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採蘩祁祁。」這首出自《詩經》的詩句記載著關於春景最早的描寫。而對於現存最早的描繪春景的絹本繪畫,則要到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遊春圖》,圖繪江南早春二月,樹葉吐綠,桃杏爭芳。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間,水面寬闊,微波皺起,有遊艇輕泛。兩岸遊人三兩成群,沿途觀賞春景,或步行佇立,或主騎馬而僕隨後。小橋連岸,坡後有農舍,而山谷中則寺廟隱現。
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苟,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後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製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築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託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唐代最著名的關於春景「踏青遊冶」的傳世畫作要數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此畫構圖疏密有致,錯落自然。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遊春主題。畫家不著背景,只以溼筆點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瀠清新。圖中用線纖細,圓潤秀勁,在勁力中透著嫵媚。設色典雅富麗,具裝飾意味,格調活潑明快。畫面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及至宋代,與春景有關的詩詞和繪畫層見迭出。如宋代詩人秦觀的《行香子·樹繞村莊》: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詩詞不慌不忙又意趣自出,可以說寫盡了春景所有的美好。而對於春景的描繪,宋人的畫筆同樣嚴謹細緻而又真實自然。如在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中,描繪「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梅石溪鳧圖》;暈染工細而又形象生動的《晴春蝶戲圖》;成功渲染出無形醉人春風的《海棠蛺蝶圖頁》;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動勢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的《春溪水族圖頁》,體現宋代冊頁畫小中見大風貌的《碧桃圖頁》等。
今年是故宮誕辰600年。在「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之際,澎湃新聞特此整理、解讀故宮博物院藏描繪春景的宋畫作品,帶大家在咫尺方寸間覽盡「樹繞村莊,水滿陂塘」,於花葉偃仰中感受「春風十裡柔情」。
《梅石溪鳧圖頁》《梅石溪鳧圖》頁,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26.7釐米,橫28.6釐米。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蒙蒙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松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巖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
《晴春蝶戲圖頁》《晴春蝶戲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3.7釐米,橫25.3釐米。本幅無款識。鈐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原載《四朝選藻圖》冊,舊籤題「李安忠作」。裱邊鈐「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之寶」。
圖中繪體態雍容華麗的鳳蝶、嬌小素淨的粉蝶等蛺蝶15隻和胡蜂1隻,或平展雙翼,或振翅飛舞,在明媚的春光下宛若俏麗的花團漫天綻放,形象生動地體現出「蝶戲」的創作主題。在蜂、蝶的塑造上,勾勒與渲染渾然一體,先以極細而淡的線條勾勒輪廓,然後再「隨類賦彩」,或以粉白、土黃多層積色,或在墨線中填重彩,暈染工細而色澤豐富,展現出蛺蝶翅翼的絢爛之美。
《晴春蝶戲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3.7釐米,橫25.3釐米。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七言詩一首:
「蝡肖翹高復低,春園風物已昌兮。宣和畫院曾經試,何未明拈逐馬蹄」。鈐「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 等印。
《春溪水族圖頁》《春溪水族圖》頁,宋,絹本,設色,縱24.3釐米,橫25.5釐米。本幅無款。鈐清內府收藏印「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乾隆鑑賞」、「無逸齋精鑑璽」、「宣統鑑賞」等5方。裱邊鈐有乾隆朱文璽印「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之寶」3方。
此圖是現存宋畫中遊魚類題材畫的一幅佳作。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鰱魚擺尾漫遊,鯰魚回身在後,鱖魚則迎頭向上,隱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畫家通過魚兒歡快遊動時自由彎轉的體態和藻類植物在遊魚衝擊下漂浮不定的形狀,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動勢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3尾大魚均施以工筆重彩,用筆沉穩工致,片片魚鱗描繪得一絲不苟;而襯景的小魚、小蝦和水藻則純用沒骨法漬染,將魚蝦的靈動和水藻的輕盈表現得恰到好處。
《春溪水族圖》頁,宋,絹本,設色,縱24.3釐米,橫25.5釐米。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七言詩一首:
「莊惠曾論知弗知,傳為奇語卻無奇。試如駁曰我非子,便是答雲彼豈斯。春水初生具春意,文鱗群泳愛文漪。漫訾意淺色鮮耳,頗類濠梁博辯時。戊申仲秋御題。」「戊申」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鈐「古稀天子之寶」、「猶日孜孜」印。
《海棠蛺蝶圖頁》《海棠蛺蝶圖》頁,宋,絹本,設色,縱25釐米,橫24.5釐米。本幅無作者款印。鈐鑑藏印「於騰私印」、「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丁伯川鑑賞章」、「□堂」等4方。
圖繪陽春三月,蛺蝶翩翩起舞於海棠花枝間。畫家著重表現海棠在乍起的春風中花枝招展的動感瞬間,花朵偃仰向背,葉片翻卷輾轉,枝幹呈「S」形的曲張之態,通過描繪有形的花葉,成功地渲染出了無形的醉人春風和雋永的春意。圖中花瓣先以墨筆雙勾輪廓線,中鋒行筆,線條圓潤流暢。然後在花瓣外側上部略點胭脂紅,旋即以清水將色彩暈染開,最後罩上一層白粉,為海棠花亮麗的色調增添了幾多嫵媚的意韻。葉片用工整的雙勾填色筆法表現,作者根據葉片受光照程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綠、墨赭等顏色,從而充分表露出葉片「清如水碧,潔如霜露」的美感,顯示出畫家細緻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寫實功底。
《白薔薇圖頁》《白薔薇圖》頁,南宋,馬遠繪,絹本,設色,縱26.2釐米,橫25.8釐米。本幅款識:「馬遠」。鈐鑑藏印「勤孝堂」、「芳林鑑賞」、「毅崛珍藏」、「於騰私印」、「丁伯川鑑賞章」、「懋和真賞」、「項子京家珍藏」、「退密」、「神品」等。
畫中的白薔薇花朵碩大,枝葉繁茂,光彩奪目。畫家以細筆勾出花形,用白粉暈染花瓣,以深淺汁綠塗染枝葉,筆法嚴謹,一絲不苟,畫風清麗活潑,頗具生氣,代表了南宋畫院花鳥畫的典型風貌。
《碧桃圖頁》《碧桃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27釐米。本幅無款。鈐鑑藏印「於」、「騰」、「阿蒙精賞」3方。
圖中盛開的碧桃紅白相映,枝葉扶疏,嬌柔嫵媚。雖然畫面上僅繪桃花兩枝,但它的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則透露出濃鬱的春意。花瓣用多變的細線條勾描後再以白粉或粉紅色多層暈染,嫩葉用細紅線勾輪廓和葉筋,然後填以花青和汁綠。整幅畫面賦色淡雅,自然生動,體現了宋代冊頁畫小中見大的風貌。
《水仙圖頁》《水仙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4.6釐米,橫26釐米。本幅無款印。裱邊舊題籤:「趙子固寫生水仙」。
圖中水仙花開,清新可人,葉片四展而不零亂,飄逸瀟灑,並將畫面分割成五部分,花蕊處於中心偏上位置,引人注目。花瓣以尖細之筆勾勒輪廓,再染白粉,花蕊以橘黃點染,設色淡雅清逸。此圖著筆簡潔而韻味無窮。
《湖山春曉圖頁》《湖山春曉圖》頁,南宋,陳清波繪,絹本,設色,縱25釐米,橫26.7釐米。本幅款署:「乙未陳清波。」鈐收藏印「龐萊臣珍藏宋元真跡」一方。龐元濟《虛齋名畫錄》著錄。
此頁以平遠之法繪春山平湖。湖堤一邊是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深院崇樓,湖對岸小路上一人騎馬遠行,執鞭回望崇樓,二僕負傘荷擔相隨,湖闊天高,遠山一帶。畫中人物是踏青,是出行,是省親,是遠宦,耐人尋味。樓閣雖以粗筆畫出,但飛簷戶牖洗鍊而不失準確。簡括明了的線條、大片空白的院體格式與清新淡雅的色調使畫面在含蓄蘊藉之中充滿了春天的明媚。
《層樓春眺圖頁》《層樓春眺圖》頁,宋,絹本,設色,縱23.7釐米,橫26.4釐米。本幅無款印。對幅清朝乾隆皇帝題五律一首。鈐乾隆內府諸收藏印。
此圖崇樓純以細筆勾勒,玲瓏空透,遠山春意爛漫,卻在明麗中帶有淡淡的清寂。層樓上一婦人攜侍女憑欄遠眺碧波中的歸帆,雖然描繪的主體是沒有生命的建築物,但整幅畫面卻分明透露出一絲「春怨」的氣息,表現出南宋樓閣畫家在借物言情方面的高超技藝。
(本文部分圖文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