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隆尼亞
加泰隆尼亞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屬於西班牙王國實行區域自治的地區之一,其經濟產出約佔西班牙全國經濟產出的1/5,是西班牙工業化程度最高、經濟最發達和民眾富裕程度最高的自治區。古往今來,分別來自庇里牛斯山脈的歐洲大陸社會文化思潮、東部布拉瓦海岸的地中海文化以及伊比利亞半島文明在加泰隆尼亞的神奇土地上相遇碰撞,激發出一個另類的「獨立州」。
「獨立」背後的加泰隆尼亞
同西班牙中部卡斯蒂利亞——萊昂的保守以及南部安達盧西亞的熱情奔放相比,加泰隆尼亞的社會形態、文化及藝術則具有強烈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其開放和包容精神亦為加泰隆尼亞社會和文化藝術發展鑄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朝代更迭,加泰隆尼亞始終保持著獨立頑強的生命力,在文化、藝術等領域獨闢蹊徑:加泰蘭語、無政府主義以及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運動作為其文化的三大象徵,在其謀求政治獨立和文化復興的歷程中意義重大。
公元前15年,羅馬人在伊比裡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的土地上發現了一處名為「臺伯山」(Mons Taber)的小丘,於是以這裡為中心,規劃出了一座抵禦異族的羅馬兵營,其後被不斷擴建,逐漸開始了海上貿易之路。如今,臺伯山附近的聖海梅廣場自公元15世紀初期就成為巴塞隆納的政治中心,其西北和東南側的兩座哥德式建築遙相呼應,分別作為自治州政府和巴塞隆納市政廳的大樓,它們承載了整個巴塞隆納乃至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命運。
巴塞隆納是加泰隆尼亞自治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中海上最繁華的港口。加泰隆尼亞在中世紀是阿拉貢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文化發展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一直以來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經濟較為發達、民族主義意識較為鮮明的地區。加泰隆尼亞語是當地的第一母語,與西班牙語同為西班牙的官方語言,雖同屬於印歐語系拉丁語族,二者之間卻有著明顯的不同。現代的加泰隆尼亞是西班牙內戰之後最早擁有自治權的地區之一,擁有港口、汽車工業、化工及金融銀行業,生產總值佔西班牙全國的五分一。依照2006年《加泰隆尼亞自治章程》,「加泰隆尼亞作為一個國家,依據憲法和加泰隆尼亞自治法案(Estatut)的基本制度, 行使其作為自治區的自治管理。」
如今,加泰隆尼亞公投計劃再次將民族「獨立」推到風口浪尖,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如果說歷史塑造了加泰隆尼亞倔強的民族性格,那麼前赴後繼的加泰隆尼亞人正在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
泰羅尼亞文化三角洲
加泰隆尼亞位於西班牙的東北角。儘管初次來到布拉瓦海岸(Costa Brava)的遊客總不停地抱怨其夏季海岸線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和俗套的飲食,但沒有人會否認她無盡的熱情及其區別於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的平民氣質。加泰隆尼亞崎嶇不平的布拉瓦海岸從布拉內斯彎一直延伸到法國境內,沿線大大小小的城市緊密相連:誕生了達利的小城菲格拉斯(Figueras)早已成為超現實主義的聖地麥加,每天接待數以萬計的參觀者前來頂禮膜拜;赫羅那(Gerona)是加泰隆尼亞最富盛名的中世紀城市之一,至今仍保留了完整的老城布局和黃金時期的羅馬及哥德式建築。
加泰隆尼亞南面是平坦的多拉達海岸,海灘高處氣勢磅礴的埃布羅河(RiuEbre)向地中海伸出20公裡遠。古羅馬時期近西班牙行省首都塔拉戈納正坐落在這片海灘之間,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加泰隆尼亞的歐洲迪斯尼樂園——一座名副其實的冒險港(Port Aventura)。加泰隆尼亞西部緊鄰西班牙阿拉貢,大面積的平原稍顯平淡,萊裡達作為西部最大城市,不但歷史悠久,還被稱作加泰隆尼亞的飲食文化中心。其北部同法國、安道爾接壤,庇里牛斯山脈橫貫其間,最高的埃斯塔茨峰海報超過三千米,山頂風景引人入勝。被群山和森林包圍的中世紀小鎮迷人而趣味十足,從被公認為加泰隆尼亞誕生地的裡波爾(Ripoll)到滑雪勝地普奇塞達(Puigcerda), 從羅馬式小教堂到西多會修道院,北部的加泰隆尼亞是11至12世紀繁榮和樂觀的產物。
本地的建築藝術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塔拉戈納羅馬圓形劇場和輸水渠。建成於879年的裡波爾聖馬利亞修道院在公元10世紀到11世紀中期便成為加泰隆尼亞的精神和文化中心。11和12世紀開始,羅曼藝術(RomanesqueArt)伴隨著加泰隆尼亞的建立和加泰隆尼亞語的形成而發展起來,羅曼風格的教堂遍布在庇里牛斯山谷之間。
在南部,由西多會修士於1151年在波布萊特修建的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則因為它特殊的歷史地位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遺址。13世紀末到15世紀,哥特藝術在加泰隆尼亞的土地上廣泛傳播,加泰隆尼亞人不但在該時期留下了大批的建築和藝術遺產,更見證了其黃金時代前所未有的輝煌歷史。16世紀隨著卡斯蒂利亞西班牙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海外擴張上的全盛,加泰隆尼亞慢慢被半島中心的人們所遺忘。1888年,巴塞隆納繼倫敦和巴黎之後舉辦了第三屆世博會,正式向世界宣布巴塞隆納作為一座現代城市出現在世界地圖上。隨後的二十年間,在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運動發展的重要時期,建築師、藝術家和作家們開始摒棄傳統,轉而嘗試用一種基於現代的觀念和技術,用一種嶄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恩波達超現實主義將抽象主義運動推向高潮。如今,從神秘的中世紀城市赫羅納,到達利的故鄉菲戈拉斯,再到被達利描述為「地質錯亂」的利加特港,加泰隆尼亞藝術的脈搏伴隨著達利所設計的那枚「忠誠的心臟」而跳動不息。
巴塞隆納當代藝術博物館是西班牙最大的當代藝術展覽中心,館藏有3000多件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常年舉辦國際水平的當代藝術展。該館採取永久館藏循環展覽的方式,常駐策展人每半年挑選兩至三名藝術家館藏品以保持展覽的話題性。這裡經常展出本土藝術家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Tapies)、米克·巴爾賽洛(Miquel Barceló)及眾多當代裝置藝術家的作品。
相比波希米亞式的青年藝術區,位於哥特區畢卡索博物館周圍的街區則吸引了國際藝術家前來創作和生活,而在繁華的不和諧街區附近上,幾家商業畫廊將會把你帶回一百年前的黃金年代。巴塞隆納現共有超過55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幾十家畫廊和成百上千的創意設計店、藝術書店和小沙龍。由加泰隆尼亞政府和基金會投資的大型當代藝術中心,常年舉辦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的展覽,原本集中在擴建區的小畫廊正擴散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加泰隆尼亞遠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腓尼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等文明先後通過地中海在其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千年來,來自歐洲大陸的藝術與文化穿越庇里牛斯山脈,在加泰隆尼亞這片的富有變化的土地上交織碰撞,從而造就了加泰隆尼亞鮮明獨特的文化。從11-13世紀加泰隆尼亞羅曼式藝術(Romanesque Art)的黃金時代,到哥特建築藝術璀璨之光,從19世紀末一場轟轟烈烈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運動,再到西班牙現代美術三傑傳奇的誕生,加泰隆尼亞民族身份認同在對本土藝術的傳承和表達中意義重大。而世界上再沒有另一個城市能夠和巴塞隆納相比,有九座現代建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泰隆尼亞善於將建築美學、博物館經濟及其旅遊產業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將其現代藝術黃金時期的「剩餘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
傳統的加泰隆尼亞民族開放、熱情、倔強不屈,同時,加泰隆尼亞人更以一絲不苟的商業態度和新教風格的工作理念而出名。如果說巴薩的球場上流動著加泰隆尼亞人的血液,那麼團結的加泰隆尼亞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向勝利和自由發起攻擊。薩達納舞(Sardana)是加泰隆尼亞傳統舞蹈之一,舞者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子,黃銅管樂和簧樂器伴隨著舞步時而歡快,時而悲傷,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舞步越錯綜複雜。
疊人塔是加泰隆尼亞另一項傳統民俗項目,每年在塔拉戈納的市政廣場前,身著不同顏色隊服的俱樂部在眾人的關注之下藉助幾層人牆的支撐, 最後將一個小孩抬上最頂層,隊員們在助興的音樂和觀眾狂熱的掌聲中互相支撐,人塔最高的隊伍則能夠獲得當年的冠軍。加泰隆尼亞電影《月亮和乳房》中的小主人公阿泰,正扮演了人塔最上方小男孩的角色。
加泰隆尼亞無論在任何季節都魅力十足,這裡城市和居民從不屈服於馬德裡的領導,不斷地以新面貌示人。自豪,甚至刁蠻,加泰隆尼亞人永遠站在西班牙對外貿易的最前線,同樣,它們在建築、設計、劇院、藝術甚至美食,都更勝一籌。作為世界上最先承認同性戀婚姻合法國家的一部分,加泰隆尼亞的同性戀受到人們的尊重,很多城市都有官方同性戀組織,《同性戀者官方旅行手冊》由巴塞隆納城市旅遊局出版,在免費在各地發放。
開放的加泰隆尼亞以一種堅韌的毅力和開闊的胸懷面臨著多方挑戰,又一次從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革新開始,在設計、藝術等創意產業等方方面面表現出非凡的才智和激情。如今,當你站在巴塞隆納大學旁的天使廣場上,無論面朝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城中濃烈的藝術氛圍。在老城拉巴爾區的中心,包括天使廣場在內的三個公共區域將周圍巴塞隆納大學哲學系、傳播學院圖書館、巴塞隆納當代文化中心(CCCB)、當代藝術博物館(MACBA)和設計中心(DHB)連接起來,成為年輕藝術家和文藝愛好者聚會的聖地。
戲劇節、當代藝術展、設計周和音樂會全年不間斷,巴塞隆納正保持著十足的活力向未來的歐洲藝術之都邁進,下一個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圖片: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