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法國決定延長現有防疫措施,原定於7日到期的全國性宵禁至少延長到1月20日,宵禁開始時間提前到18點的省份或將從目前的15個擴大到25個省份;博物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至少關閉到一月底;餐廳、酒吧和運動場館等至少關閉到二月中旬。如果未來幾天的疫情形勢繼續惡化,不排除採取更多應該對措施的可能。
面對來勢洶洶的第二波疫情,法國雖然沒有完全控制住,但是基本上穩住了局勢,從整體情況來看,新增確診病例呈明顯下降趨勢,從最高的單日新增8萬多例,降低到了單日新增2萬多例,雖然形勢依然嚴峻,但確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法國這一次比第一波疫情的時候好了很多,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法國總統馬克龍自己感染了疫情之後,幡然醒悟,對防疫措施有了新的看法,他公開告訴民眾,防疫措施不是限制自由,而是為了保護他人,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所以能夠看到,此次法國抄作業抄得有板有眼,並不是停留在口頭層面,而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很多公共場合說關閉就關閉,形勢沒有好轉堅決不復工。這是需要不小的魄力的,今年歐洲的經濟遭到重創,而每年的年末和次年初,都是歐洲人集中消費的時候,法國在這個時候堅持採取較為嚴格的封鎖措施,對於經濟的影響非常大。
很多西方國家就是因為放不下眼前的利益,一直猶豫不決,猶豫著猶豫著就發現局勢控制不住了。表現得最為典型的就是英國,單看英國官方採取的措施,給人一種非常嚴格的感覺,動輒就是最高級別的封鎖。
但是實際上,這些都只停留在表面上,去年聖誕節之前,英國首相詹森就一直在猶豫,是等到聖誕節之後再封鎖,還是提前封鎖。最終形勢所迫,節前採取了封鎖措施,搞了一出"倫敦大逃離"。
單單這個大逃離,就已經讓英國的封鎖失去了意義,表面上說的是封鎖,但實際上傳達給英國人的信號更像是讓大家提前過節。因此,英國在採取了所謂的嚴格封鎖措施之後,疫情曲線不降反升。
除了大逃離之外,留在倫敦的人也不消停,跨年夜的時候,幾百號人包圍了醫院抗議,高喊新冠病毒是騙局。本來反智情緒就很濃,採取的措施又形同虛設,讓人們很容易就能聚在一起,這封鎖又有什麼意義?
從當前的疫情形勢來看,西方國家是否能夠戰勝疫情,將直接影響全世界的戰役進度。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摸到應對病毒的門道之後,西方國家仍然不知道該幹啥,所謂的嚴格措施只是口頭嚴格一下,根本無法落實。這對全球的抗疫工作以及恢復經濟都有著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