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玉皇頂,悠悠歲月情 作者:卓越
農耕時代,人們主要靠天吃飯,遇上荒災,總是祈求老天爺保佑。老天爺就是玉皇大帝,他是主宰三界的神,人間這界屬他現管,於是各地人們便在離天最近的山頂,建造玉皇殿宇,並把此山命名為"玉皇頂」。棗陽人也如此這般,選擇在離縣城東北47公裡的群山深處—黃草坪,建造玉皇廟,廟很簡單,用一尊巨大的天然花崗巖石和幾尊小石壘砌成一個神龕,供奉著老天爺,這座山頂從此名曰"玉皇頂"。玉皇頂海拔778.5米,是棗陽市地勢最高點,是棗陽、隨縣、桐柏、唐河四縣市交匯處,可謂"一腳踏兩省,雞鳴聞四縣。"之地。
玉皇頂
玉皇頂是桐柏山次脈,屬褶皺山。由於地質運動抬升不等量沉降不均勻,再加上流水侵蝕切割嚴重,導致山峰錯列,不成脈像,忽東忽西,左右搖擺。但從整體上看,群山是一個方陣,寬約10公裡,從西北向東南綿延60公裡長,在棗陽新市鎮境內有8公裡。它的東北面是桐柏山的主脊,桐柏山也是西北一東南走向。兩山之間僅有一河(慄河)一路(328省道)一城(新城)之隔,桐柏山是哥,它是弟,哥弟倆構成了桐柏山系,上演了一幕幕桐柏英雄故事,唱響了一曲曲中部崛起戰歌。
玉皇頂高雖不過千米,但處在南襄盆地東南邊緣,相對高差達600多米,顯得崔巍挺拔,有種高山仰止的感覺。若要登頂,從牛心寺的九裡溝走最近,但要交觀音洞景區門票錢;從白竹園寺上山路最遠,白竹園寺是玉皇頂的核心景觀,這裡的殿堂洞佛,雌雄古樹,槐蔭救主,竹海塔林,胡蝶響石曾讓遊客流戀忘返。有不少遊人走到寺院後山,試圖登上玉皇頂,殊不知能走到歇馬嶺的人已是寥寥無幾,算是燒了高香;驢友們喜歡選擇從桐樹莊起步,野線登頂,這是一條帶有刺激和挑戰性的路,很多人受不了,待蹣跚到保安寨時,已是氣喘籲籲,大汗淋漓。不過,他們很快被眼前的美景興奮起來:石寨砌在絕壁上,樹根扎進寨牆裡,山羊奔跑石林中,讓人大飽眼福。沿著山脊向東北迤邐前行,不時有人被風化的麻骨石滑倒,不怕!都是有驚無險。山脊兩旁是九裡溝和十裡溝,溝內櫟松蒼翠,濤聲陣陣;汩汩泉水,叮咚耳畔。終於走到近似東西走向的一列山脊前,山體由花崗巖和沉積沙巖構成,它有四座山頭,海拔都超過700米,相距有8裡遠。東西兩頭的山頂屹立著巨大的花崗巖奇石,石縫裡生滿槲葉樹,立根破巖,咬定青山,任爾東南西北風。中間的兩座山頭巖體裸露,草木叢生,無高大喬木,其中一座山頭上立有臥式水泥碑,上書"玉皇頂"三個大字,並告知不準破壞之,落款單位是湖北省測繪學院、公安廳和軍分區。
保安寨
玉皇頂,我登臨過五次,不同季節,覽物之情,別樣滋味。每當我把白雲踩在腳下,總有一種「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自豪感,會滋生一種『「地到盡頭天做界,山登絕頂人為峰」的灑脫飄逸;看著那起伏跌宕的群山,如同奔騰的野馬,頓悟主席那首「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十六字令》的深刻含義和氣吞山河的磅礴大勢。只可惜,登臨此頂的人太少,每年不過千餘人,難怪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寫到「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不過,天無絕人之路,2018年此山開始安裝風力發電車,從姚河石頭彎修了一條幾十裡的山路,大小車可直達玉皇頂,天塹從此變通途。
玉皇頂有著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竹園禪寺興建於元朝,經過歷代修葺,清朝時期,各種殿舍已達200餘間,僧侶100餘人,曾是桐柏、唐河、棗陽三縣最大佛教聖地。牛心寺香火盛極一時,觀音洞自然天成,菩薩端坐蓮臺,佛光普照。
玉皇頂是一片紅色土地,紅色文化越染越濃。1935年6月4日,紅軍第九軍從桐柏新集轉移至玉皇頂,遭到國民黨三個團和兩架飛機尾追堵截,紅軍利用玉皇頂和保安寨有利地形,從下午2點打到6點,趁天黑勝利跳出敵人包圍圈;1945一1946年,李先念率領中原軍區部隊進駐此地,兩次解放棗陽,並活捉新市街團總、大地主劉世全;1948年7月,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中原野戰軍六縱司令員王近山發起了解放襄陽地區戰役,解放軍的根據地就在太伯頂至玉皇頂一線,並把玉皇頂南麓新市廖莊村作為後方醫院,有一天醫院遭到國民黨殘匪偷襲,有32名河北籍官兵慘遭殺害。1974年新市公社在此修建水庫,取名烈士陵水庫,並把烈士遺骨移藏在觀音洞南淺山坡上,以供後人緬懷瞻仰。
玉皇頂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玉皇頂山林面積43900畝,有8條大峽谷。農耕時代方圓百姓靠山吃山,烤火煮飯、建房用材,經營謀生都靠此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玉皇頂南麓修建了邢川和烈士陵兩座中型水庫,兩庫水渠相連,直通錢崗姚棚水庫,再渠通北郊水庫,讓三夾河水成功跨流域調到沙河,惠及了百萬棗陽人。現在山頂上有近百座風力發電車,分分秒秒都在為國家掙錢,山中的鵝掌楸、天麻、貝母、柴胡、連翹是上等的中藥材,櫟樹、白竹、油桐、油茶是收入不錯的經濟林木。那漫山奔跑的牛羊助推著當地百姓走向富裕。
最後,讓我吟一首拙詩來表達對玉皇頂的真情實感。
七律-詠玉皇頂
一峰亞盤桐柏山,割據鄂豫四個縣。
竹園禪寺隱林海,觀音洞天露壁巖。
東出太陽西雷電,北阻中原南江漢。
不盡泉水汩汩流,無限風車轟轟轉。
2020、7、12完稿
作者簡介:卓越,曾用名卓書航,系棗陽市新市鎮前灣村人。中學高級教師,系湖北省級政史地骨幹教師,擔任過多所中小學校副正校長,現在南城中心學校工作。
作者生活照
請掃描關注晨風無痕的微信公眾號,更多資訊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