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如果憑藉武力,能開疆拓土,開創一個大航海時代嗎

2020-12-17 歷史客棧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在古代航海史、科技史、經貿史、外交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歷史意義。

不過,到了近代,有一些人在反思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落後於西方時,認為就是源於中國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沒有像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那樣致力於海外殖民擴張。

這些學者認為,以當時明朝的國力,以及鄭和艦隊的實力,完全可以一路橫掃途經的蘇門達臘、錫蘭等島嶼國家,甚至可以徵服許多陸地國家,完全可以先於西方航海家之前徵服這些地區。

那麼,我們就來假設一下:如果鄭和艦隊的使命不是和平友好地促進西洋(南海、印度洋)諸國與明朝的友好關係,而是武力侵略徵服,是否真的有能力徵服這些國家?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正是大明國力最鼎盛的永樂王朝時期,好大喜功的永樂皇帝朱棣急欲在周邊國家宣示「天朝國威」,建立代表宗主與藩屬國關係的「朝貢體系」,同時還有一個隱秘的動機,就是在海外追查失蹤的建文帝的下落,因此,必須進行一系列聲勢浩大的「航海外交」活動,由此開啟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序幕。

由於明朝初建,海外充滿了各種敵對勢力,鄭和的艦隊實際上可以算是一支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特混艦隊」,每一次都有200多艘各類船隻,除去鄭和的旗艦以及一些載滿貨物及物資給養的「寶船」(貨船)外,其餘艦支幾乎都是明朝的戰船,艦隊人員更是幾乎就是一支遠徵軍的規模,人數多達兩三萬,而且九成都是由明朝水師官兵直接充當,平時是水手、使團成員,一旦遇到威脅,立即就會頂盔貫甲,成為殺氣騰騰的大明武士!

明朝艦船不僅體積龐大無比,而且裝備有各種當時領先世界的冷熱兵器,尤其裝載有門類齊全的火炮、火瓶、火銃等等,海戰自不必言,在亞洲根本沒有對手,就是許多年後的歐洲遠洋船舶,也根本不在同一級別。

要知道,400年後,英國僅僅派出47艘軍艦,5000多士兵,就擊敗了大清王朝,而當時南海諸島許多地區實際上還處於非常原始的部落狀態,僅有主要島嶼受益於貿易帶來的局部繁榮和進步,這些落後的小島國家,別說無力抵抗鄭和艦隊的進攻,甚至就連從中國流落於此的海盜勢力,都能將他們徵服,最後還是有賴於鄭和的助剿,才掃除了阻礙南海諸國前往中國「朝貢」的海路隱患。

實際上,鄭和的艦隊也是有武力任務的,鄭和曾經明確受命:「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因此,鄭和的艦隊的確發生過一些戰爭,比如剿滅阻礙南海海路交通的最大海盜集團——陳祖義海盜集團、幫助蘇門答臘國平息內亂、生擒襲擊明朝艦隊的錫蘭山國國王等等,讓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無不震恐敬服!

由此可以證明,鄭和的艦隊如果真的是侵略性質的大明海軍,南海諸國的確不是對手。

不過,儘管鄭和艦隊具有掃平諸國的能力,但中國封建制度的制約,鄭和是不可能這麼做的,即便是傲世天下的朱棣皇帝,也不能有此「非分之想」。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自秦漢進入大一統的封建模式後,就註定了它必須聚集所有能量致力於國家的穩定,甚至不惜採用一些「愚民」的手段,以扼殺底層百姓的創造力。因此,這種統治思想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繁榮發展,阻礙了科學文化的進步,使中國社會不具備歐洲社會那種生機勃勃的「中底層自律、自治精神」。

所以,中國的皇帝們只求管理好中國的老百姓就夠了,很難有野心再去徵服極其遙遠的海外之地,即使徵服了,也不可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因為中國的封建體制根本就不具備這種能力。

西方國家則不然,王權極為有限,社會各階層,尤其迅猛發展的資產階級,有足夠強大的活力,自行組建具備四處擴張能力的「股份貿易公司」,比如英法荷蘭等都建立的「東印度公司」,西方早期對世界的侵略瓜分,其實並不是國家所為,而是這些國家的「貿易公司」所為。

這一切,在為了防止百姓追求貿易利潤而強行實施「鎖國封海」的明清王朝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鄭和的艦隊即便有實力這麼做,大明王朝也沒有實力去建立有效的管理,因此朱元璋早早就下達了一個頗有自知之明的「不徵之國」名單,幾乎把所有海外鄰邦都列入了名單之中。

這就註定了鄭和的大航海只會是一場耗費巨大、賠本賺吆喝的作秀活動,根本不可能為國家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那些表示要向大明宣示效忠的國家,無不在與大明的「朝貢貿易」中賺得盆滿缽滿,而大明皇帝們要的就是這種「萬國來朝」的面子,花點錢又何樂而不為呢?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既然能用錢來解決的事,為什麼還要動用武力呢?」

所以,鄭和下西洋即使是憑藉武力徵服了那些國家,也根本不會像後來的西方國家那樣,在當地攫取巨額的利益,只會增加大明王朝的經濟負擔而已。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在古代,我國的航海技術曾經領先於世界。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他們致力和平發展,以寬仁而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大明盛世,豐功偉績,萬古流芳。●繪製海圖●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航海綜合運用了天文、地理、海洋、氣象、水文及數學知識,選擇最佳時間出航,得以在大海中順利航行。鄭和在繼承前人航海經驗的基礎上,以多年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精心繪製了一幅完備適用、能獨立指導航海的《鄭和航海圖》。
  • 鄭和下西洋為曠古壯舉,但那是六百年前,難度之大你都難以想像
    導讀:鄭和下西洋那是曠古壯舉,可是,那是六百年前,當時的航海技術,如何保障龐大船隊安全行駛呢?在古代,既沒有衛星定位,有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鄭和遇到的航海困難也是可想而知。那麼他又是如何完成航海的呢?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 鄭和下西洋的那些事兒
    鄭和歸航以後,向明成祖朱棣匯報了這次艱難的航行,建議建造天妃宮,感謝媽祖護佑鄭和航海平安。在之後的6次遠航之前,鄭和都要率隊前往天妃宮祭祀媽祖。1405年,恰逢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鄭和船隊曾經來到浡泥國,但浡泥國王估計是聽聞了鄭和船隊的名氣,派使節來到南京朝見明成祖。1408年,更是拖家帶口,加上隨從大臣總共150人的超級陣容來到明朝,在華夏大地上生活了一個多月,受到了明成祖的盛情款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個多月後,浡泥國王在南京因病去世了。
  • 鄭和下西洋終止真正的原因——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最後卻不得不終止了呢?傳統解釋是其耗費國力太大,得不償失。眾口一詞,幾成定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許多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不但沒有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相反明朝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翻譯過來就是說,永樂年間下西洋,不僅國庫充實,且貧窮百姓按照命令轉賣貨物,也有許多人因此致富。永樂時,朱棣修建北京城、北徵蒙古、南討安南(今越南),並未造成國家困難,而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代,工部尚書黃福上書「近年以來,無大營造、徵討之費,當有數年之積,而倉糧每歲僅足,設有水旱之災,徵調之用,將何以給之?」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出發港和主要航海路線 01鄭和船隊的出發港 鄭和船隊的出發港,明代史料中共提到三處,即南京龍灣
  • 麥哲倫航海時,三分之二人口因壞血病死亡,為何鄭和下西洋卻沒事
    大海中,除了海上有很多未知的危險之外,疾病也是當時航海造成死亡最多的一種意外。其中,壞血病就曾經是無數次遠程航海過程中的殺手。讓人頭疼的壞血病我們現在都知道,壞血病是因為長期無法吃到蔬菜和水果,身體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的一種疾病。不過在15世紀時,人們還不知道這種疾病的存在。
  • 加拿大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大學生的一個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當時的明王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帶著先進的技術從南京出發,途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東非、紅海。這在當時航海技術不是很先進的時代,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壯舉。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如果鄭和船隊是以殖民為目的,是否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
    更何況在士大夫看來費錢費力的鄭和下西洋了。上層的不支持,即使武裝殖民肯定不會持續。第二、即使官方的殖民取得一些效果,如果要鞏固成果必然涉及到移民。依照當時的宗族鄉土觀念,讓大批農民漂洋過海去海外移民簡直是不太肯能。基於這個兩個原因,個人以為鄭和船隊殖民徵服亞洲甚至全世界是不太可能的。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艦隊。
  • 航海時代誰更勝一籌?鄭和下西洋兵多將廣,哥倫布補給困難
    說到中國古代航海,鄭和的下西洋,可以和大航海時代洋鬼子的探險帆船相提並論我們下面來瞧瞧有哪些差距首先是路線分別是鄭和與哥倫布,可以發現鄭和的路線是貼著東南亞各個小國走另外從規模上,鄭和帶領的是一支艦隊,人員組成基本是一支大軍,據《明史》記載,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大小船舶 200 餘艘,官兵 27 800 餘人,其中大型寶船 62艘,最大者長 44丈,寬 18丈,設有九9桅 12帆,最遠航線達6 000 海裡以上,繪製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
  • 明朝前期,航海事業發展得轟轟烈烈,為什麼卻沒有一塊海外殖民地呢?
    鄭和下西洋一直被很多學者奉為中國古代探索海洋文明的航海壯舉,忘記是學過的哪本中學教材中,在講完歐洲新航路開闢後,在後面就出現了與鄭和下西洋的比對。 通過歐洲開闢新航路的船隊與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比較,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航海船隻大小,還是數量,中西都不在一個量級上,在龐大的中國船隊面前,西方的船隊簡直如同兒戲,不值一提。
  • 鄭和的意義被無限誇大,再有下西洋的關鍵是朱棣能否重生
    鄭和下西洋是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的歷史事件,然而,在明代對於這件事情的功過則存在非常大的爭議。至少在四百來年的封建歷史的評價上,官方以及當時的知識分子主體上是對鄭和持批評意見的。因為,封建社會明清時期對「鄭和下西洋」都持負面看法。因此,當時的人火燒航海圖就不難理解了。
  • 【歷史】鄭和下西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
    鄭和在28年的時間裡七次下西洋,平均每四年遠航一次,航程近10萬公裡,繞地球三圈還多。鄭和航海不僅到了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東岸,登陸30多個國家。鄭和時代既沒有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也沒有地球儀,更沒有測量經緯度的辦法。鄭和的船隊,把地文航海、天文航海、羅盤指向、測量航程等技術結合起來,將人類航海技術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且繪製了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明朝前期,航海事業發展得轟轟烈烈,為何卻沒有一塊海外殖民地呢
    通過歐洲開闢新航路的船隊與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比較,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航海船隻大小,還是數量,中西都不在一個量級上,在龐大的中國船隊面前,西方的船隊簡直如同兒戲,不值一提。我想再過些年,鄭和的艦隊上過天也說不定,總之,鄭和下西洋到底走了多遠,成了歷史謎案。究其原因,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留下的航海資料遭到損毀,沒有流傳下來,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
  • 從鄭和下西洋中,了解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強大
    這件事,就是——鄭和下西洋。 一、鄭和下西洋的規模 眾所周知,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者是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這幾位大咖,他們為了證明自己,也為了探索外界,分別進行了遠航,雖然航線各有不同,但也都獲得了累累成果。
  • 朱棣為什麼要派鄭和下西洋?是否為了尋找建文帝?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南下西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壯觀、最神秘的航海之旅。鄭和船隊在南京龍江船塢建造,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正式起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