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即將分娩的準媽媽來說,如今分娩方式選擇的餘地已經不多,為了減少剖腹產指數,如今對剖腹產的進行有了明顯的指針,但是對於只能選擇順產的準媽媽,卻又在糾結到時候是自然撕裂好,還是直接要求側切好?
在生女兒之前,我曾瀏覽了無數分娩日記,有的則說分娩能讓人疼的想跳樓,準媽媽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而有的又說分娩很輕鬆,不用擔心,前幾天的時候就看到一則新聞,台州黃巖一孕婦在街上走著走著孩子就生下來了,這場面也是相當驚人了。
但新聞之所以是新聞,就是因為特別少見,不是每個媽媽的分娩都是如此輕鬆順利的,多數都要經過長時間撕心裂肺的痛才能拼盡老命將孩子生出來。
分娩時側切和撕裂區別
為了加快分娩進程,在生產過程中,醫生會進行側切,或讓準媽媽直接撕裂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側切,就是人為的用工具把產道剪開1cm左右的小口子,讓「門」開的更大一點,讓寶寶出來的速度更快一些。
撕裂,就是讓準媽媽的產道根據寶寶分娩需求,自然撕裂出需要的大小,因為不受人為幹預,撕裂的傷口大小可分為4個等級。
一級撕裂:傷口小,跟普通皮膚被劃破一般,不傷及其他組織,無需縫合,癒合時間短。
二級撕裂:傷口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跟側切時所形成的傷口相當,只需簡單縫合即可,影響較小,恢復較快。
三級撕裂:傷口深達皮下軟組織,同時肛門、括約肌也會出現受損斷裂,程度較重,需及時縫合處理,處理不當可能引起感染,甚至大小便失禁。
四級撕裂:傷口直達直腸黏膜,導致軟產道與直腸相通,護理縫合難度大,易出現更多併發症。
撕裂和側切的另一個區別則是撕裂的傷口是不規則的,側切的傷口是平整的,相同等級的傷口,側切更容易縫合和癒合,而撕裂鋸齒形的傷口會增加縫合難度和癒合難度。
側切有哪些方式
側切是人為「開門」的做法,但它也有兩種側切方式。
比較常見的是側切,也稱側斜切口,即刀口與肛門形成一定角度,側切時,刀口與肌肉組織方向不同,與直切比較,出血量較大,更不容易恢復,而且更痛。
另一種是直切,也稱正中切口,即刀口向肛門方向切,直切時,與肌肉組織方向一致,所切斷的血管少,出血量少,恢復的也更快。
我在分娩時,醫生採用的是側切而非直切,儘管從傷口恢復情況來看,直切更理想,但對於醫生而言,在準媽媽分娩時,採用側切的更多更普遍,因為直切時,因為醫生和準媽媽都無法把握分娩力度,若直切後,準媽媽在分娩過程中,用力過猛,導致直切的傷口再進一步撕裂,那麼很容易傷到直腸,延伸至肛門區域,對於後期恢復和正常生活更不利。
而就側切而言,若繼續沿著側切傷口撕裂,不容易傷及其他組織,唯一的缺點就是準媽媽在產後恢復期間疼痛感較強烈,不適感更強,當時我就是在2周內都無法自由坐和跨步,上廁所需要十分小心翼翼掌握好力度,怕傷口被撐開,直到1個月左右,傷口不適感才徹底消失。
側切和撕裂怎麼選?
儘管在分娩過程中,準媽媽想要加快產程有2種方式選擇,但真正在分娩過程中,幾乎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除非你告訴醫生,我堅決不側切並承擔一切後果。
在分娩時,要不要側切是需要醫生根據胎兒體重、孕婦軟產道條件、忍受宮縮疼痛能力,身體素質等因素綜合考慮的。
根據我的分娩經驗,如果準媽媽有信心能忍受宮縮疼痛不大喊大叫,能完全根據醫生指示配合宮縮進行用力,若沒有出現胎兒胎心下降或其他異常的話,可以要求不側切,因為在這種產程進行較順利的情況下,多數只會出現一級或二級撕裂,也有可能無撕裂。
但若準媽媽在分娩時難以忍受宮縮疼痛,分娩過程中亂用力,跟我似的被痛的七葷八素找不著北的,可以要求醫生根據情況進行側切,避免硬挺過程中出現三級甚至四級撕裂,一點好處都沒有。
在正常情況下,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避免出現醫患衝突,若準媽媽沒有強烈要求不側切,醫生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是否側切,以確保不出現三級四級撕裂。
總之,想要減少被側切的可能性,就是讓胎兒儘量不要太大,並配合宮縮用力,儘量讓分娩過程水到渠成即宮口全開後再用力,而不是胡亂用力。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愛研究兒童心理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