這幢莫裡斯宅。18世紀初此建築失火後得以翻新,1820年被荷蘭政府買下作為皇家美術館所在地。
美術館10:00開門,還沒到時間,柵欄門外就聚集了一批心急的觀眾,我們也夾在其中。一開門,大家都衝向左邊的樓梯,快步走進位於地下一層的售票大廳。我倆各用一張荷蘭通金券兌換了門票,正常買的話是15.5歐,包含監獄門旁邊的威廉五世親王畫廊。語音導覽器3.5歐,主要作品有中文講解,我們是提前在手機上免費下載了APP,因為館內的免費WIFI覆蓋全面而且網速良好,使用體驗與導覽器沒有區別。
館內的藏畫分布在主樓的兩層共16個房間內(包含樓梯大廳),東邊一街之隔的地方還有個東翼,通過地下一層與主樓相連,臨展就放在那裡。我下面不按房間順序,而是將每位畫家的代表作放到一起逐個介紹。
2019年是倫勃朗逝世350周年,莫瑞泰斯也對這位荷蘭最偉大的畫家進行了特別推介,展出了所藏的全部11幅原作,其中有一幅位於臨展區。
倫勃朗1606年出生在萊頓,16歲拜雅各布·范·斯韋恩伯格(Jacob van Swanenburg)為師,學習繪製宗教和歷史題材的油畫。18歲又跑到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1583-1633)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學習了一年風俗畫。19歲的倫勃朗回到萊頓,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22歲已開始收徒。
莫瑞泰斯所藏倫勃朗作品中最早的一幅為他23歲時創作的《大笑中的男人》。這是一幅被稱為「Tronie」的風俗畫,Tronie一詞由法語演化而來,直譯為臉的意思,通常表現誇張的面部表情或特殊裝扮的頭胸部形象。畫中就是這樣一個形象:飛揚的眉毛、閃亮的眼睛、散亂的鬍鬚和參差的牙齒,洋溢著歡樂。還在萊頓的倫勃朗已經令人難以置信地開始使用這種的鬆散筆觸,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從中可以窺見出他後來賴以成名的獨特筆法。
《安德洛墨達》創作於1630年,取材古希臘神話故事。安德洛墨達是衣索比亞國王的女兒,由於王后吹噓自己的女兒比海神的女兒還美,海神一氣之下派鯨魚怪刻託懲罰他們。為了避免國家生靈塗炭,國王和王后無奈將女兒綁在海邊的巖石上獻祭,等待刻託將其吃掉。剛剛斬首美杜莎的大英雄珀爾修斯在回鄉途中恰好經過這裡,聽聞此事後決定英雄救美。他在刻託躍出水面的一瞬間向它亮出美杜莎的頭顱,從而將刻託變成了石頭。最終,珀爾修斯與這位美麗的公主結為夫妻。
與傳統的同題材畫作不同,倫勃朗沒有畫出大英雄珀爾修斯,而選擇安德洛墨達被綁在巖石邊驚恐地望著大海等死的畫面。安德洛墨達也非傳統意義上的美女,而是一位圓臉粗腰的普通婦人,體現了一種自然主義風格。
(圖片請移步「書蟲遊世界」XX號)
1631年,倫勃朗離開家鄉前往大都市阿姆斯特丹發展。他在家鄉萊頓繪製的最後一件作品是下面這幅《西緬的讚美之歌》,描繪的是約瑟夫與瑪利亞把新生兒小耶穌抱進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作為長子獻給上帝。先知西緬遇見後抱著小耶穌唱起讚美之歌,說他既已親眼看到盼望已久的救世主彌賽亞,從此將死而無憾。畫中一縷神聖之光照在西緬、耶穌和聖母身上,強烈的明暗對比正是倫勃朗最擅長的繪畫技巧。
細心的話可以在畫面上方的兩個角看出兩道弧線,那是因為此畫最初為長方形,但在被荷蘭執政威廉四世(William IV,1711-1751)買下後為與另一幅畫相配,將其強行裝入一個上方為圓拱形的畫框中所致。
來到阿姆斯特丹後,倫勃朗開始嶄露頭角。他在第二年便接到一項重要委託,為外科醫生行會繪製一幅群像。它就是讓倫勃朗一炮走紅的《杜普教授的解剖課》。那年倫勃朗26歲。
畫面中戴帽的便是解剖學教授杜普(Nicolaes Tulp,1593-1674),他每年在阿姆斯特丹的稱重房舉行一場公開課,任何人都可以購票上課。當時稱重房的二樓已分別租給外科醫生行會和畫家行會,畫作完成後掛在外科醫生行會的大廳內,但來畫家行會的人也很容易看到。在這幅畫中,倫勃朗打破了當時略顯平淡的群像構圖傳統,通過緊張專注的人物表情和對比強烈的光影效果,創造出極富戲劇性的現場畫面,使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其實此畫並不符合實際場景,因為人體解剖通常都是從最易腐爛的胸腔或腹腔開始,倫勃朗擔心那樣會吸引太多觀畫者的注意而改成現在的樣子。畫中的圍觀者都是為此畫出錢的外科醫生,杜普教授作為中心人物出了雙份的錢。倫勃朗在背景牆上留下了自己的籤名,這是他首次籤上Rembrandt,而以往都是籤RHL(Rembrandt Harmenszoon Leydensis的縮寫),體現出他從此變得更加自信。另外屍體的肚臍被他描畫成字母R的形狀,可以說是個暗藏的籤名。
倫勃朗在1635年繪製的這幅《戴羽毛貝雷帽的男子》曾在19世紀被評論家認為是倫勃朗的自畫像,但上世紀這種觀點已被否認,現在普遍認為它是一幅「Tronie」。畫中人物打扮成古代士兵的樣子,佩戴的帽子是16世紀樣式的,倫勃朗生活的年代已無人再戴。外衣上的金線刺繡和閃閃發光的金屬飾領,再配上插著羽毛的貝雷帽,讓整個服飾顯得十分華麗。
《蘇珊娜》完成於1636年,描繪的是《聖經舊約》中的故事。兩位長老痴迷蘇珊娜的美貌,經常偷窺其沐浴,一次竟然闖進蘇珊娜洗澡的地方企圖施暴。蘇珊娜不從,高聲呼救引來眾人。兩位長老反咬一口,誣陷蘇珊娜與人通姦。次日公審中,蘇珊娜被判死刑。年輕的先知但以理得到神啟,站出來為蘇珊娜鳴冤。最終說謊的長老被雙雙處死。與前面看到的《安德洛墨達》一樣,倫勃朗只畫了蘇珊娜一人,而且他筆下的蘇珊娜也算不上美女。畫家依然採用非常寫實的手法,人物小腿上甚至保留了模特短襪留下的勒痕。
(圖片請移步「書蟲遊世界」XX號)
《掃羅和大衛》描繪的也是《聖經舊約》中的故事。掃羅是猶太歷史中的王,但他好大喜功、剛愎自用,逐漸失去上帝的信任。大衛是少年音樂家,彈得一手好琴,曾被掃羅召來為其演奏豎琴。畫面左邊的掃羅聽著右邊大衛彈奏的音樂,被感動得掉下眼淚,正用帘布擦拭眼角。不過後來掃羅嫉妒大衛的才華,幾次想殺死大衛。大衛經受住種種磨難,最終在掃羅死後被猶太人擁立為王。
這幅畫1898年出現在巴黎的拍賣會上,時任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的亞伯拉罕·布勒迪斯(Abraham Bredius,1855-1946)以10萬荷蘭盾的價格拍下這幅作品。就在即將付款成交時,曾經口頭答應支付四分之一款項的荷蘭政府突然反悔,憤怒的布勒迪斯當即宣布賣掉自己的馬車用私人的錢付清餘款。不過這幅引人關注的畫作曾在1969年被評估為不是倫勃朗的真跡,布勒迪斯當年的義舉一下子黯然失色。然而經過2007-2015年使用高科技手段反覆查證,最終證明此畫確為倫勃朗本人所畫,讓墳墓中的老館長「鬆了口氣」。
倫勃朗1661年創作的《兩個非洲男人》位於東翼的臨展區,看上去像一幅未完成的作品。那時倫勃朗已經破產,找不到買主的話,也許畫半截兒就扔那了。在17世紀,極少有畫家將非洲黑人作為主角來描繪,頂多也就在畫聖經故事時作為奴隸等次要角色出現。
與上一幅不同,這幅創作於1663年的《荷馬》是受西西里貴族安東尼奧·魯福(Antonio Ruffo,1610-1678)委託而作。雖然當時的倫勃朗在荷蘭國內窮困潦倒,但他早已聲名遠揚,遠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魯福派人直接向倫勃朗訂購了三幅油畫。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倫勃朗晚年典型的繪畫手法:粗大的畫筆,結合鋒利的調色刀,在畫布上連塗帶刮,形成一種粗放的風格。用官方介紹冊中說的:「仿佛一位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所繪。」
我們現在看到的畫面並不完整,右邊和下邊有部分因失火而焚毀。原本畫的是古希臘盲人詩人荷馬口述詩篇,對面有人拿筆記錄。如今從殘存的畫面右下角還能看到兩隻手指握著一支筆在紙上記錄。
倫勃朗晚年的經濟狀況雖然不盡人意,但他的繪畫技巧實際上卻日臻完善,只是那些附庸風雅的人越來越瞧不起他而遠離這位天才了。這幅1667年的作品就堪稱一幅大師之作。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將其印在旗幟上作為2019年該館的宣傳畫。
這幅畫名叫《一位老人的肖像》,看上去不像傳統意義上那種正襟危坐的肖像畫,因此很可能是畫家的一位老熟人。倫勃朗用他日益嫻熟的粗獷筆觸勾畫出一位歪戴帽子、領口鬆散、顯得有些漫不經心的老人。看似筆法隨意,實則真切傳神,也許此時的倫勃朗真正做到了心中無畫,故以無邪表白心魂。
1669年是倫勃朗生命的最後一年。就在前一年,他的兒子也是唯一的親人剛剛去世。他的妻子早在1642年便已離世,而他的情人也在1663年撒手人寰。此時的倫勃朗還有什麼牽掛嗎?
他靜靜地注視著鏡中的自己,目光沉穩堅毅,沒有任何厭世或者疲態。一如既往的疏鬆筆法,衣領好像用刷子隨手勾出的V字,帽子也是寥寥幾筆一帶而過。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粗的地方粗,該細的地方細,眼眸中畫出微小的瞳孔,高光打在前額上但也未忽略額頭的髮絲。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師,經歷過無數坎坷和潮起潮落仍能直面人生的藝術大師。他注視著自己,也注視著我們、注視整個世界,眸如清泉、心若止水。
有評論家認為此作品尚未完成,但倫勃朗已經籤好自己的名字,顯然,他認為一切都已經結束。Rembrandt,定格於此。
往期精彩:
一進博物館美術館就懵?去英國前看過這5本書4個片輕鬆搞定
《夜巡》之謎:日巡還是夜巡?倫勃朗的巔峰之作為何讓他跌入谷底
倫勃朗故居:難怪他有錢、難怪他破產,揭開大師生活與工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