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光圈×陳海舒 Aperturist光圈 收錄於話題#藝術19#光圈19
「我的『決定性時刻』有時會綿延數日或數月,似乎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都可以重現,似乎可以讓時間停止,或者可以說,將時間延伸到無限。」
——安德烈斯·古斯基
補充閱讀:攝影的現狀和媒介的發展 | 傑夫·沃爾對話古斯基
德國攝影藝術家安德烈斯·古斯基的最新個展正在國際著名藝術畫廊Sprüth Magers柏林展出。本次展覽作品展出了古斯基近三年來的首批新作,包括2020年創作的10張大幅作品。
儘管古斯基紀念碑式的作品讓人覺得他的作品超脫於時間之外,但他的作品向來敏銳地捕捉資本社會的時代特徵。例如在回訪萊茵河和香港時所創作的新作,與舊作呼應也更具有了「時效」特徵,延續了古斯基對於人造環境與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等題材的關注。
作為杜塞道夫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古斯基的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尺寸、海量畫面細節和破紀錄的成交價格而聞名。在今年的巴塞爾線上藝術展中,古斯基的Bahrain I售價高達175萬美金。
古斯基個展現場 © 陳海舒
古斯基個展現場 © 陳海舒
古斯基個展現場 © 陳海舒
「郵 輪」
新作《遊輪》呈現了一副21世紀的壯觀景象。一艘正在建造中的遊輪的客艙部分,數百個客艙形成整齊的陣列佔據了畫面中大部分的空間,且每個客艙內都有不同的陳設。
這與古斯基在1993年所創作的《巴黎,蒙巴納斯》(Mouchotte,1993)中大樓的窗戶陣列非常相似,但與蒙巴納斯大廈中顯示出人間百態的情況不同,郵輪由於正在建造,客艙中空無一人,仿佛一座空城。
尚在建造中的遊輪,巨大得難以想像,自成一個世界。然而,世界中還包含著更多的世界,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敘事性建築」。《遊輪》則讓我們體會到建築空間作為一種在時間中移動的空間形式,就像一首樂曲。在細節中流連,畫中有畫,小節中包含音符、和弦、旋律與親密時刻。圖像空間以重複的、多聲部的、有節奏的方式在時間中展開,正如一首極簡主義的交響樂。
《遊輪》(Cruise,2020)
《遊輪》(Cruise,2020) 局部
《遊輪》(Cruise,2020) 現場 © 陳海舒
在疫情依然肆虐全球的當下,這一場景不難讓人聯想到年初爆發群體感染的「鑽石公主號」遊輪。遊輪在這裡究竟代表什麼?是資本時代獨有的消費主義冒險?是自給自足的世界孤島?還是疫情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理和心理的隔離?
《遊輪》(Cruise,2020) 細節 © 陳海舒
《遊輪》(Cruise,2020) 細節 © 陳海舒
《遊輪》(Cruise ,2020) 細節 © 陳海舒
《遊輪》(Cruise,2020) 細節 © 陳海舒
「評審」&「政治2號」
古斯基拍攝的這張《政治2號》(Politik II,2020),其實是《評審》(Rückblick, 2015)的一個延續。二者在展覽空間隔空相對,形成了關注政治結構的一個新系列。
古斯基在2015年創作的《評審》,畫面中四位德國政治人物背對觀眾而坐,他們所面對著的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Barnett Newman畫作《人,英勇而崇高》(Vir Heroicus Sublimis,1951)。通過富有特點的背影和動作,人們仍然能夠辨認出他們是誰。
《評審》(Rückblick,2015)
《評審》(Rückblick,2015) 現場 © 陳海舒
在2020年這個極為動蕩的年份,人們頻繁接收著「不穩定」、「政治極化」、「全球經濟衰退」等信號的提醒。在此背景下,古斯基創作了新作《政治2號》。畫面中共有13人,顯然是《最後的晚餐》裡的人數。這似乎是在暗示,德國乃至歐洲需要一位救世主,他/她會是這13人中的哪位呢?
《政治2號》(Politik II, 2020)
《政治2號》(Politik II, 2020) 現場 © 陳海舒
「香港上海銀行」
1994年,古斯基在香港創作了滙豐銀行總部,取名為《香港上海銀行》(Hong Kong Shanghai Bank, 1994)。這座大樓是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設計,至今仍是香港天際線的主要標誌。畫面中我們能夠清晰看到不同樓層中的員工在夜晚工作的場景。之後古斯基前往香港,再一次拍攝了這幢大樓,以及外立面上的投影。
《香港上海銀行, 1994》
《香港上海銀行1號, 2020》
《香港上海銀行2號,2020》和《香港上海銀行1號,2020》 現場
「蘋 果」
2019年,英國國家肖像畫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委託古斯基為蘋果前設計總監喬納森·伊夫在蘋果新總部Apple Park拍攝了一幅肖像。這是古斯基為數不多的幾幅肖像作品之一,也是他接受公共博物館的唯一一次肖像委託拍攝。
古斯基認為伊夫為蘋果公司開創的技術革命找到的新形式,伊夫所堅持的設計美學以及巨大的想像力給整整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古斯基試圖拍攝中表達這種能量。
後來,古斯基在Apple Park拍攝了第二張照片《蘋果》(Apple, 2020)。畫面中,蘋果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iPhone手機和各代蘋果電腦,出現在了喬納森·艾夫此前站立的位置。
《喬納森·伊夫》(Jonathan Ive,2019)
《蘋果》(Apple, 2020)
《蘋果》細節 © 陳海舒
「包浩斯」
在《包浩斯》(Bauhaus, 2020)中,古斯基所關注的是城市生活空間以及現代生活中效率與質量不斷平衡的現象。
畫面中這幢德國的帶有DIY商店標誌的功能性建築,傳遞著冷淡而精確的美學,同時也讓人聯想到位於魏瑪的那所極負盛名的藝術學院。
《包浩斯》(Bauhaus, 2020)
《包浩斯》細節 © 陳海舒
「豬」
另一個新系列《豬》則傳達了完全不同的情緒。古斯基為豬拍攝下不同尋常的特寫,金黃色的乾草床顯得溫暖而舒適。這是現代生活所獨有的功能性極簡主義設計。
《豬, 2020》
《豬2號, 2020》雙聯畫
《豬1號, 2020》細節 © 陳海舒
《豬1號, 2020》細節 © 陳海舒
「無題 XXII」
《無題 XXII,2020》
另一幅雙聯畫《無題 XXII》(Untitled XXII, 2020),畫面中有一個女人在家中搭積木,她的頭被一個紙盒所套住。
第一眼看去,它們與社交媒體平臺上所發布的快照並無太大區別。然而,細細觀察之後,我們會發現古爾斯基創作中的一些關鍵主題:建築、過程、熵、結構,呈現出了圖像空間和敘事潛力之間的張力。不同於其他作品,這幅作品中多了一份嬉戲甚至是荒誕感。
展覽現場 © 陳海舒
除了近期新作,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古斯基較為早期的作品,以方便觀者觀察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延續性與新變化。
在《東京》(Tokyo,2017)和《猶他》(Utah,2017)這兩張巨幅作品面前,觀者可以很明顯看出畫面中的動態模糊,因為它們是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拍攝的。
古斯基表示,自己與妻子在猶他州開車時,在車上先用iphone拍下車窗外的風景,發現非常喜歡,於是第二天決定讓妻子開車,他則使用高解析度的專業相機進行拍攝。於是,《猶他》便這樣誕生了。《東京》則是古斯基在日本的一列高速列車上拍攝的。
《猶他》(Utah,2017)
《猶他》(Utah,2017)現場
快門速度太慢以致無法清晰地捕捉圖像,這是我們通常認為業餘攝影的一個缺點。而在《猶他》這件作品中,它被轉化成一種新的視覺經驗概念。
這些畫面達到4米多寬多巨幅照片將畫面上原本應被視為拍攝失誤的模糊抖動變成了某種繪畫般的效果,這令人想起火車發明之初對人類觀看體驗所帶來的衝擊。
《猶他》(Utah,2017)細節 © 陳海舒
火車將人的視覺範圍急劇地擴大了,坐火車時窗外的風景持續不斷地進入乘客眼中,從前人們習慣於以步行的速度看風景,火車上這種體驗則完全不同,風景以一種連續的,全景式的,無止境的形態湧入窗內。這種在當時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讓眼睛和大腦持續處理太多信息,引起了認知疲勞,或者說是「過載」。
古斯基的攝影作品一向將海量的,超出人的視覺可以處理能力的細節一次性展現在畫面中,讓習慣快餐式讀圖的觀眾「過載」。而這一系列動態模糊的作品,也是對人類觀看經驗歷史的一次回溯和探討。Ralf Rugoff在他對古斯基的回顧展論文中指出,「《猶他》不僅是某種如繪畫般的、史詩般的風景……而且是對媒介與形式世界和世界形式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的深刻反映。」
《東京》(Tokyo,2017)
《東京》(Tokyo,2017)細節 © 陳海舒
現場的這幅《萊茵河3號》(Rhine III,2018)讓人很自然地想到了他創下拍賣價格記錄的《萊茵河2號》(Rhine II,1999),二者的尺寸、環境與構圖幾乎相同,而這其實是古斯基對舊作的一次回訪。
2018年夏季的乾旱讓河水水位降至創紀錄的低點,《萊茵河3號》正是對這一事件的直接反應。若將兩幅作品並置,可以看到二者有著幾乎相同的構圖和尺寸,只有原本蔥鬱的綠草變成新作中枯黃的顏色,水位有明顯變化,水面也變得靜止,顯示出毫無生機的景象。僅僅20年後,畫面中的情緒便發生了劇烈的轉變。
《萊茵河2號,1999》
《萊茵河3號,2018》
《萊茵河3號》細節 © 陳海舒
我們以往所熟悉的古斯基作品是要求觀眾類似文本的閱讀行為,包括觀看的時間序列、目光的動線等。而在本次實體展覽中,「時間性」也成為整個展覽中最突出的特點。
不論是畫面抖動所帶來的動態感和對快門時間的提示、拍攝主題對時事的關注和影射,還是相似主題在新時代的重新討論,甚至某些抓拍的瞬間,都顯示出古斯基作品中新的時間意識和幾種與這一意識相關的新嘗試。這種時間感不再只存在於觀眾觀看的過程中,而是蔓延到創作本身從微觀到宏觀的所有時間尺度。不知道這些新嘗試是否會在將來發展成古斯基新的創作脈絡,讓我們拭目以待。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11月14日。SprüthMagers還同步推出線上展覽,可點擊閱讀原文跳轉。
圖文作者/陳海舒:旅德藝術創作者, 現生活於德國柏林。作品曾於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萊比錫攝影節等展出,入圍卡塞爾樣書獎、三影堂攝影獎、新銳攝影獎等獎項。
Sprüth Magers畫廊:致力於展示開創性的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自1983年起在德國科隆市開設首家畫廊,後來擴展至柏林、倫敦和洛杉磯,並在科隆和香港兩地設有辦事處。創始人 MONIKA SPRÜTH 與 PHILOMENE MAGERS 曾獲藝術雜誌 「ART REVIEW」評為藝術界 「最具影響力的 100 人」,並於 2014 年獲英國 「衛報」選為 「推動者與創造者:藝術世界最具權力人物」之一。
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Aperturist光圈
原標題:《古斯基個展「拓展的時間」,近三年來首批新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