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和戰2相同的是它們都是軍事題材影片、都在暑期檔上映、管虎和吳京都是國內認真做電影的誠意派、題材都具有話題性和能點燃觀眾的熱情。
管虎導演指導的八百是正面戰場上的一群小人物逐漸成長為鐵血男兒的故事!號稱八百實際上只有四百多人的國軍隊伍實際上只是國民黨的炮灰敢死隊,等待他們的是九死一生,但是他們為了國家民族,奮不顧身的抵抗侵略,打出了國人的血性,打出了國人威風,激發的是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吳京導演的戰狼2突出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作為一個退役軍人冷鋒在國人遇到危險時,依然會保衛國人,為人民不惜犧牲的同時,展現了我軍的風採,拔高了我軍的形象,也展現了我們國家的影響力。
兩部電影都是宣傳英雄,八百是集體英雄,戰狼2是個人英雄主義,都是好電影,都值得二刷,三刷!戰2取得的成績是毋庸置疑的,但儘管有前作的成功,吳京拍戰2時也面臨拉投資和請明星難得問題。因此,戰2的拍攝成本跟所取得票房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換言之,戰2就是高回報率的影片。
而《八佰》有管虎的金色招牌和華誼的力撐,拉投資相對比戰2簡單。因此,《八佰》敢啟用全場IMAX數字拍攝,IMAX拍攝和IMAX版本是不同的概念,目前我們在影院觀看的絕大部分IMAX影片都是後期轉制IMAX格式的,這如同你拿一部已經完成製作的2D影片去轉製成3D格式,然後告訴大家這是3D影片一樣。
《八佰》也是繼復3、復4後第三部全程數字IMAX電影,它跟復4一樣,在IMAX廳觀影會最原汁原味品嘗到影片的味道。
兩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怎麼說呢,畢竟八佰還沒有上映不能做出系統的評價,但是從廚子戲子痞子和鬥牛看過來管虎的作品還是很有熱情有想法的,但說實話,對抗戰題材的理解還是有一些稚嫩。從吳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他是在認真做電影,可以看一下我寫的關於流浪地球和吳京對電影態度的文章。
戰狼2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的愛國題材電影,而八佰是抗戰題材愛國電影,說實話我個人還是很期待八佰的。這一部正面描寫「淞滬會戰」直面歷史的電影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體驗呢?其實我們對那些無中生有的電影早就已經意興索然,反而像這樣直面歷史,反思歷史的電影正是中國電影所需要的。儘管舊社會千瘡百孔,但國軍的有些英勇事跡也不應該被歷史埋沒。最後希望電影能忠於歷史。
八佰這裡面可看的含義太多了。首先,題材非常敏感,這種國民黨正面抗日的題材,在十年之前根本看不到。我印象中,最早敢拍國民黨正面形象的,是《我的團長我的團》。這背後,有非常深刻的政治意義。這裡不好說多了。然後,沒有打不死的英雄,沒有一個人單挑一個連隊。都是有血有肉會害怕的人,非常真實。這是對歷史和經歷過戰爭那群人的尊重。哪來的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
國民黨最牛的部隊,和日本人打,戰損比是三比一,八路軍和日本人打,戰損比是八比一。看看八百裡的日軍,戰術素養之高,紀律嚴明,也有血肉。也有怕死的人。並不是一群留著小鬍子,端著刺刀彎著腰的那種鬼子進村形象。他們行動敏捷,身體強壯,槍法和近身明顯是多年訓練過的,不是烏合之眾。要不然我們打八年抗戰?高度還原,尊重歷史,有血有肉有靈魂。這是一部好電影,跟我的團長我的團,如出一轍。
如果單純說電影激烈程度,戰狼系列肯定比《八佰》更具商業性,更能吸引有YY情節觀眾的心,特別是那些鍵盤俠,平日裡敲敲鍵盤就可縱橫馳騁沙場的人,看到戰狼肯定如同打了雞血。包括我自己,如果僅僅是單純娛樂,我個人也更喜歡戰狼。
從選題上來說。《八佰》取材真實歷史事件,本就具有嚴肅性,這也要求觀眾不能以純娛樂的心態去對待。而《戰狼2》就是架空出來的YY片,真正出過國的人自然明白我國子民在外的情況,在此我就不評價了。
電影最後的衝橋片段,在真實歷史上沒有發生,但其實800壯士最後大部分人的結局,還不如此。這些也是在警醒每個國人反思的地方。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要讓外族侵略的歷史再現;更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歷史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