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廠,總包128萬,什麼水平?」,「都來說說,什麼是真實的大廠味兒。」「決心年後回老家創業了,大家有什麼建議?」打開職場社交平臺APP,以職場身份聚集在一起,一場場發生於陌生人之間卻格外熟絡的聊天氛圍,正在形成。這樣的變化,在今年表現得猶為明顯。
2020年6月,脈脈對外刷新了實名註冊用戶數據——1.1億;一年前,這一數據為8000萬。此外,令職場人「體感」更為明顯的案例是,可以迅速在脈脈上對某個企業有十分直觀的了解,大到高層換人,小到茶水間多了什麼福利,以致於可以在尚未入職前,得到精準的信息,甚至通過與內部人士溝通,以內推方式進入大廠。
林凡將這種氛圍的形成,歸結為「職場人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作為中國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創始人兼CEO,作為深耕這一賽道七年的引領者,林凡覺得,這種氛圍的打造,是職場社交平臺突圍的關鍵。憑藉這枚密碼鑰匙,脈脈開始在招聘領域不斷斬獲。
「今年我們的招聘收入增幅達到300%;平臺上新經濟領域的頭部公司,活躍用戶的增長幅度達到200%-300%。」日前,在位於中關村768創意產業園的脈脈會議室裡,林凡接受了專訪,這位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學霸,習慣於用數據說話。不過,林凡的雄心並不滿足於當下的數據增幅,「社交招聘模式,將會取代傳統招聘網絡模式。」林凡表示。
01
職場「內容社區」氛圍形成
真實的職場人產生真實有價值的內容
在美國,職場社交平臺用了近20年時間,實現對傳統招聘網站的超越,2008年的「金融危機」成為當時兩種模式「貼身肉搏」的拐點。當時,置身不確性之下的職場人開始習慣於,不必在決定換工作的時候再開始「找人」,而是提前在以職場人為身份標籤的場景下,搭建人脈,伺機而動。
找人、有身份、可觸達,是當時美國職場社交平臺實現反超的路徑。不過,林凡發現,這在中國還不足夠。原因是職場中的中高端人群,雖然很樂於分享信息,但是動力並不足以公開和認證自己的身份。破解這一瓶頸的關鍵在於,內容社區氛圍的打造和營造。
這令深耕職場社交領域七年的脈脈,迅速進入了發展的快行道。
首先,進入2020年,不確定性成為常態。這令職場人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追求快速升職加薪跳槽,今年則表現得沉穩很多。很多職場人開始意識到,慢慢經營自己的職業形象,和不同公司的人建立價值人脈,為將來做準備。
作為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機遇場」價值愈發被重視。職場人和企業,開始在脈脈上打造並經營自己的職場形象,進行高效連接,從而發現機遇。
按照林凡的表述,2020年脈脈專注於助力職場人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的工作,強調流動與選擇;二是工作得更好,即通過職業技能的提升,通過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不斷獲得職業成長。
第三,便是內容社區氛圍的營造。林凡表示,「前兩件事情是平臺工具和服務性質的體現,第三件事情則屬於職場歸屬感和安全感,是社交性質的體現。」
「工作中的情感連接和情感維繫,是職場社交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也是職場社交的本質。」林凡舉例稱,比如脈脈上的同事圈,會有很多公司話題的討論,後續會有越來越多的同事加入。
這不僅令職場人逐步找到了歸屬感和安全感,以致於身份認證的完成率大幅提升;同時,也令企業意識到,通過職場社交平臺吸引人才、儲備人才和獲取人才的高效和經濟。
目前,脈脈招聘的邏輯是,通過職場社交更快地發現人才,通過職場數據洞察,更早獲悉候選人新動向並實現觸達。而僱主品牌這件招聘網站很難做的事情,也成為企業吸引人才的陣地。
從人才角度來看,經常有朋友跟林凡吐槽說,工作了五年以上,35歲中年危機了,好像都沒有獵頭來找他了,感覺很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是不是被時代淘汰了。林凡則建議朋友在脈脈上公開職場身份並寫上一些彰顯工作經驗和能力的動態內容,讓朋友驚喜的是,很快企業就主動找上門了。
類似於林凡朋友的中高端用戶,沒有主動換工作的訴求,這部分人很少在網站上投簡歷換工作,但這些人活躍在脈脈這樣的社交平臺上,因為平臺可以帶給他們跟同行連接的一些產品,可以互相交流和討論。林凡認為,相對於傳統在線招聘,這是職場社交平臺的另一大優勢。
從企業端來看,職場社交也是獲取人才的主要途徑。林凡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家公司近期在脈脈上很火,大家討論出很多正面的信息,於是,這家公司在幾乎所有招聘網站上的招聘效率都會提升。反之,脈脈上出現了這家公司的負面消息,其在招聘網站上的效率會大幅下降。職場社交「場」對於招聘的意義,非常重要。
更具顛覆意義的是,相較獵頭模式,職場社交平臺獲取中高端人才的成本大幅降低。林凡給出了一個網際網路獨角獸公司的例子,該公司使用脈脈的人才銀行建立了動態人才庫,比獵頭更早地洞察了高端人選的意向,成功招到年薪300多萬的產品高管,節省了數十萬的獵頭費。
職場人心態的變化,職場社交平臺社區氛圍的成熟,以及當下企業在獲取人才路徑的變化,都令林凡和他引領下的脈脈感受到了乘風破浪、勢如破竹的氛圍。
02
顛覆傳統招聘平臺的邏輯
高頻需求+高效連接
在此之前,林凡有大約18個月沒有接受任何採訪,甚至很少對外發聲。「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行勝於言』,先做起來再說嘛。」,林凡言語間顯出勝券在握的冷靜。「職場社交肯定會顛覆掉傳統招聘平臺。」對於時間節點,林凡認為,「2030年。」
事實上,近幾年,傳統招聘平臺高調而密集的營銷幾乎「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而是包括職場社交平臺模式在內的所有社交平臺,在微信的強大之下,壓力重重。林凡設計的突圍路徑,是否只是野心?
林凡「顛覆」的理由並不難理解。
首先,高頻打低頻,這是林凡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類似於網約車大戰,因為計程車比專車的使用頻率要高很多。同樣的道理,用戶換一份工作,是一件低頻的事情;而職場社交通過用戶的歸屬感或安全感訴求,會讓用戶在職場社交平臺上比較活躍。
林凡注意到,網際網路從業人群是職場社交應用的首選。「今天所有的頭部網際網路公司,有80%的員工都活躍在脈脈,基本上每周都會來。」
「以今日頭條為例,他們有8000多名研發人員,其中6000多名在脈脈上活躍,這些人大概每周都要來上兩三次」,林凡表示,「有一次,張邦鑫跟我開玩笑說,你們(脈脈)就是一個在線工會組織,為員工爭取利益,為公司更好發展出言獻策。」
獲客成本,則是林凡給到的第二個關鍵詞。「傳統的招聘網站用打廣告的方式,獲取用戶,高昂的獲客成本之下,邊際效應是遞減的,用戶並不能長期留存在平臺上,等用戶幾年後再換工作時,往往會選擇那時廣告打的最兇的網站,而一家招聘網站難以持續大規模的打廣告。職場社交平臺則憑藉高頻的用戶活躍生命周期,將獲客成本降到極低。」
此外,有別於傳統招聘網站,脈脈用戶主要為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人才,這部分人才招聘的市場空間巨大。特別是隨著新經濟趨勢的到來,中國中高端人才的流動不僅將實現經濟高質量飛速發展,還將令整個中國的人才市場迎來新的機遇。
據悉,中國在線招聘領域一年的收入規模在100億元左右,而獵頭的收入規模大概在1300億至1400億元左右。可見中高端招聘遠大於普通招聘的需求。「未來職場社交平臺和獵頭,將會是很好的共生關係。」林凡表示。
03
你在脈脈上有人
新經濟趨勢下的人才戰役
2020年即將過去。很快,脈脈將發布一條2020中國職場年度視頻,視頻中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有1.1億人在脈脈上陪你一同經歷,3500萬公司員工參與職場話題討論,1200萬人幫助別人連接新的機會。」
對於在2020年,「給脈脈和您自己多少打分」的提問,林凡笑稱,「給公司打85分吧」。
林凡的理由是,脈脈在2020年完成了諸多層面的飛躍——公司團隊從2019年的300餘人,擴大到500餘人;脈脈上新經濟行業的頭部公司中,活躍用戶的增長幅度達到200%-300%;招聘業務的收入相對於去年同比增長達300%左右;艾瑞數據今年新增開設「職場社交」賽道,脈脈位居職場社交鰲頭位置。
12月15日、16日,脈脈在京舉行「MAX中國職場力量」兩場重要活動,一場是針對招聘領域的「勢在人為:脈脈年度僱主頒獎盛典」;一場是針對中國職場人的「向內而生:脈脈年度職場影響力盛典。」林凡將以職場觀察者的身份,向外界闡釋中國職場的趨勢與洞察。
「至於我自己,我覺得75分吧。」林凡表示「我總在反思,如果自己早兩年完成突破,公司可能會更快進入到快車道。」此前,脈脈在尋求向網際網路外的用戶突破的道路上,做了諸多努力。
進入2021年,林凡和脈脈又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機遇層面,隨著新經濟浪潮的到來,人才流動和就業趨勢又將出現新的變化。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新經濟新產業人才缺口巨大。而企業對於新經濟人才的渴求愈發迫切,這些都令社交招聘模式看到機會。在林凡看來,新經濟時代,需要有沉澱、有積累、會將網際網路與各行業融會貫通的人才,「35歲以上的人才,才是王者。」
在這一背景之下,脈脈將面臨兩個新挑戰:一是,如何讓脈脈上大量的新經濟行業從業者活躍起來;二是,如何通過完善整個圈子的體系,來實現突圍。
比如,2020年中,以校友關係為紐帶的「校友圈」,已經在脈脈上成效初顯。脈脈聯手共青團中央發起的「藍圈行動」,促成了職場人以師兄師姐的身份,幫畢業生內推找工作、分享行業經驗的公益之舉。
2021年,同事圈、行業圈、專業圈等各種標籤為紐帶的「圈子」將在職場社交平臺上形成,進一步打造內容社區的氛圍。
在招聘領域,林凡注意到,除了北上廣深,今天中國有非常多的省會城市,或者以前意義上的二線城市,已經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幫助他們更好的解決獲取人才的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服務。與企業向人才展示自己優勢的「僱主品牌」類似,脈脈還在與一些地方政府的開發區進行合作,打造成「城市品牌」。
「更大的爆發還在後面。」林凡表示,招聘只是社交過程中間,展示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服務。按照林凡的表述,基於職場社交平臺的優勢,脈脈未來會慢慢「長」出更多的針對職場人和企業的服務,「一切才剛剛開始。」
馮慶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