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病也就是外周血管病,是除心、腦血管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如動脈、淋巴系統和靜脈等疾病。大部分周圍血管性疾病,隱病隱匿且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一旦有典型症狀已經進入病情中後期,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因此不妨多了解周圍血管病變的症狀且及早治療。
身體哪些症狀需警惕周圍血管疾病?
1、腫脹
肢體腫脹十有八九是淋巴回流障礙或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所導致的,常見的有深靜脈血栓生成以及靜脈曲張,也有可能是單獨或淋巴水腫。局部腫脹常常繼發於血管炎性疾病,同時伴有結節、紫癜以及索條狀改變,下肢最為多見,常見的有結節性多動脈炎或血栓性淺靜脈炎。
2、皮膚顏色和溫度異常
四肢末端皮膚顏色發生改變如變得蒼白、潮紅、發紫或有瘀斑,局部溫度低,這說明是動脈缺血,常見於糖尿病血管病變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也有可能是雷諾氏病或動脈硬化性閉塞症,顏色越深說明缺血程度越重。皮膚顏色發紅,呈現紫紅、有紅斑或褐色斑片,需警惕血液回流受阻和靜脈淤血,也有可能是靜脈炎或淋巴管炎症,又或者是血管收縮功能發生異常,常見於淋巴管炎和血栓性淺靜脈炎,也有可能是紅斑肢痛症或淤積性皮炎。
3、動脈搏動和血壓
肢體動脈搏動以及血壓發生改變說明血管嚴重缺血,常見的有糖尿病血管病變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會減弱下肢動脈搏動,也有可能導致下肢動脈搏動消失。大動脈炎會導致上肢搏動消失,不能正常測出血壓。鎖骨下動脈閉塞往往使得雙側脈壓差加大;腎動脈狹窄會導致血壓持續性升高。
4、疼痛
周圍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狀就是疼痛,常常發生在下肢。起初患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走一會下肢某部位就有抽痛感或酸痛感,休息幾分鐘後症狀能有所緩解或消失,但再次走路會有同樣的症狀。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即使在靜止狀態肢體也會有明顯的疼痛,特別是夜間疼痛最為顯著。
5、潰瘍
潰瘍分為缺血性和瘀滯性的,前者跟動脈病變有關,因為動脈閉塞使得皮膚血液循環受阻,從而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形成潰瘍。後者跟靜脈病變有關,如靜脈血液回流發生障礙或下肢靜脈曲張,同時也跟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有關,患者常常伴有色素沉著以及淤積性皮炎。
6、壞疽
壞疽說明伴有嚴重缺血,先從手指和腳趾端開始,最常見的是糖尿病性神經血管病變所引起的糖尿病足。
溫馨提示
一旦有以上症狀需第一時間就醫,同時也要留意其他症狀,如不明原因頭暈,腹部疼痛,一過性黑蒙腦部缺血,呼吸困難,還有視野缺損等。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嚴格戒菸戒酒,調整好飲食結構,避免過飽過飢,做好身體保暖,避免受到寒冷和外傷,穿輕便柔軟又保暖的鞋子和襪子,經常用熱水泡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