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同盟會的元老,因為日本人跳海自殺,魯迅感慨,棄醫從文

2020-12-16 玲秀那的紀實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669,閱讀約2分鐘

陳天華是湖南人,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雖然家裡很窮,但父親把他送到學校讀書,希望他能多出人才。

因為他才華出眾,有個富家小姐想嫁給他,但他拒絕了,認為國家不太平,沒時間想私事。1903年,他來到日本留學,聽說沙俄要佔領東北,他寫了很多學術寄回學校。湖南巡撫被他的壯舉所感動,親自在學校閱讀了這些學術,並在報紙上發表,使全省抗俄熱情高漲。

陳天華也直言,清廷已經是一個被外國人控制的政權,鼓勵人民站出來對抗列強。1904年,他準備來江西策划起義,但由於漢奸洩密,他只能去日本躲避。1905年,同盟會成立,他在其中擔任書記。

然而,為了壓制那些具有進步思想的留學生,清廷和日本共同策劃出臺了《大清留學生禁入規則》,對這些留日學生進行約束,他們每做一件事都要登記,甚至讀書、說話都會受到監督。

面對日本人的欺凌,學生們分成了兩派,秋瑾等人認為應該罷兵回國,而胡漢民等人則認為應該留在日本,結果雙方發生矛盾,扭打在一起。日本媒體聽說後,立即幸災樂禍地說,中國人內訌太厲害了,何談報國?

聽說此事後,陳天華十分悲憤。他立即揮筆寫下《終結者》回擊,稱中國人不是烏合之眾,願以死來喚醒更多沉睡的人們,為國家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1905年12月8日,他來到海邊,一步一步走進深水區,隨後他的去世震驚了中日兩國,許多有志青年也被他的革命精神所感動。

秋瑾視他為人生導師,而魯迅聽後決定棄醫從文,可以說他的死牽動了一大批人的愛國鬥志,1906年他的靈柩運回長沙,萬人為他送葬!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相關焦點

  • 韓瑞:重審那張讓魯迅「棄醫從文」的幻燈片
    魯迅回憶說,正是在那一刻,他決定棄醫從文。(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寫道:「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在《吶喊》中,他還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從那一回〔幻燈片放映〕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要投身去關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
  • 魯迅先生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從而選擇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碰到了一件事情讓他改變了從小學醫的志向。一次上細菌習課,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幻燈片子,放映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人的間諜,刑場周圍圍了好多身強體壯的中國人在看熱鬧絲毫不覺得這有什麼…………這時,有的日本學生在高呼萬歲,有的日本學生斜著眼睛看著魯迅先生議論紛紛……
  • 作家的八卦:棄醫從文的作家除了魯迅,還有他們
    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女作家中有池莉和畢淑敏。
  •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半生,皆因為私生活而起,百年後結局出人意料
    當年父親生病,老中醫讓他尋找「一對原配蟋蟀」作為藥引,先生一聽氣得要命,找到一公一母的蟋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誰知道是不是原配?因此去日本留學學習西醫,但後來發現治療靈魂比治療身體更重要,於是棄醫從文,成了我們所熟悉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文風犀利,從不懼怕任何勢力和任何人,直言不諱。
  • 魯迅為何能無絲毫懼色的抨擊世人,看看這十六位抬棺人就知道了
    文丨深度歷史觀毛澤東曾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又曾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其人不論是置於民國,亦或是置於現代,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尤在文壇之中,魯迅先生便如同一座珠穆朗瑪峰,以最高姿態佇立於此,人們可以攀登,可以瞻仰,卻永遠到達不了其高度。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在這篇課文裡魯迅回憶了自己青年時期去日本仙臺學醫並認識藤野先生的過程,回國後他選擇棄醫從文,但是他在仙臺和老師的美好記憶始終不能忘懷,於是寫下了此文,並收錄在了他的名作《朝花夕拾》裡。令人稱奇的是藤野先生晚年也寫了一篇文章,叫《謹憶周樹人君》。在文章裡他說魯迅只記得是個中等生,印象不深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日本上世紀最大靈異事件,5萬多隻貓集體跳海自殺,背後隱藏了什麼?
    文丨看乎Li 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養一些小動物,有的人喜歡狗,但是更多的人喜歡貓,筆者就認為貓咪是一種很治癒的小動物,也非常喜歡。著名作家狄更斯更是說過:「沒有比獲得貓關愛更好地禮物。」
  • 一年時間內,水俁市5萬隻貓陸續跳海自殺,日本人到底做了什麼?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島國發生了非常奇異的事情,那就是近五萬多隻貓,相繼跳海自殺。如此有靈性的貓科動物,做出反常之舉,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水俁鎮怪異現象——貓集體跳海自殺!如今的水俁市是日本熊本縣最南端的城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左右,它還只是一個小鎮,稱之為水俁鎮。
  • 日本「魯迅」:因不滿醫院誤診,棄醫從文,成為情愛文學大師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部叫做《失樂園》的小說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後拍出的電視劇和電影也讓人十分震撼。小說將婚外情這個世人不願提及的題材剖析得十分透徹,而裡面大量的情愛描寫,以及兩人最後在歡好的過程中相擁赴死都十足地抓人眼球。
  • 躲過了軍統,卻沒防住日本人,周海嬰憤怒揭露:魯迅是被謀殺的!
    魯迅少年棄醫從文,是我國白話文創作的先驅之一,他的文章被大中小學教材收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紀念劉和珍君》等是許多人學生時代的記憶。魯迅用筆作匕首和投槍,為民族精神吶喊,是我們的民族魂。
  • 在草菅人命的年代,魯迅為何敢痛罵民國後,還能全身而退?
    他說學醫不能拯救中國,於是棄醫從文,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的轉變和啟蒙,他的洞察力直指本質。對於時政和民國政府,魯迅的文章中從不缺少尖銳的批評,他的批評之犀利,讓今天的一些人不禁要問:「魯迅也在罵中國,為什麼每個人都在吹噓他?」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為魯迅是一個中國人在罵中國,而現在很多人在罵中國的時候,卻把自己脫了出來,把自己也當外國人。
  • 魯迅——高山景行,遺風影響後人
    1936年10月11日清晨,曾經影響一代人的精神領袖——「人民的脊梁」魯迅先生在上海寓所去世。棄醫從文,以筆為箭的人生自此畫上了句點,一代大師從此就這樣隕落人間,如今,只能從魯迅後人的隻言片語中窺得大師的一點痕跡。天生倔強,棄醫從文誓破迷茫1881年,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
  • 魯迅憶日本恩師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先生疑惑:魯迅是誰?
    我國偉大領袖說過這麼一句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的確,魯迅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革新與摧枯拉朽的獨立進步思想,他善於從文化與思想深處探究國民之病源,而且開具適合大眾進步自立之藥方。不過,魯迅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成就,卻不得不感謝他的日本恩師——藤野先生。
  • 新中國成立後,被錯殺的2位同盟會元老,還掛上將軍銜,他們是誰
    可是,到了地方上,事情又出現了變化,有些人不小心被錯殺了。我們今天講的這兩位,都是同盟會元老,還掛著上將軍銜,沒想到也被錯殺,他們就是夏之時和何海清。 夏之時,四川人,1887年出生,1905年在日本留學時加入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時也領導了起義,還被推舉為革命軍的總指揮,是在四川推動政治變革的關鍵人物,曾任四川省副都督。
  • 魯迅曾這樣寫道:日人太認真,而中國人卻太不認真
    在《恆訓》中,周福清勸誡族人做事認真,要寫日記,要記帳,魯迅先生都做到了,還做得非常好。或許正是因為魯迅先生做事認真,又生逢亂世,所以才會對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有更深刻的感觸,在《集外集拾遺·今春的兩種感想》中,魯迅先生曾感慨中日兩國民族性的差異。這一次在《搏擊暗夜·魯迅傳》中,陳漱渝再次提及。
  • 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
    (一)初次相遇記得最初接觸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只是理清了內容,了解了他的童年少年生活,知道他有一個粗俗迷信卻又盡職盡責,很愛他的保姆一一阿長,還有一個專制蠻橫,不近人情的父親,後來有個鄰居衍太太,壞壞的心眼,兩面三刀的樣子,再到日本留學,注意到那個眼球白多黑少,倔強執拗的範愛農,回國後兩人卻成為好朋友,真是印證了「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魯迅棄醫從文,用自己的筆去喚醒國人。魯迅最為明顯的特徵是一字胡,這是無法抹去的一種印象,讓人久久難忘。包括我們從語文課本中看到的魯迅形象,都是帶著一字胡的,這應該是算是魯迅身上的一個外貌特徵。在中國人當中肯定很少見人去留一字胡的,因此在茫茫人海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魯迅。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 魯迅對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外國,讓魯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更讓他感到絕望的是,在一堂生物課上,老師放了一組日本人欺辱中國的幻燈片,魯迅驚奇地發現,那些被欺負的中國人,是多麼地絕望和無助,與中國人站在一起,仿佛在看著他們。這個情景激發了魯迅,他深切地意識到身體的疾病並不是病,思想的和精神的疾病才是導致中國淪為現狀的最大「病因」,也是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的主要原因。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年輕時的魯迅)少年時的家庭變故對魯迅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這一點在他的作品《吶喊》、《彷徨》中均有體現。那段時間,身為長子的魯迅不僅要幫母親做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並且不得不每天穿梭於當鋪和藥店之間。正是這段經歷,讓魯迅在21歲那年選擇了赴日學醫。當然,是因為成績優異考上的官費留學。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知。
  • 五萬隻貓跳海自殺,緊接著當地人全身抽搐,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1952年的那天,當五萬多隻貓咪集體跳海自殺,這一幕震驚了日本乃至世界的所有人,這種人類世界的「動物效應」每當出現,總是會有預兆地在接下來發生一些事情,比如大地震、泥石流、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一隻貓咪跳海自殺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更何況當年的五萬多隻貓咪一起跳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