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段遺珍

2020-12-14 收藏家雜誌

唐蕃古道是公元 7 世紀初隨著唐蕃關係的日益密切而開通的,它是中原王朝與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所開闢的「隴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渾道」聯通了中原地區與西部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為唐蕃古道的開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八年,松贊幹布遣使長安,拉開了唐蕃關係的序幕。之後,伴隨著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開設驛站,雙方使節、商賈、僧侶往來不絕,成為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

唐 騎馬射獵形金飾片

本文以近年展覽及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為材料,甄選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沿線有代表性的文物,對其加以介紹和品評,以饗讀者。

一、陝西段

唐蕃古道陝西段由西安至隴縣,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經今天的西安、鹹陽和寶雞 3 個地區,大致路線為長安(西安市)—始平縣槐裡驛(興平市)—馬嵬驛(興平市馬嵬坡)—望苑驛(或為武功縣驛)—龍尾驛—岐山縣石豬驛(岐山縣)—鳳翔府(鳳翔縣) — 汧陽縣驛(千陽縣)—隴州治所汧源縣(隴縣)。作為唐蕃古道起點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壯麗,最具開放包容的城市,它融匯了中西文明成果,創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高 6.5、 長 15.6、 口徑5.6 釐 米。1970 年 10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整塊俏色瑪瑙雕琢而成,造型與西方「來通」相似,一端雕成杯口,另一端雕鑿成生動可愛的獸首,口部有流,嘴上鑲嵌金塞。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這是出自居住在長安的中亞或西亞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利用外國進貢原料琢制而成的傑作。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 三彩載貨臥駝俑通高29.1、長45釐米。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該駱駝俑周身施淡黃、褐、綠色的釉色,駝首高高揚起,四肢曲跪臥地。背上墊一橢圓形氈,載物臥駝的雙峰間搭有鞍韉,上面有彩色的馱囊、白色的象牙、藍色的絲綢,兩側還帶著馬蹬壺、白色的花口盤、鳳首壺等物,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唐代 三彩載貨臥駝俑

唐代 三彩雙魚壺高 28、口徑 9 釐米。1957 年陝西西安三橋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該壺為扁圓腹,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孔,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該壺構思奇巧,造型獨特,是唐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唐代 三彩雙魚壺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高 2.1、外口徑 15.8 釐米。從西亞傳入長安的玻璃器皿,是專為佛教供奉設計製作的祭祀品。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二、甘肅段

唐蕃古道甘肅段由天水至蘭州再至臨夏。大致路線為清水縣—秦州治所上邽縣(天水)—伏羌縣(甘谷縣)—隴西縣(武山縣)—渭州治所襄武縣(隴西縣)—渭源縣—臨州治所狄道縣(臨洮縣)—蘭州—大夏縣大夏川驛(廣河縣)—河州治所枹罕縣(臨夏市)—鳳林關—漫天嶺(小積石山)。此段走向大體同絲綢之路在該區域內的路線,當中所途經的唐隴右諸州是長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開拓與發展,甘肅是主幹道和活躍的地區之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俑高72.2、寬 25、駝高 95.5、長 65 釐米。甘肅秦安縣葉家堡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雙峰駱駝,昂首前視,靜立於地,作嘶鳴狀,旁邊站一深目高鼻的胡人,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因時間久遠,所執韁、撾已失。胡商以駱駝為運載工具,背負寶石、香料、瑪瑙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禮俗、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紛至沓來,他們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通高 13.5 釐米。1940 年甘肅山丹縣徵集,甘肅省山丹縣博物館藏。這件銅俑是目前國內僅見的「胡騰舞」雕像,舞者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衫,裙擺飛揚。足蹬彎頭軟靴,右臂上舉,左腳立於覆蓮花圓臺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狀。北朝至隋唐時期,來自西域的音樂舞蹈大量傳入中原,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

三、青海段

唐蕃古道跨越五省區,其中一半以上路線在青海境內,是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的必經之路,也是傳統的唐蕃古道路線。由民和經西寧至玉樹,大致路線為龍支縣(古鄯盆地北古城遺址)—鄯州治所湟水縣(樂都縣)—唐邊州最西縣鄯城(西寧市)—綏戎城(湟源縣北古城遺址)—石堡城(吐蕃鐵仞城)—赤嶺(日月山)—大非川(共和縣)—都蘭 — 那錄驛 — (興海縣大河壩鄉) — 多彌國(役屬吐蕃,以玉樹巴塘草原為中心)—犛牛河(通天河)—列驛(玉樹縣結隆鄉) — 截支橋(玉樹縣子曲河谷)。該段地處要衝,自漢代張騫鑿通西域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樞紐,相繼收西羌、吐谷渾、吐蕃等民族控制,歷來是中原王朝與控制該地區的民族政權爭奪絲路控制權的焦點。唐蕃古道青海段所出文物薈萃了漢文化、吐蕃文化、北方遊牧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充分反映了各種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長 13.7、寬 10.4、高 3.5 釐米。西寧市南灘磚瓦廠魏晉墓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羽觴是古代飲酒時用的耳杯,盛行於戰國到魏晉時期,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銅質耳杯,蚌殼材質的較為罕見。青海省地處內陸,並不產蚌,該羽觴更有可能是從中原地區流傳而來。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長 21、寬 13 釐米。青海都蘭古墓出土,海西州民族博物館藏。此件織物保存較好,色彩鮮豔,紅色為底,間以黃、黑兩色。圖案為兩個基本完整的聯珠紋團窠,圖案為兩個團窠內為對馬圖案。馬站立於蓮瓣狀花草花臺之上,兩兩相對。馬鬃與翼翅呈條帶狀。頸後有兩條結狀飄帶,翼翅如卷草般向上彎曲。馬腿三腿系帶,前後雙腿抬起,充滿動感。這類「翼馬」的圖案起源於薩珊王朝和波斯王朝,是西方流行「天馬」圖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圖案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作了加工改造,這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

唐 鋬指金杯口徑 9.5、高 4.3、底徑 5.1 釐米。青海熱水墓地出土。該金杯圓形,敞口,弧腹,腹部有一圈折稜,圜底,矮圈足,錘擊成型,通體光素無紋飾。口沿部帶有一個把杯帶有一個橫平而又寬大的指墊。這種器形在唐代以及波斯薩珊、粟特系統的金銀器中多有發現,這類帶把杯明顯受到西方的影響,有的可能直接為外國工匠製造,有的則是唐代對外來器物的仿造品。

唐 鋬指金杯

唐 藏文卜骨長 15.6、寬 3.3 10.3 釐米。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哇沿水庫官卻和遺址出土,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該卜骨為動物的肩胛骨,其上墨書藏文,卜骨用途是為卜問吉兇。官卻和遺址是青海境內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聚落遺址。該卜骨對研究古代藏族祭祀、巫術儀式以及吐蕃時期墓葬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唐 藏文卜骨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09期《和同為一家

— 唐蕃古道遺珍賞析(上)》

202010期《和同為一家

— 唐蕃古道遺珍賞析(下)》

作者:許彩蓮

責任編輯:秦佳

相關焦點

  • 《收藏家》|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段遺珍賞析
    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所開闢的「隴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渾道」聯通了中原地區與西部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為唐蕃古道的開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八年,松贊幹布遣使長安,拉開了唐蕃關係的序幕。之後,伴隨著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開設驛站,雙方使節、商賈、僧侶往來不絕,成為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
  • 七省區精品文物帶你領略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從唐代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的官道,被譽為溝通漢藏兩族人民友好聯繫的「黃金橋」,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幹線之一
  • 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
    「唐蕃古道」是一條古老的道路,因文成公主和親吐蕃而聞名中外,至今還是民族團結與繁榮的象徵。同時,唐蕃古道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地的重要通道,成為「一帶一路」的西南通道的現代交通網絡一部分。
  • 年輕人如何看懂唐蕃古道文物展?川大考古系教授霍巍支招
    「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正在四川博物院舉行,展覽聚焦古道文化的宣傳,精心遴選展示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七省區的189件/套精品文物。霍巍為觀眾進行講解作為唐蕃古道文物展的配套講座活動,10月18日下午,四川博物院特邀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霍巍舉辦了一場名為「天路聚珍: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講座,本次講座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霍巍不僅詳細介紹了重點展品,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對於年輕的觀眾如何看懂本次展覽,霍巍建議首先讀一些中國絲綢或金銀器文化交流歷史方面的書籍。
  • 40件遺珍亮相「元代夏魯寺漢藏藝術展」
    圖為「元代夏魯寺漢藏藝術展」開幕式現場 攝影:歐帆  中國西藏網訊 11月6日上午,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主辦,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西藏文化博物館承辦,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文化局
  •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以漢藏交流交融為例
    唐蕃以後的漢藏經濟交流交融  吐蕃時代西藏與中原的經濟交流非常活躍,主要通過兩條通道,一個是唐朝初年就已經形成的唐蕃古道,另一個是茶馬古道。唐蕃古道起始於唐都長安,終點達吐蕃都城邏些(今拉薩),全長3000多公裡,穿越今陝、甘、青、藏四省區,隨著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古道成為連接唐朝和吐蕃王朝的「國道」。
  • 唐蕃古道 | 藏北門戶那曲
    唐蕃古道從玉樹西行,經玉樹雜多縣、那曲聶榮縣到達青藏公路的那曲,這一段和今天的青藏線重合。唐蕃公路西藏段與今天國道317線從類烏齊、丁青、巴青再到那曲的線路基本平行。這說明,至少從唐代起,那曲就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和補給站。「經吐蕃墾田,又經樂橋湯(那曲縣北),四百裡至閣川驛(那曲鎮)。」
  • 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
    12月4日, 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啟動儀式在甘南州合作市舉行。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書記楊君出席啟動儀式並講話,副州長、公安局局長於江主持啟動儀式,州司法局主要負責同志介紹法網建設情況。楊君在講話中指出,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是甘肅省涉藏地區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政策要求的重要平臺,是全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肅省涉藏地區幹部群眾學習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網絡主陣地。
  • 「茶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傳播
    摘    要:「茶馬古道」一詞由木霽弘等學者在1980年提出,主要指以滇、川、藏三角地帶為核心,從事以茶葉為主的商品交換的交通和商貿古道網絡。茶馬古道的產生源於中國古代的茶馬貿易。在「茶馬古道」概念出現之前,曾有「旋牛道、五尺道、進桑麋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唐蕃古道、隴蜀道」等多種局部性的古道名稱,而「茶馬古道」是這些古道的總稱。
  • 喜歡喝茶的朋友對我國的茶文化及茶馬古道有多少了解呢?
    茶馬古道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無論是從時空的角度還是從地域的範圍來看,它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對研究西南民族發展的歷史不可或缺。其影響之巨大、意義之深遠、地域之廣泛,參與民族和人數之眾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 遇見好風景:品茶馬互市文化,尋唐蕃古道傳說
    日月雙亭壁畫裡記載著「唐蕃古道」的歷史,其中亭裡的「唐蕃赤嶺分界碑」也成為了民族友好的象徵。(日月雙亭)(日月雙亭)(古道煙雲)(唐蕃赤嶺分界碑)「悵然唐王寶鏡殘,輕裘把酒,故裡幾時還?蒼穹西去車塵遠,千裡東望長安怨。」
  • 甘肅「攜手」柬埔寨書「絲路請柬」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12月18日,「絲路請柬——甘肅民族文化交流走進柬埔寨活動
  •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圖⑤ 吐蕃來通 資料圖片圖⑥ 唐代閻立本繪製的《步輦圖》(局部)資料圖片圖⑦ 吐蕃對馬紋錦 資料圖片圖⑧ 都蘭太陽神織錦 資料圖片吐蕃與絲綢之路開始介紹唐蕃古道考古發現之前吐蕃在其最盛期,曾經一度掌控絲綢之路的唐「安西四郡」,從甘肅蘭州開始一直到敦煌沙洲,然後在其北線和南線上分別形成了跟傳統的「沙漠絲綢之路」基本上平行的吐蕃對北面絲路的重構。吐蕃通過青海湖的北面,從柴達木盆地一路向西,這條路線可以視為絲綢之路中與吐蕃關係非常密切的線路。
  • 【2018共3期】12天:青海湖+唐蕃古道+G318國道 戶外旅行召集
    唐蕃古道+G318國道12天深度進藏召集---精品小團隊出行
  • 京劇藏戲《文成公主》是漢藏文化的結合,是民族精神的結合
    進藏的成功,不僅促進了唐蕃友好關係,更讓吐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成公主》王豔由國家京劇院、西藏藏劇團聯合創作的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上演後,引起了中外媒體的高度關注,成為追蹤報導的熱點。《文成公主》是首個京劇與藏戲的結合體,這一結合不單單是兩個劇種的結合,更是兩種民族精神的結合,是中華民族漢藏文化的結合。這種結合本身就像梅花一樣,經歷了「一番寒徹骨」,最終帶著兩個民族精髓的香氣,撲面而來。
  • 霍巍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一、歷史上的吐蕃與絲綢之路在開始唐蕃古道考古發現的介紹之前,讓我們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吐蕃。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以後,迎來了大一統的隋唐時期。隋朝的統治期比較短暫,而唐朝的歷史相對來講比較悠久。大唐王朝的形成對當時世界格局的影響毋庸置疑,它成為東方文化圈當中標誌性的一個文化代表。
  • 漢畫像裡的「石上千秋」: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由運城博物館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石上千秋——漢畫像石藝術展」在山西運城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三個部分,匯集了山東、陝西、江蘇、山西等漢畫主要分布區的珍貴拓片以及山西的部分畫像石、相關漢代文物。
  • 論漢魏南北朝洮西地區之開拓
    ②如李宗俊圍繞唐蕃爭奪洮河流域做了系列深入研究,參見李宗俊:《唐代石堡城、赤嶺位置及唐蕃古道再考》,《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隋唐時期隴右地區疆域的開拓變遷》,《唐史論叢》2012年第14輯;《道格爾古碑即唐蕃赤嶺劃界碑考辨》,《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 唐蕃戰爭對吐蕃佛教文化的影響
    唐蕃戰爭對吐蕃佛教文化的影響張雖旺(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歷史與民族學院,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