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6年即唐敬宗寶曆二年,這年冬季的一天,江南名鎮揚州,迎來了兩位詩壇高手,詩魔白居易和詩豪劉禹錫,詩壇的這兩位大俠為什麼同時出現在揚州,是不是相約來鬥詩的呢?那倒不是,兩人都是途經揚州。白居易從蘇州來,他剛剛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劉禹錫則從安徽和州(今安徽和縣)來,他也是剛剛被免去和州刺史,回朝廷任職的,兩人都經過揚州回京城洛陽。
白居易一生有兩位至交,分別合稱為元白與劉白,元白中的元指的是元稹,他是白居易年輕時最要好的朋友,而劉白中的劉便是這位詩豪劉禹錫,他是白居易老年最知心的朋友。此次,兩人在揚州相逢,是他們人生的一大快事,免不了把酒言歡論古今,開懷暢飲嘆人生,兩人在仕途上都不順暢,都有貶謫外放的經歷,此時劉禹錫剛剛結束長達二十三年貶謫生涯,白居易十分同情其遭遇,酒席上即興吟詩一首,感嘆劉禹錫的不幸。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從詩意推測,這頓酒應該是劉禹錫作的東,首句為我引杯添酒飲,是劉禹錫在勸白居易喝酒,與主人勸客的規矩相符,而且此次劉禹錫回朝廷是升職,而白居易是因病辭職,按理也該劉禹錫請客,總之,兩人喝得很開心,興奮之餘還用筷子敲著碗盤唱歌,酒助詩興,僅僅唱唱流行歌曲是不過癮的,現場吟唱自己的即興之作才叫盡興,白居易或許是為了感謝主人劉禹錫,所以先來了這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二十八指的是劉禹錫,他在家族兄弟的排行中居二十八,古人習慣這樣的稱呼。
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白居易先吟贈了一首詩,劉禹錫當然要回贈詩一首,於是一首千古名作便誕生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巴山楚水是現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的總稱,因為四川一帶山多,所以稱巴山,而湖南湖北廣東一帶水多,所以稱楚水。頷聯的聞笛賦和爛杯人都是用典,聞笛賦指的是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此賦是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時聽到笛聲,徒生悲傷而作的。 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來懷念自己死去的朋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的故事大家也很熟悉,相傳晉代有個叫王質的人上山砍柴,看見兩個人在下棋,他便駐足觀看,但等一盤棋下完,手中的斧柄已經朽爛了,等他再回到村裡,才知道時間已過了百餘年,與同時代的人都早已亡故。劉禹錫借用此典來表達自己遭貶23年人事巨變的滄桑歲月。
此詩最經典的是頸聯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富含哲理,讓人深思,回味雋永,而且脫離全詩單獨存在時,其內涵意蘊不受影響,其實判斷一首詩水準的高低好壞有一個極其簡單的標準,那就是有沒有這樣脫離詩歌意境之外,仍然有深刻的內涵,能給人鼓舞,警醒,發人深思的佳句存在,你可以拿這個標準去檢驗你讀過的所有唐詩,判斷其優劣。
這兩首互相唱和的詩,在句式,意思上也是相對應的,對白居易的安慰,劉禹錫的態度更為樂觀,豪邁,儘管自己一時淪為沉舟,病樹,但滿眼仍是生龍活虎,欣欣向榮的景象,沉舟病樹句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相對而言,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者》就沒有這樣能讓人深思和振奮精神的佳句,所以和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白居易這首詩的水平不及劉禹錫,兩位詩壇高手無意中過的一招,勝負分明。
高手過招只在杯酒之間,這裡還有一個關於白居易與劉禹錫趁酒興比詩的故事。公元824年,劉禹錫赴任和州刺史,相約與元稹,韋楚一起去看望在蘇州做刺史的白居易,詩友來訪,白居易當然十分高興,好酒好菜,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元稹提議,每人以南朝興廢為題作詩一首,比比高低,以助酒興,由於劉禹錫年長,所以由他先來,劉禹錫即席而作《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劉禹錫此詩一吟出,其他三人立馬甘拜下風,白居易嘆道,我們四人比詩猶如探驪龍摘寶珠,現劉禹錫已得珠,我們三人就不用再作了,認輸吧,這便是劉禹錫白居易等四人探驪得珠的軼聞,不過這軼聞與史實不符,《西塞山懷古》確實是劉禹錫赴任和州刺史途經西塞山而作,但不是與白居易等在酒席上即興吟就,而且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是公元825年,時間上也不相符。
關於劉禹錫詩文創作的故事,還有這樣一個與史實有出入而流行更廣的傳說,那就是劉禹錫《陋室銘》的創作經過。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縣做通判,按規定劉禹錫的住房應該有三間三廂。但和州知縣見劉禹錫是被貶官員,所以故意刁難。先安排他住在條件很差的城南江邊,但劉禹錫毫無怨言,還寫了副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又把劉禹錫的住處遷到偏遠的城北,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沒想到劉禹錫仍不計較,又寫了副對聯貼在門上: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能自得自樂,非常生氣,再次把劉禹錫安排到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面對知縣的一再刁難,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在石碑上,立於門前。
千古名篇《陋室銘》就這樣誕生了,可惜這個故事是假的,《陋室銘》是劉禹錫在和州寫的,這個沒錯,但劉禹錫當時是和州刺史,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哪有縣官欺負他的道理,更何況此時是劉禹錫貶謫生涯的最後階段,此前他任夔州刺史,調到和州是升職,因為和州比夔州要高一個等級,屬於上州,唐朝的州分上,中,下三等,不同的州級別是不一樣的。
人們編這樣一個故事,是為了說明劉禹錫為人的豁達大度,豪放不羈,他被貶二十三年仍然保持樂觀,積極進取,並且不屈服於權貴。
當年,劉禹錫因為愛好下棋而結織了王叔文,王叔文是唐順宗的老師,唐順宗在位時,劉禹錫參與了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永貞革新是以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為目標的改革,但只持續了100多天,因為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幽禁唐順宗、擁立太子李純,而以失敗告終。參與此次變革的人或被殺或被貶,劉禹錫也不例外。
公元805年,劉禹錫先貶到廣東連州,後改為湖南朗州(湖南常德),前後十年時間,公元815年調回朝廷,本來貶謫生涯可以到此結束的,但因一首詩再次被貶。回到京城的劉禹錫遊覽玄都觀時,想到自己被貶的遭遇,寫了《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詩中的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隱喻的是自己被貶後那些新晉升的官員,含諷刺意味,此詩一出,引起朝中當權者不滿,劉禹錫因此再次被逐出朝廷十多年,然而,當他公元826年重新回朝時,再次重遊玄都觀,寫下《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次桃花沒了,儘是菜花,作者仿佛是在說,我又回來了,你哪些曾經得意的人又去了哪裡呢,是不是有點鋒芒畢露,揚眉吐氣的豪放。
這就是詩豪,這就是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