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處理器,是單純看跑分還是看實測? 本文以r7 4800h和i7 10750h之間的比較為例,講講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挑選處理器。
首先說說跑分這件事。之所以如今PC圈一言不合就跑分,很大原因是由於對於媒體來說,測試軟體是一種最划算的方法用來衡量硬體性能。因為這種方法門檻低、成本低、耗時短、消費者看起來也好像直截了當一些,畢竟大眾更願意接受現成、處理好的信息。但實際上,測試軟體跑分與實測結果的差異是比較大的,硬體的真實表現無法完全從數據中反應。
比如出產率很高的Cinebench軟體。它是由德國Maxon Computer開發的CINEMA 4D渲染軟體的基準測試程序,類似的還有OCtane 、V-Ray、Blender等渲染器的基準測試程序。其實Cinebench主要用來判斷處理器在CINEMA 4D工作環境下渲染效率,為使用CINEMA 4D的人員提供數據參考,而不能代表處理器在CAD等其他軟體中的表現,就更不用說實際遊戲、辦公場景了。市面上的許多跑分軟體也是同理,加上Cinebench是免費的,使用也不需要技巧或者太多前期準備,就被媒體逐漸捧為了權威跑分工具之一。
那麼跑分和實測到底會有怎麼樣的差異呢?如開頭所說,我們就拿前陣子時常被比較的r7 4800h與i7 10750h來舉個例子。Intel i7 10750h是6核12線程,而AMD r7 4800h則是8核16線程。因為核心數不同,在媒體發布的一些基準測試中,i7 10750h的多核性能分要低於r7 4800h。因為這類應用本身就對核心線程數更加看重,那麼其實更應該拿同樣8核16線程的Intel i7 10875h來與銳龍一戰才是。但是實際應用中,多核心並不是處理器唯一重要的優勢。就目前主流市場來說,更多人有對遊戲的需求,而這是其實更看重處理器的主頻和睿頻加速能力,我們這就來實測一下。
這是測試的兩臺機器配置,除了處理器以外其他配置都全部相同:
那麼來看一下遊戲實測的截圖:
CSGO沙漠二地圖,英特爾十代酷睿的採樣場景幀數:170
同樣是沙漠二地圖,AMD三代銳龍的採樣場景幀數:149
可以看到英特爾十代酷睿i7 10750h平臺在《CS:GO》遊戲中,幀數大幅領先AMD r7 4800h平臺。
再比如《英雄聯盟》中,同樣是英特爾10代表現更佳:
i7 10750h平臺平均幀數達到135fps,而r7 4800h平臺平均117fps。仍是英特爾領先。這樣的結果是不能從跑分中看出來的。
另外一些3A大作中同樣呈現類似的結果,比如《刺客信條:奧德賽》這種對硬體性能要求較高的遊戲,r7 4800h戰i710750h,i710750h在遊戲實戰更勝一籌。
英特爾十代酷睿,最高畫質平均:51fps、最高:95fps、最低:15fps
AMD三代銳龍,最高畫質平均:49fps、最高:75fps、最低:26fps
最典型的《騎馬與砍殺2:領主》這種對核心數和主頻都有要求的遊戲中,同樣場景下,十代酷睿平臺平均比AMD銳龍7 4800H平臺高20fps左右。
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測試,採樣場景幀數:114fps
AMD三代銳龍平臺測試,採樣場景幀數:95fps
前段時間,英特爾的一場媒體溝通會中,也做過類似的測試,測試平臺為聯想拯救者Y7000和R7000,具體配置為:
處理器: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AMD Ryzen 7 4800H內存:16GB硬碟:512GB SSD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1650Ti
結果顯示,r7 4800h與i7 10750h相比,36款測試遊戲中,Intel在14款遊戲的幀數領先超過10%,21款遊戲的平均幀數領先3%~10%,僅1款遊戲的幀數表現持平。r7 4800h在遊戲實戰中表現不如i7 10750h的結果,足以看出,跑分只是一個參考,如果想要看實際表現,還是要放到遊戲等實際場景中來測試。
r7 4800h戰i710750h,酷睿十代在遊戲實戰更勝一籌這個結果,是否能夠作為案例對唯跑分論進行一些質疑與反駁?選購處理器時能夠綜合考量核心數、主頻、睿頻加速度等等綜合因素才是更加科學的。希望各位消費者能選購到心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