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一代,我們的思維方式同父輩的思維方式有著不同。如果現在的年輕人不會通過網絡來搜索不懂的知識,一定會被人以為是穿越到現代的古代人。獲取新知識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打開手機瀏覽器,點擊搜索就可以的簡單行為。但是這個也導致了現代人都得了一種病,名為「谷歌效應」。
這個效應來源於2011年哈佛大學做的一個實驗,讓兩組不同的受試者記錄一些事實性的短句,並且告訴一方句子會存於電腦裡,另一方句子輸入完後,電腦會自動刪除。最後發現如果大腦對在網上很容易獲取的信息會選擇性忽略。
其實這樣的谷歌效應每時每刻都會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發生。比如現在剛好年終,老闆要你做明年的市場規劃。你想在PPT裡使用波特五力模型來表現明年整個品牌可能遇到的問題點,結果突然發現不知道這五力分別代表哪些方面的內容,於是馬上打開電腦查找何為波特五力模型。
可以看到在有雲端大腦的情況下,知識獲取如此方便的時代,員工的工作中常常會依賴於電腦,選擇性地遺忘一些基本的知識。
職場人士呈現谷歌效應會有哪些弊端?
影響人際關係《知識大遷移》裡有提到一個五分之一法則,就是不管說了多麼荒謬的事情,總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相信。比如最近「量子波動速讀」就引起大家爭議。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奇葩的事情會發生,完全是一個藐視全人類智商的騙人手法。但是,就是有那麼多家庭受騙,認為真的可以通過快速翻書,1-5分鐘之內讀完一本書。這些人應該也不是想被騙,但是因為無知而被騙。這樣的認知偏差的現象就被稱為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指的是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認知自己的這種欠缺。總結出來就是越是無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無知,還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職場中愚蠢而自視過高的人最容易招到同事的排擠和鄙視,直接的會影響人際關係。
影響判斷有一部邁克·喬吉執導,盧克·威爾遜等主演的科幻片電影《蠢蛋進化論》。講述了一位平凡的人,他接受了人體冬眠實驗,不想實驗出了差錯。500年後他醒來,發現他變成了地球上智商最高的人。這部電影展示了對未來的一些諷刺,500年後的人類只會抱著爆米花對著躺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機傻笑。想喝飲料,按一下邊上的按鈕,就出來了一份可樂。非常缺乏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邏輯分析能力。數不能,推理不能,在公共演講時。看到這部電影不得引人深思,作為新時代的職場人,如果我們被谷歌效應影響,不懂得記得一些基礎職業專業領域的知識,不懂得轉工作信息為知識在為我們所用的智慧,最終就會導致知識體系的匱乏,大腦只有信息而無智慧,工作生活中容易判斷失誤。
影響晉升例如,一個優秀的銷售需要了解自己的產品的功能、特徵,需要了解競爭產品的功能特徵,也需要了解你的目標客戶的需求,更要了解你的客戶的競爭產品的情況和市場布局。如果老闆在問到你一些競爭產品的情況的時候,在問你每個月份產品的銷售額度的時候,你回答說都在電腦裡,你現在打開來看回復他。是否會讓你老闆覺得你對工作不上心,連自己的業務情況都不了解,從而質疑你的專業度,影響你的晉升?
職場中怎樣避免谷歌效應?
愛因斯坦說:
Information is not knowledge.Knowledge is experience.Everything else is information
因為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發達,千禧一代掌握了獲取新知識的新方法,但是並不知道知識本身。查到的信息並不意味著已經記在腦海裡,成為自己的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加上現在信息出現的形式多樣化,有視頻、微博、文章、圖片。信息迭代速度加快,知識的增長和變化也在加快。所以職場中更需要有邏輯有技巧地去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所寫的詩-《巖石》(The Rock)。在首段,他寫道:「知識中的智慧我們在那裡丟失?資訊中的知識我們在那裡丟失?」(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知識管理領域經典的模型DIKW 講述了信息和知識的區別。這個模型就是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這個體系得到米蘭·瑟蘭尼(Milan Zeleny)及羅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不斷的擴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路上存在的就是數據,我們主觀搜索之後成為信息,信息轉為我用才為知識,而知識的合理利用才為智慧。由此,我們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一、知識的橫向擴展。
現代社會因為了解信息的便攜性,所以人人都是「博」學家。職場中的生存法則是如果你想要晉升、你要顯得比人優秀,那就需要比其他人懂得多。而且這個懂得多只有通過廣讀各種信息才可達成。現代社會我們攝取更多信息的方式有許多,頭條、文字、微博、圖片、視頻、書籍,都是很好的吸取信息的方式。英國哲學家伯林-Isaiah Berlin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思想家。一種是刺蝟,知道一種重大的事情,一種是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同以往的信息流通不便利不同,現代人更需要成為一種狐狸類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去判斷決定事情。
二、知識的縱向深入擴展。在職場上還有一個生存法則,就是結果導向。公司招聘你工作,就是要你可以產出成果。老闆給你升職加薪,也必然是因為你的業績或者工作結果讓老闆滿意。而最快最有效的讓自己在工作領域變得專業,就是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進行刻意練習。《刻意練習》裡有寫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西洋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而這個刻意練習就是對知識的縱向深入擴展。只有這樣才可以適應現代的工作需求,而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知識由點連成面。
職場生存法則三 知識的融會貫通。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水泥、鋼鐵、磚頭,如果單單擺放在哪兒就是這些物體,如果可以通過人類大腦的運作和一些建築學原理的加持,再加上勞動力的搭建,就可以變成高樓大廈。知識也是如此。一個一個知識點之間需要找到關聯關係和共性,從而可以逐漸的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知識的輸出
職場生存法則四,相互交流。知識如果只存在於自己腦海裡就是閉門造車。所以需要通過一些主動的學習來讓知識有效的輸出,成為自己真正的智慧。比如工作上看到一個新的現象,有了新的想法,可以約同事一起討論溝通。在可能的情況下予以實踐。在不停的嘗試和試錯的情況下得到新的想法,或者分享交流的時候可以更好地打開自己的思路得到新的方向。最終可以得到一個案例,教授給他人一起努力再進一步。知識只有在不停的碰撞中才會產生新的火花。而知識的輸出,也才會讓人是真正的理解運用了知識。而且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維繫同事之間人際關係的方式。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裡面有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我們每一個職場人需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建立屬於自己的全面而有有深度及關聯性的知識體系。這樣才可以儘量避免谷歌效應可能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