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作為姓氏時,同「白」音。此姓雖不太常見,卻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秦漢以前,姓氏是分開的,姓是用來辨別不同氏族,而氏是姓的分支。於是,就會出現,一個人的後代會有幾個氏。姓基本固定,但氏卻是可能隨著封邑和官職而變動。
考證帛姓的出處,也能看出中國姓氏的發展變化。
第一種說法,「子姓」說。依據是《後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列傳》,其中記錄了帛姓的由來。說是春秋時期的宋國,有位大夫名帛產,後代的子孫就以其名作為姓氏,並認為這是正宗的帛姓。所以,帛產也就成了這「子姓」帛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第二種說法,「羋姓」說。依據是《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說顓頊帝有一後裔,叫陸終,其有六個兒子,其中的老么名叫季連,後被賜姓「羋」。
季連的後代熊繹,後在荊山一帶建國。他的後人,荊君熊通,於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自封楚武王。
熊通的兒子,楚文王熊貲,於周莊王姬佗八年(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到了楚平王熊棄疾執政期間,太子建居然做了他國內應,幫助晉軍去襲擊鄭國,結果被殺。其兒子熊勝就逃到了吳國,投奔了伍子胥。
楚平王的另一個孫子熊章,後來的楚惠王,在其繼位後,就將熊勝召回國了,還給他封官「巢大夫」,並賜予他領地——白邑(今河南息縣)),這就是他被後人稱為「白公勝」來由。
當時,奉命辦此事的是尹子西,不過,他並沒有將封地給熊勝,後者只不過得了一個空頭銜罷了。晉國再次討伐鄭國時,尹子西出兵去援助鄭國。
這時的熊勝便因自己沒有拿到封地為由,怪罪尹子西,乘機發動了政變,殺死了他,還囚禁了楚惠王。熊勝上位後,推出一些積極的舉措治理楚國,想以此來獲得民心,不過沒有成功,後自殺。
而他的後人們,就以他的封邑為氏,是為「白」氏。河南白氏,被認為是白氏的正宗。後人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
當時的楚國,「白」和「帛」為通假字,故這支白氏也被稱為帛氏,同理,也就有了「帛公氏」、「帛侯氏」。
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白氏和帛氏在姓氏上開始「分流」,白氏僅用作嫡支,而庶支則是用帛氏。所以,白公勝,也就是熊勝,被大多羋姓帛氏族人,奉為得姓始祖。
第三種說法,「官職稱謂」說。春秋時期的楚國有一官職——執帛,在當時是君主輔弼之官,又叫孤卿,是少師﹑少傅﹑少保三孤的別稱。
這些「執帛」的後人後,就以祖先的官職來作為姓氏,為帛氏,或稱白氏。不過,該支帛姓的「姓氏」淵源很是複雜,沒有統一的定論。
第四種說法,「外來姓氏」說。源於回鶻族,是當時漢、晉時期西域古國龜茲國的王族後人,將先祖名字漢化得之。
南北朝梁史籍《高僧傳》,就提及有姓「帛氏」的西域人。後來,有學者考證,如當年在史籍中被記錄的帛延等人,就是古龜茲國人,為當時王族的後裔,那時龜茲國的國君就姓帛(白)。
晉朝以前,白、帛二字通義,所以,現在看史籍,如《魏書·西域傳·龜茲國》,就說其國君姓「帛」,再看《隋書》、《北史》、《前唐書》,這個姓就成了「白」。當年,這些「帛」姓的龜茲人,來華是為了傳播佛教,同時也留下了他們的「帛」姓。
看帛姓家族的名人,大都是佛經翻譯家。不過,也出了一位將領,帛意,東漢著名的將軍、漁浦侯,先後效力於王莽、李憲,後歸降漢光武帝劉秀,因斬殺李憲有功,被封漢漁浦侯。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從最初的圖騰,到上古的八大姓,再進而演化到如今文獻可見的數量就有超過5500個,甚至有人統計這個數量已經超過10000個。
看上古著名的八大姓,均含有「女」字,可見中國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後來,氏族制度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於是,贈土以命氏的方法就出現了,這是一種治理國家的手段。
帛姓,雖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不過,在中國的姓氏排位上,並沒有進入前1000位。
參考資料:
【《後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列傳》、《元和姓纂》、《尚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