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我選擇給自己降溫

2020-12-14 騰訊網

「從南京到北京,高鐵需要3個多小時,飛機需要約2小時。如果在明朝初期,只有15天時間,如何完成這段旅程?」

8月15日,馬伯庸來到上海書展,帶來了新作《兩京十五日》。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做客上海書展,但《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馬伯庸受到了空前的關注。雖然今年書展限流,但新書見面會現場,還是擋不住讀者撲面而來的熱情。

故事靈感來源於僅40字的史料

「從上一本書《顯微鏡下的大明》開始,我就一直在做相關資料的搜集,創作《兩京十五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讀者見面會

在馬伯庸最新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明洪熙元年,當朝太子朱瞻基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巨變令太子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

這本長篇歷史小說巨作分為上下兩部,全文近70萬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故事靈感,竟來源於《明史》中一段僅40字的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史書中的寥寥幾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

馬伯庸分享創作體會

馬伯庸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巨細無遺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明史》一句40字的記錄變成一部長篇小說,主要人物和史實多有據可查,馬伯庸讀史解史的功力堪比「文字考古」。

他說:「這40字中只提到了從南京到北京的前因和後果,但是整個過程沒有提及,我會關注這40字裡面的想像空間,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可以挖掘的劇情寶庫。」

小人物的命運寫起來最有意思

以明朝初期熱門話題遷都、漕運、靖難等為故事背景,用小人物的故事和小團隊的經歷串起了大明王朝的社會生態。《兩京十五日》描繪的是一個小捕快、一個女醫生、一個芝麻官和一個當朝太子的拯救之旅,一幅描繪明代大運河沿岸風情的鮮活畫卷。

馬伯庸

談起新作,免不了會與之前的《長安十二時辰》相比較,對於兩者最大的不同,馬伯庸說道:「《長安十二時辰》關注的是同一個地點的時間變化,長安城的24個小時。《兩京十五日》關注的是空間上的延伸,他們從南京到北京,離開了金陵,一路北上,是一個空間的轉換。」

小人物的命運總是馬伯庸最關注的,也是他認為寫起來最有意思的。「當你放在小人物視角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可以說得很透,而且我覺得從大的方向上來說,中國歷史你要是不了解小人物、小細節的話,那麼談論大政策、大趨勢,往往就失之空泛。」

《兩京十五日》裡的捕快吳定緣,就是一個小人物,而他又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籤售現場

此外,新作《兩京十五日》由一個人的「拯救」,換成一群人,馬伯庸這樣總結:「獨角戲不如群戲好玩!」

由於《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的熱播,讓《兩京十五日》又一次得到影視行業的青睞,據馬伯庸透露,目前已經授出影視版權。

·晨報記者對話馬伯庸

「如果爆款能夠被公式總結,

那影視圈早就被連環爆破了」

馬伯庸在書展上談走紅

新聞晨報:去年《長安十二時辰》大火,那個時刻你分享到的最大紅利是什麼?這股風頭你覺得過去了沒?

馬伯庸:最大的紅利是,我對於選擇走作家這一條路的信心更足了,應該沒走錯。這股風頭應該已經過去了,如果還在持續,我反而會尷尬了,總不能一輩子躺在一部作品上面。

新聞晨報:從《長安十二時辰》,到新作《兩京十五日》出爐,其中間隔了多久?你是不是又回到了寫作的日常?

馬伯庸:大概三年吧。《長安十二時辰》出版之後,我就意識到,如果我馬上出一本書,銷量肯定會很好,但我怕這個火。就怕火過了,所以我主動給自己降了溫。我當時出了一個歷史普及類的書,非常冷門,叫《顯微鏡下的大明》,和前面的書完全不一樣,也沒有指望這書銷量有多好,想給自己冷卻一下。這個書,需要翻很多資料。說實話,這書都是一堆小事,沒有大事,也不是故事性的東西。所以就是給自己一個調節狀態。調節完之後,然後再開始新書《兩京十五日》的創作。

談出圈

新聞晨報:寫作至今,你有不少暢銷作品,《古董局中局》更是粉絲無數,但一直到《長安十二時辰》,一下子火出了圈。你覺得是什麼因素推動了出圈?

馬伯庸:我沒有特別去想過這事,我覺得寫作還是一件相對純粹一點,寫出讓自己滿意的好故事。《古董局中局》有我滿意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地方,那麼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會把不滿意的地方做調整,然後讓滿意的地方進一步升級。這就是一個進化的過程。至於是不是去總結《長安十二時辰》的火,爆點在哪?以後再利用起來,這個我沒有想太多外部的原因,覺得還是得從內容本身來講。

新聞晨報:《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你的心態有沒有改變?

馬伯庸:有,方方面面的人會找過來談合作,有一段時間應酬不暇,讓我變得有點社恐了。嚇得我趕緊寫了一部冷門的歷史普及降降溫。

新聞晨報:你在寫作時,會討好讀者嗎?還是只追隨自己,順從自己的內心?

馬伯庸:讀者是不可能被討好的,因為讀者在你這裡期待的是一種未知的愉悅。你只有超越讀者的經驗,才能讓他們喜歡你。你去討好讀者,說明你創作的一切都在讀者預期之內,這就是個悖論。所以從這個邏輯來說,寫作不是去迎合某一類讀者,而是你寫出你覺得好的東西,然後把喜歡的讀者聚攏過來。

新聞晨報:《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有人總結了這樣一個公式:歷史知識點+家國情懷+爽感包裝=爆款作品,你同意這樣的公式嗎?你認為,爆款有沒有公式?如果有,你心裡的公式是怎麼樣的?

馬伯庸:如果爆款能夠被公式總結,那影視圈早就被連環爆破了。事實上,所有爆款的公式,都是在爆款之後才發現,事後諸葛亮罷了。你如果迷信這東西,套著它去搞創作,再爆的概率會非常低。

新聞晨報:有沒有期待新作《兩京十五日》能像《長安十二時辰》那樣火呢?

馬伯庸:這個不是我能決定的,交給市場去檢驗吧。我就是把它認認真真去寫完,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談寫作

新聞晨報:主持人曹可凡說,你寫作偏愛咖啡廳,公司辦公室、大學教室,似乎環境越嘈雜你靈感越迸發,怎麼會形成這樣一種寫作癖好?

馬伯庸:中學時代喜歡在課堂上偷偷寫小說,如果周圍很嘈雜,說明老師在熱情授課,我很安全。什麼時候感覺到周圍一片安靜,說明老師已經發現你開小差,正冷冷站在旁邊瞪著你,一場電閃雷鳴即將到來。所以嘈雜的環境,會帶給我安全感。

新聞晨報:寫歷史小說最大的難點是什麼?如何合理想像但又逼近歷史真實?

馬伯庸:最大的難點是在保證歷史不扭曲的前提下,寫出新花樣來。我的辦法是深入挖掘細節,細節寫得足夠生動,就會產生一種信服力。

新聞晨報:寫《兩京十五日》的過程,你有哪些新的考古發現?

馬伯庸:我不是考古學家,我只是從許多考古與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裡汲取養分,為我所用。寫作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新聞晨報:在寫作中,你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這種文字考古工作的通常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馬伯庸: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開腦洞的過程,我原來也以為這是一個開腦洞的過程,其實不是,後來我發現,這是屬於大量閱讀之後必然會產生的火花,你要產生靈感,你要從這些史料的細枝末節中找到有用的內容,你必須做大量的閱讀和大量的積累,有這種積累的土壤之後,這個土壤才能生長出靈感,才能生長出腦洞。所以,與其絞盡腦汁去想怎樣去挖掘靈感,倒不如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去看書,書看多了,自然就會想出來了。

新聞晨報:你的腦海裡是否有一個知識寶庫?

馬伯庸:應該是有一個索引庫。我會把雜七雜八的知識,記錄一些關鍵詞,需要挖掘時,再去搜索。平時我也記不住,需要我去找哪方面,我會迅速找到方向。

談美食

新聞晨報:這次你作為作家代表,參加了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你會如何與讀者分享你的美食感受?

馬伯庸:我一直在跟讀者分享。不管是線上社交媒體還是線下讀者見面會,我一直在跟他們分享美食。因為我覺得,美食是一種共同記憶。我跟你可能完全不認識,我們的人生經歷完全不同,但是我們對美食的感覺肯定是一樣的。看到好吃的,烤串兒、辣條、軟兜,看到這些好吃的東西,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記憶。而且這些記憶都可以分享。

新聞晨報:看到之前有採訪說,你每到一地,不僅愛當地的博物館,也愛去吃當地美食。生活中,你是一枚吃貨麼?在上海有沒有你獨家的美食地圖?

馬伯庸: 美食是生活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人生質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上海我來的比較頻繁,有幾家老字號是每次必去的。

新聞晨報:愛美食的你,據說最近還愛上了健身?

馬伯庸:反正機緣巧合,正好趕上那個機會,就練了。發現還挺舒服的。而且有一點成果後,動力就更足了。練的越多,效果越好,進入一種正循環。而且對作家來說,寫長篇很消耗體力。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狀態,很難去把它完成。

談「上海十二時辰」

新聞晨報:這是你第幾次參加上海書展,對上海書展怎麼評價?

馬伯庸:應該參加過很多次。每次來,都會讓我有一種安全感。看到有這麼多人還在看書,我就覺得寫書還是個有意義的事兒。

新聞晨報:之前你是在上海念的大學,你對上海有著怎樣的印象?

馬伯庸:我在上海讀的大學,後來來上海的次數也比較多。對於上海這座城市,原來我對它有一種偏見。覺得上海是一個市井氣息比較濃厚,商業氣息濃厚的城市,後來慢慢發現,其實上海的人文內核非常豐富,它是一種東西方結合的感覺,既能夠有東方的韻味,同時也有西方的一種契約精神。所以我對上海感覺挺好。

新聞晨報:上海這座城市帶給你怎樣的改變?

馬伯庸:改變的主要是口味方面。原來我吃不太習慣。因為上海菜,一個是量小,一個是偏甜,對我來說,可能偏淡。後來接觸多了,濃油赤醬我也見過。上海菜量雖然小,但特別精緻。春天吃醃篤鮮,八月吃大閘蟹。

新聞晨報:說一說馬伯庸的「上海十二時辰」?比如你在上海的一天,會怎樣安排?

馬伯庸:我在上海的一天,就是逛博物館,去一些冷門的地方。比如說,在老上海站,有一個火車博物館,那個地方不太有人去,但那裡有中國近代鐵路相關的重要資料,以及一些我們完全不知道的鐵路路標,當時用的信號器等等,那些小細節的東西,我覺得很有意思。

新聞晨報:在上海你最愛去的書店是哪裡?

馬伯庸:我在上海讀大學那幾年,去得最多的是上海書城,那時它剛剛開張,我記得那時每逢周六周日,我就坐公交車,或者借一個自行車,從魯迅公園,騎到福州路,到上海書城逛一天,中午隨便吃點飯,然後下午再逛。那時上海書城也算是我心目中的聖地吧。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在國內很火,在國外卻火不過這部劇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在海外卻沒有《李屍朝鮮》火,小編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了解一下:一、 《李屍朝鮮》喪屍題材這些年在美國電視圈比較火,而且《李屍朝鮮》的製作方,全是美劇製作團隊做的,其實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說起來是少數族裔的故事,但是骨子裡還是美劇的模式
  • 《長安十二時辰》30集精簡版來了!
    去年夏天,最火的一部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時隔一年,在《長安十二時辰》開播一周年之際。片方發布消息,優酷平臺將播出《長安十二時辰》的精簡版,由原來的48集縮減到了30集。同時,《長安十二時辰》的精簡版也於6月8日起在廣東衛視播出。
  • 長安十二時辰:每個人的結局,都是對自己的成全
    圖片來自《長安十二時辰》截圖今天看完《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恰逢參加後天馬親王的見面會,我已備好問題:「每個角色的結局,都是對自己的成全,所以您是如何在故事後期安排劇情和人物走向的呢?」期待馬親王的回答。
  • 邊江品評《長安十二時辰》01
    讀者,播者,筆者,逐漸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消融了我生命中的憂思,讓我疲憊的世界裡找尋內心的那份寧靜。所以現在,我把這個專題獻給你們。《長安十二時辰》是知名作家馬伯庸的傾力巨著。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的唐朝,玄宗天寶三載,整個故事的時間線,不算插敘回憶,只有十二時辰,也就是滿打滿算一天。從西周起古人就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了。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命名,每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前一小時稱「初」,後一個小時稱「正」。
  • 《長安十二時辰》終極解密:檀棋為何留下
    《長安十二時辰》的結局,出乎了張小敬的意料。不知道他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張小敬一聲「後會有期」,便頭也不回地走掉。在他身後,李必和檀棋注視良久。後來李必問檀棋,你還在看什麼?檀棋答非所問地說,長安的太陽真美。
  • 精簡版《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崔器,一個小人物的夢想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這還是花費了很多心思才得來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長兄,崔六郎聖人禁止私販珍珠,導致物以稀為貴。崔六郎以羊腸裹珍珠吞下,瞞天過海,十數次,錢便有了。《長安十二時辰》龍波脫了官服,他們便是尋常百姓,也有妻室兒女,也會逛街看花燈,和長安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樣。
  • 《長安十二時辰》動畫版定檔,人物建模難以直視
    哈嘍,大家好,我是咕十三,每天陪你們追動漫,咕咕咕~導語:最近一段時間動漫改編又掀起了一波熱潮,無論是電視劇翻拍動漫還是動漫翻拍電視劇都選擇了比較火爆的IP,例如《一人之下》《飛天小女警》等等,就在前幾天,一部曾經火爆大江南北的電視劇也被傳出即將翻拍成動漫的消息,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這部電視劇了,它就是《長安十二時辰》,接下來跟著十三一起看看網友們對這次電視劇翻拍動漫有什麼見解吧!
  • 「精剪版」《長安十二時辰》登廣東衛視
    該劇講述了唐朝天保三載上元節前夕,繁榮昌盛的長安城面臨空前危機,長安死囚張小敬(雷佳音飾)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飾)在十二時辰內攜手拯救長安城的故事。  《長安十二時辰》此前曾在視頻平臺上線,豆瓣評分高達8.3分,居2019年國產古裝劇豆瓣評分榜首位,網友給出了「近年來不可多得的良心劇」等高度評價。
  • 《長安十二時辰》我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古代
    這樣的趨勢下,造就了《長安十二時辰》。有人說,難道《延禧攻略》和《甄嬛傳》不能代表年代劇嗎?筆者認為,某些方面可以,某些方面不行。不可否認,《延禧攻略》和《甄嬛傳》對整個的服裝、道具甚至於各種細節方面還是比較考究的還原了。但是我覺得在史實方面還是不能跟《長安十二時辰》相比。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真的是爛尾?其實是尊重歷史?
    去年8月12日,熱播一個多月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迎來大結局,千萬觀眾一起經歷了一場盛唐時期的傳奇故事。《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死囚張小敬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看完我就震驚了!
    連追四集《長安十二時辰》之後的當天,我做了一個極美的夢。
  • 精簡版《長安十二時辰》:丁瞳兒和秦徵,對愛情和自由的選擇
    時隔一年,《長安十二時辰》出了精簡版,這對於本想二刷的小娛來說,無疑是福音。追了幾集之後發現,精簡版縮短的是劇集,剪掉的是旁枝末節,留下的是精髓,增加的是細節,所以,精彩不減。《長安十二時辰》劇照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熱依扎等人主演的這部《長安十二時辰》,單論演技,小娛認為不分年齡,不論經驗,都是一流。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簡介
    張小敬,在西域當了10年的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殺人無算,坊間稱呼他為五尊閻羅,之後他憑藉戰功當上長安一個區的捕頭,在長安三教九流通吃,是一個粗獷的孤單英雄。 他在得知狼衛想要迫害長安百姓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找出狼窩,然而在找線索的期間,他之前手下的人不是很理解他,幾乎都背離了他,跟他劃清了界限,他帶著一腔熱血孤膽前行,最終和李泌一起護住了長安。
  •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少年的你》,零零後的易烊千璽什麼背景?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少年的你》,零零後的易烊千璽到底什麼背景?隨著節目的播出,易烊千璽的熱度開始直線上升,圈了不少粉絲,然後就接演了《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該劇是國產懸疑古裝劇,他在劇中飾演天才少年李必,幫助太子鞏固地位,臨危受命,又抱有一顆宰相之心,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話不多,但心思縝密,在家國情懷面前,他選擇了大局,相信死囚張小敬是個厚道之人,用人之道可謂是獨到。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但我國近來多將古裝歷史作為玄幻、愛情偶像劇的陪襯,也就逐漸消弭了歷史厚度,讓人失了興趣,以致於近年來沒什麼能在記憶裡留下痕跡的歷史好劇,直到去年年中上映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借名美劇《24小時反恐任務》的盛唐群像劇出現,讓我久違的燃起對話和求知的欲望。
  • 《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我懵了
    面對每經影視(meijingyingshi)記者的這個問題,《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坦言,「其實是懵了」。「大家喜歡,我首先是高興,第二是沒想到。」「說的樸素一點,對得起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教我的東西,對得起資方對我的信任。」
  • 《長安十二時辰》拍得好,但看得累
    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拍得好,但看得累 這樣看來,富庶、繁華、人口與文化多元化的長安,且還是政治權力的中心,的確是產生偵探題材的好土壤。   不過,與「狄仁傑系列」和《妖貓傳》不同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很有現代性,它基本上就是套了一個唐朝的外殼,講述一個反恐的故事。小說中,恐怖分子一開始是突厥人,突厥武力上打不過大唐嘛,就想在上元節這一天搞點恐怖活動,弄點火災爆炸什麼的。
  • 回味經典:《長安十二時辰》的漫畫你見過嗎?張張傳神!
    回顧《長安十二時辰》已經完結了,講的是大唐天寶三年,死囚張小敬被靖安司司丞李泌用「大案牘術」篩選出來,追查突厥狼衛聚集長安的「闕勒霍多」伏火雷一案,牽扯出大唐各方勢力的權力角逐。最後結局令人感嘆,張小敬因護駕有功被封為三品參將負責長安守衛,李泌盡心查案御賜進入鳳閣議事,但兩人都離開了長安,因為枉死了這許多人命的背後元兇們卻依然逍遙,右相、永王並沒有受到任何牽連。《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成功、並受到觀眾的好評是有多方原因的,在如何做到唐朝生活的還原度方面下了一番工夫。
  • 《長安十二時辰》伊利多斯變身雷佳音最佳助手
    伊利多斯在優酷上線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目前已播出過半,依舊保持著高熱度、高評分的優秀成績。該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原著,講述唐朝上元節前夕,由於狼衛作亂使都城長安陷入巨大的危險中,百姓存亡繫於一線之間,死囚張小敬需在十二時辰內化解危機的高燃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原標題:   血色殘陽裡,一隊黑騎漸漸逼近,拉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序幕。一時間,大廈雲譎波詭,聞者驚魂動魄,他們是西域胡商,抑或是突厥狼衛?此行究竟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