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女排《奪冠》,拼搏中國。
《今日影評》國慶特別策劃系列節目《光影贊中國》今日聚焦電影——《奪冠》。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等主演的電影《奪冠》已於9月25日上映,有觀眾評論稱「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將主要人物郎平以及其他教練、隊員的性格特點、人物情緒展現得真實動人」。
還有觀眾表示:幾代女排隊員呈現的不僅僅是「拼搏」,還有「克制」——內心的不甘,成長的困頓,自我的脆弱以及被激發後的爆發。
從上世紀80年代,漫長的中國女排傳奇故事就已經開始,每個人心目中大約都有一個對於女排的印象標籤。那麼,情懷先行,編劇在創作電影《奪冠》時,做了什麼樣的取捨來滿足大家的認知和期待?她又想要突出這群女排姑娘的什麼?
今天,來到《今日影評》節目演播室的嘉賓是電影《奪冠》的編劇張冀。
1
《奪冠》這部影片,的確是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情懷和回憶。《今日影評》「今日獨家觀察」特別採訪了幾位國慶來到影院觀看《奪冠》的觀眾,聽聽女排姑娘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用一個詞形容中國女排,你會想到什麼呢?
「鏗鏘玫瑰」「團結奮鬥」「霸氣」「堅持」「不放棄」「鐵血」...觀眾們找到了這些詞來描繪他們心中的女排姑娘,「她們代表一種女性力量的美,又甚至是超出女性力量的一種美」,有觀眾說。
由此可見,雖然都有「女排情結」,但實際每個人對女排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而這也為張冀結構劇本帶來了困難,「眾口難調」成為首要問題。
「這部戲是我跟陳可辛導演合作以來,爭吵最多的一次」,張冀坦陳,「第一個原因是壓力大,任務非常重,第二是導演作為香港導演,不是特別了解我們內地人的時代回憶」。
「但是我覺得我們都有一個最終的訴求,就是這部電影是屬於中國人的精神與情感的」,張冀表示,對於中國女排的共同認知化解了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不光要拍比賽,更要拍後面的人,中國人是如何走過來的,基於這個大方向我們最後就取得了一致」,張冀補充道。
第一次採訪朱婷時,張冀問起朱婷在2016年奧運會的經歷,那時她們輸了三場比賽壓力非常大,提到彼時感受,「朱婷立刻就哭了」。
「她這個人非常在意『中國女排』這四個字才會有這個擔當,朱婷那場比賽真的把她內心中的憤怒和曾經的委屈釋放出來,那一刻她已經忘了正在演戲」,張冀評價道,「她們在個體成長的道路上找到集體為祖國而戰的價值,最後的風景是一樣的」。
2
《奪冠》的故事是通過鞏俐飾演的郎平視角來展開的,據張冀透露,劇本寫好以後主創在想像郎平的主演時,只有一個人選,那就是鞏俐。
「她們擁有比較相似的經歷,輝煌、轉型、走出去獲得更大的視野,這種經歷讓她們獲得了一致」,張冀分析道,此外,鞏俐也非常傳統,她有著「一種老派演員的認真」,她不看監視器,認真體驗角色生活,從各個角度來說,張冀和其他主創「都覺得她是不二人選」。
電影拍攝就像女排比賽,個人表現再突出也是團隊精誠合作的結果,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八十年代那一代球員是最早走出國門的,她們看到了中國與國外巨大的差距,所以她們一定要把勝利拿下,她們一定要證明中國人是行的。「女排姑娘們輕傷不下火線,大年初一仍在訓練,用自己的血汗拼出第一個世界冠軍,我們只是把她們的真實細節還原,略加創造呈現在觀眾面前」,張冀說。
談到演員角色塑造,《今日影評》特別採訪了演員代表、飾演青年郎平的白浪。
「我們在電影裡代表八十年代的中國女排,其實現在打完排球可以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比如網購、外賣,或者跟朋友看電影,但那個時候可能只有排球,她們就是特別熱愛排球,也特別相互支持」,白浪對此頗有感慨。
讓白浪印象最深刻的是此次出演母親郎平而產生的奇妙呼應,「有一場戲是剛得完冠軍在講臺上,又戴著媽媽的頭套,就覺得有點穿越了,我就像是走上了媽媽走的那條路,站著看國旗升旗,我就跟媽媽悄悄說,我現在明白你為什麼愛中國女排了,媽媽是非常勇敢的人」,白浪說。
假如用一個詞來表達《奪冠》這部影片對於中國的禮讚,張冀選擇了「拼搏中國」。
「八十年代有一句著名的屬於中國女排的名言,叫『拼了,不拼就沒機會了』,從1981年第一次拿世界冠軍從零到一,到今天從一到十,『拼』字貫穿了中國女排的奪冠歷程,這句話也會伴隨著中國女排的精神給我們永遠的啟迪」,張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