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東地區的巴以衝突是世界上持續至今時間最長的未解決問題之一。
這些矛盾、衝突又是緣何而起的?
根本性原因有領土之爭、民族之爭、宗教之爭以及大國之爭。
今天,解讀中國工作室推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節目《文明之約》第四集:《同的故事》。
▲《文明之約》第4集:《同的故事》(03:00)
本期節目我們對準的是以色列家喻戶曉的社會學家薩梅·斯摩哈(Sammy Smooha),他是2008年度以色列獎社會學獎的獲得者,在國際學界也享有很高聲譽,是特殊民主國家類型——Ethnic Democracy理論的提出者。他也是以色列海法大學榮休教授,曾任海法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曾在布蘭迪斯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倫敦大學等高校任客座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民族學、民族主義、民族衝突、移民、少數族裔、比較政治、民主類型研究和以色列社會等。
多年以來,人們對中東地區的紛亂似乎已司空見慣,巴以衝突乃至猶太人與穆斯林的仇恨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紀中葉。在巴勒斯坦很多地方,有機會進學校受教育的孩子會拿到這樣的課本:「我們的祖國巴勒斯坦,東起約旦,西臨埃及,北接黎巴嫩,南面是沙特。」如果要問「以色列在哪兒?」他們會說「沒有以色列啊!」
斯摩哈教授在節目中先介紹了巴以衝突的緣由領土爭端以及宗教衝突兩個主要方面。
正如我曾在演講中所講,今天,以色列文化是多元的,塑造它有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巴勒斯坦領土衝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都聲稱擁有爭議領土。這也涉及一場民族衝突,巴勒斯坦和猶太兩個民族的獨立運動使得兩個民族在同一領土上主張自主權,這使衝突變得非常棘手。這也涵蓋了宗教衝突,因為巴勒斯坦的土地或以色列的土地既被伊斯蘭教同時也被猶太教所主張,兩大宗教都將之視為本教聖地。
巴以衝突的激化與中東地區局勢的深刻變化有著密切關係,而其中最為重要的變化就是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對美國中東政策的大幅調整。這一調整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大幅減少在中東地區的資源投入;二是把伊朗作為主要對手,試圖建立地區反伊聯盟;三是推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改善關係;四是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更加偏向以色列,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把美國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
面對這些問題,斯摩哈教授如是說:
」衝突必須得以解決。解決之道不能僅僅靠經濟發展。如果以色列和約旦、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發生衝突,就無法實現良好的經濟增長或互聯互通。所以必須把政治與經濟結合起來。「
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首次提出「文明衝突論」是在1993年。1996年他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歸納,「文明衝突論」基本定型。導致未來衝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異治,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人類在經歷了君主衝突、民族國家衝突和意識形態衝突之後,將進入文明衝突的階段。斯摩哈教授對文明也有很深的見解,他的觀點如下:
我認為文明間應該交流互鑑,而非相互衝突,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意思是,實際上文明之間並非如此,因為一種文明往往覺得它們優於其他文明。這樣的思想創造了衝突,我們必須努力傳播文明間的平等理念,以及文明間的互動共贏。任何人都不應認為本國文明更為優越。
關鍵詞 >> 紀錄片,紀錄片《文明之約》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