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之王」的石油戰爭:結盟、反骨、欺詐和新時代

2021-02-13 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導語:石油戰爭的後續影響,或許是顛覆舊世界格局的導火索。  

2017年,31歲的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登上了覬覦已久的寶座,在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薩勒曼宣誓就職,成為沙特的新王儲。

 

沙特王室成員的眼中,薩勒曼代表著「改變」。

 

薩勒曼一直致力於改變沙特對石油的依賴,朝著多元化方向轉型;他還主導了對葉門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行動;顛覆了傳統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制度。

 

他的上位,除了自身殺伐果斷,是個狠人,還有著諸多國內外盟友的支持。

 

首先,由於世界油價持續低迷,沙特財政壓力上升,中東地區亂局持續。沙特面臨的內外壓力越來越大,王室掌權者不希望看到因為繼承人問題發生內亂。

 

另一方面,美國川普政府上臺後,明顯表露出對薩勒曼的支持態度。同時,美國也希望沙特早日完成繼承人調整,鞏固美沙同盟。

 

但讓世界警察沒想到的是,他親手扶上位的沙特發動了「石油戰爭」,還把矛頭指向了自己。 

 

01 「情人」沙特

 

沙特這個「情人」,是羅斯福為美國找的。

 

1945年初,二戰即將結束,美國對世界霸主的位置充滿了野望。羅斯福參加完雅爾達會議回國時,在途中軍艦上接見了沙特國王伊本•沙特。

 

這位徵服過沙漠的國王,所到之處都讓人感覺到了極端的中東力量,他被西方盟友稱為「自先知穆罕默德以來最偉大的阿拉伯人」。

 

情人節當天,美國人再次向沙特人秀了肌肉。沙特國王身著長袍,拄著拐杖,登上了「約翰·昆西」號巡洋艦。他向坐在輪椅上的羅斯福總統打招呼,然後兩人就去了一間小屋進行秘密交流。 

 

 

關於二人密談的確切內容,兩國政府沒有正式對外公布。但有一項內容可以肯定,雙方達成了一項公開的秘密協議:

 

確立「石油換安全」合作模式,美國保證沙特王室的安全和穩定。作為回報,沙特把石油當做「保護費」,並且讓美國參與發展自己的石油工業。

 

美國對於石油的巨大需求,是從二戰開始的。

 

1941年底美國正式參加二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資源,沙特的石油對於美國人來講愈發重要。1943年2 月,一些美國石油公司的負責人請求政府直接援助沙特,以確保「戰後那裡繼續成為美國企業」。

 

為籠絡沙特,羅斯福政府開始直接對沙特進行經濟援助。美國也因為與沙特達成的協議保障了石油供應,使自身的國力得到迅速膨脹。

 

到了70年代初,由于越戰等一系列因素,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大幅下降。197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國必須找到黃金的替代品,將其與美元掛鈎,如此方能使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能夠繼續下去。

 

作為工業基礎資源的大宗商品石油,是最合適的選擇。由此形成的石油美元環流,使得僅僅一紙信用的美元,在全球平穩運轉了半個世紀。但是,石油美元體系卻十分依賴中東產油國的配合。

 

因此美國歷屆政府一直與沙特保持同盟關係。沙特靠著石油暴富,自然招人覬覦。尤其是伊朗、伊拉克這些鄰近大國,都有一統伊斯蘭的想法。

 

儘管沙特的軍事力量有所增強,但沙特作風偏軟,不是伊朗對手。而且,伊朗、伊拉克除了有油,還有伊朗高原、兩河流域的工農業支撐。反觀沙特,除了石油,沒有像樣的產業。

 

美國對沙特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護尤為重要,但也是有報酬的。2017年起,沙特計劃在未來10年會向美國採購3,500億美元軍事裝備。一年後,沙特採購的軍備,就達到了125億美元。

 

沙特不但為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提供了穩定的石油,還買了美國的武器,讓美元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的口袋裡。

 

這樣的「情人」真讓人滿意。

 

02 金錢毀了「愛情」

 

美國和沙特的「情人」關係,僅維繫於雙方的石油愛情,所以出軌很容易。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頁巖油革命,使美國從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之一,到2018年超過沙特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

 

有了頁巖油的美國,就不再過分依賴沙特的石油供應。而且雙方都想多賣石油,昔日的「情人」逐漸變成了「競爭對手」。

 

而美國出軌伊朗,更讓沙特沒有安全感。

 

美國與伊朗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長期敵對。30多年來,美國不僅孤立、制裁伊朗,還多次揚言對發動軍事打擊。

 

但2013年「溫和派」魯哈尼當選伊朗總統後,對美國發動「魅力攻勢」。8月中旬,魯哈尼與歐巴馬政府進行「信函外交」,美伊互動頻繁。

 

《經濟學人》雜誌曾發表題為《他那最燦爛的微笑》的文章,講述伊朗急速轉變的外交政策。 

伊朗態度的轉變起了作用,2015年,伊核協議達成,歐巴馬政府部分解除了對伊制裁。

 

儘管三年後,川普政府退出了歐巴馬政府達成的《伊核協議》,重啟對伊朗的戰略壓制。但是美國的出軌,讓沙特覺得,這個「情人」不靠譜。

 

沙特開始為自己尋找後路,俄羅斯同樣在頁巖油革命中受到重創。作為全球產油大國,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佔出口份額的60%,而油價自2014年來的斷崖式下跌,讓俄羅斯經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2017年,沙特國王老薩勒曼成為第一個訪問俄羅斯的沙特君主,與普京籤訂了能源和防務協議,以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聯合投資。

 

這標誌著兩國關係的好轉。

 

2018年3月,沙特王儲薩勒曼在紐約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沙特和俄羅斯正在努力從一個年度協議轉為一個10-20年的協議,我們在大方向上已經達成一致,但細節上還沒有。」

 

至此,沙特與俄羅斯的關係不僅限於石油利益。而且王儲薩勒曼和普京的「私交」可能是促成這一石油聯盟的重要因素。 

 

 

2018年11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G20峰會上,普京和薩勒曼的座位被安排在一起,兩人擊掌、握手,進行了熱烈互動,震驚世界。

 

2019年,為準備沙特阿美上市,沙特又一次與俄羅斯聯手限制石油產量,維持高油價,提高公司股票的估值。

 

金錢最終還是毀了美國與沙特的愛情。

 

03 捅美國一刀

 

面對美國的霸權,沙特和俄羅斯一直在忍讓度日。

 

美國頁巖油的大量生產、出口,造成石油過剩,使得石油價格在2014年從100美元上方大跌。

 

2016年底,為了把油價維持在每桶50-70美元的區間,沙特和俄羅斯才聯手進行了持續的減產。 

 

(點擊可看大圖)

 

這樣做的代價是,三年多來沙特與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而美國頁巖油的份額卻一直增長。

 

2018年,美國的石油產量佔據全球石油市場的16%,與沙特、俄羅斯持平。到了2019年,美國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至18%,超過俄羅斯和沙特的16%和15%,成功躋身全球第一大產油國。

 

此時的沙特和俄羅斯仿佛陷入了一個死局。只有減產才能維持高油價,但是減產會縮小自身的市場份額,拱手讓給美國。這就仿佛是個死循環,除了反抗沒有辦法解決。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弱化,原油需求承壓。若要維持油價,只能加大減產力度。

 

沙特、俄羅斯如何才能破局?需要引入「囚徒困境」概念來分析:

 

(1)沙特和俄羅斯妥協減產,像2017-2019年一樣將市場讓給擴產方美國,美國贏;

 

(2)沙特和俄羅斯任何一方率先減產,相當於將市場讓給擴產方和美國,一方輸,美國贏;

 

(3)沙特和俄羅斯都不減產,油價暴跌,雙輸,美國輸更多。

 

所以,只有沙特和俄羅斯都不減產,才能用「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方式與美國抗爭到底。

 

美國的頁巖油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頁巖油開採成本過高,在40美元/桶以上;俄羅斯的石油開採成本略高於沙特,但其成本仍然在20美元/桶以下;沙特產油成本最低。

 

因此,打價格戰是無奈的選擇。

 

3月6日,歐佩克與俄羅斯談崩,無法達成進一步減產150萬桶/日的協議。次日,沙特王儲發動全面石油戰爭。大幅調低其不同級別的主要原油定價,削減的幅度是20年來最大。 

 

 

3月9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大跌超31%,從40美元/桶以上直接跌到了32.14美元/桶,紐約原油期貨大跌27%,到了30.07美元/桶,美股三大股指期貨崩盤並多次熔斷。

 

因為供應超過需求的幅度過大,以及儲油空間的緊缺,油價持續下跌。

 

4月20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暴跌,歷史上首次轉為負值,5月合約價格收報-37.63美元/桶,意味著如果進行實物交割,賣方不僅不收取費用,還向買方「倒貼」。

 

美國的頁巖油產業在此輪油價暴跌中,元氣大傷。

 

低廉的石油價格讓美國不少石油公司面臨債務償還壓力。除了懷丁石油、Yuma Energy,近期另外兩家上市石油公司Chesapeake Energy、Denbury Resources也被曝出聘請了債務顧問機構。

 

據Rystad Energy的研究顯示,如果油價持續在每桶20美元的低點,預計2020年美國會有140家石油生產廠商申請破產,2021年會有400家申請破產。

 

是誰給了沙特勇氣捅美國一刀?只能從他的利益共同體裡尋找答案。

 

04 如何收場?

 

從歷史看,油價有三次主要暴跌。其中一次引發了「戰爭」,兩次在產油國減產後油價企穩。

 

(1)1985-1986年

 

1985年8月,美國裡根政府迫使沙特增產,向已顯蕭條的世界市場注入石油,打壓油價,抑制西方的通貨膨脹,使熱錢回流美國股市並投入房地產市場。

 

隨後,油價從1985年11月最高31.72美元/桶一路下跌67%到10.42美元/桶,僅用了3個月。

 

在10美元的油價下,蘇聯首先撐不住了。當時石油出口成了蘇聯支柱產業,油價暴跌造成蘇聯財政巨大損失,引發嚴重社會問題,加速了蘇聯解體。

 

其次,油價下跌1美元,伊拉克的損失就高達10億美元。伊拉克欠下驚人債務,低油價讓其無法償還,使得薩達姆隨後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

 

另外,美國產油區陷入嚴重衰退,多家金融機構倒閉,大量壞帳引發在1987--1990的美國經濟下滑。

 

(2)2008-2009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原油需求出現連續兩年負增長。

 

隨後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布倫特原油價格從創紀錄高位144.49美元/桶跌至36.61美元/桶低點,區間最大跌幅75%。

 

之後,OPEC三次減產保價,各國政府積極救市,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經濟逐步企穩。原油價格在2008年底觸底企穩後迅速反彈,2009年5月原油價格回到60美元/桶,之後在2011年5月回到120美元/桶高位。

 

(3)2014-2016年

 

由於美國的頁巖油產量迅速增長,歐佩克拒絕減產,選擇增產試圖將頁巖油擠出市場,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解除,加之原油需求增速放緩,導致全球供需寬鬆,原油顯性庫存大幅累積。

 

隨後,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15.06美元/桶跌至27.88美元/桶,區間最大跌幅76%。

 

之後,OPEC與俄羅斯等產油國組成減產聯盟,自2017年開始減產180萬桶/日,減產聯盟一直持續至今。原油價格在2016年觸底後緩慢回升,2018年初布倫特原油價格回到70美元/桶。

 

這次由供給端引發的油價暴跌下跌持續時間較長,且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市場過剩,原油供給方需要與新增供給方在新的油價位置達到平衡。

 

從下跌的原因來看,此次油價暴跌堪比2014-2016年。也是沙特和俄羅斯試圖把美國的頁巖油擠出市場而主動打壓油價。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6年沙特用低價油擠出頁巖油的策略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當時油價壓得不夠低,最低到27.88美元。然而只有當油價低於30美元時,頁巖油企業才會出現負現金流。

 

而且自2014年後,由於服務業成本出現急劇通縮,且頁巖油開採效率提高,因此面對較低的油價,頁巖油產量保持比原先設想更大的彈性。

 

而這次的情形似乎有所不同。不但出現了負油價,而且紐約原油期貨六月合約也跌到了10美元左右,堪比1985-1986年。

 

也就是說,此次沙特排擠頁巖油企業市場份額的「石油戰爭」,很有可能成功。而後續影響,或許是此次事件將成為顛覆舊世界格局的導火索。

相關焦點

  • 槍王之王 《戰爭與文明》狙擊小隊突襲
    槍王之王 《戰爭與文明》狙擊小隊突襲 歐美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決勝「槍王之王」新版本
  • 槍王之王 戰爭與文明狙擊小隊突襲
    歐美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決勝「槍王之王」新版本,技術高湛的狙擊小隊突襲戰場,物資生產建築升級大降價,更有雙倍油井獎勵、登錄物資等你來領! 不同時代擁有獨立的達成條件和獎勵內容。活動期間達成條件後,獎勵會發放至您的儲物箱中。如果您建造了城塞,獲得的戰術兵力獎勵請在城塞中領取。
  • 蘇攻美守下的蘇聯,經營中東為何慘敗?
    中東地圖於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發生了五次中東戰爭。而美國因為處於「蘇攻美守」的勢態,所以開闢中東協友,就顯得極為重要。當時阿拉伯國家的領頭羊埃及就被美國給看中了,所以在七十年代,埃及與美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在八十年代,埃及甚至與美國結盟,徹底背叛蘇聯。這讓蘇聯在中東的勢力遭到了瓦解。而海灣大國沙特更是在1973年與美國達成石油-美元結算方式,直接結盟。
  • 伊朗布局20年如今終於奏效,四大盟友出手相助,中東美軍面臨圍攻
    據報導,美國跟其結盟的好友對伊朗國家的壓制是全力的,伊朗方面的應對措施值得稱讚,伊朗並未屈服和退縮,奮起反擊。伊朗方面並未直接對峙,伊朗的結盟好友國家首先行動為伊朗助陣,其在中東的很多區域,襲擊了美國軍方跟美國的結盟好友國家。
  • 梅西轉會 能否引起第六次中東「戰爭」?
    ,在某種程度,就是準備「後梅西時代」,六屆金球獎得主再牛,也終有老去的一天。無論是和巴黎主席巴託梅烏有矛盾也罷,還是尊重職業足球運動員老化的規律,更或者是新帥科曼聲明剝奪梅西更衣室特權的打擊,理性的梅西明白,如同當年的老大哥小羅一樣,屬於巴薩的梅西時代終將結束了,是時候離開諾坎普了。
  • 沙特王室:因石油而興的中東第一家族
    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順道和新國王見見面、談談心、聊聊石油。 任何國家、任何領導人與中東第一家族的新首領維護好關係,那都是至關重要的。
  • 斬首戰後戰爭一觸即發?衝突焦點是石油美元秩序之爭
    當地時間3日,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遭美軍空襲,致使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和伊拉克民兵武裝「人民動員組織」指揮官穆漢迪斯身亡。伊朗方面隨後進行了措辭強硬的表態,誓言將對美國進行報復。而美國總統川普3日表示,美軍採取襲擊行動是為了阻止戰爭。
  • 國運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虎嗅網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開始的歷史性事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海上航行的開闢讓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全球化的貿易。而全球化是從大宗商品的全球流動開始的。新的國運之爭開始。1974年7月,剛剛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長威廉•西蒙和他的副手蓋瑞•帕斯基冒雨飛往中東。他們面色凝重。為了報復美國對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中的軍事支持,「歐佩克」石油組織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導致油價瘋漲四倍,隨之而來的是通貨膨脹、股市暴跌,美國經濟即將失控。
  • 中東國家和汶萊富裕是因為石油,有石油是因為布施
    中東國家和汶萊富裕是因為石油,有石油是因為布施,在全球經濟出現重大變動的當代,中國一定要培養起全民布施習慣我們以前聽過很多口號,一會工業強國一會科技強國一會勞動強國。現在我國工業勞動科技都有了,美國卻想將供應鏈從我國撤出,那麼在這種時刻,我覺得有必要研究一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富裕路徑,那就是中東,汶萊等國。中東汶萊,眾所周知靠石油致富,基本上伊斯蘭國家都有石油。甚至就是靠石油成為比較發達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會如此,他們總是有這麼富裕的資源呢?
  • 大國下博弈下的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建國
    OPEC和石油美元體系,又跟中東戰爭有什麼關係嗎?        在唯物辯證法中,事物的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決定的,五次中東戰爭的內因大致就是圍繞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產生的。從阿拉伯視角出發,儘管阿拉伯人自身之間矛盾不斷,但他們更不歡迎異教徒猶太人的到來,進攻以色列是捍衛阿拉伯國家領土完整的正義之戰。而從以色列視角出發,這是一場猶太人重歸故裡,結束千百年漂泊的立國之戰。
  • 殼牌收縮中東石油業務版圖
    不難看出,低油價浪潮促使老牌石油巨頭對開發傳統石油資產越來越不上心,而中東地區劍拔弩張的政治局勢也讓其步履維艱,儘管殼牌反覆強調並未患上「中東恐懼症」,但其收縮中東石油業務規模的舉措卻是不爭的事實。
  •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充滿了猜忌、誤判,甚至欺詐,情節不斷反轉,條約籤了又改,敵友關係隨時變化。美國在加入「一戰」後也開始在中東問題上指手畫腳,義大利和希臘也試圖在中東分一杯羹,而來自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軍隊則成了英國在中東戰場的主力軍。中東一個地區的問題牽動了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經。
  • 二戰時希特勒為什麼不打滿是石油的中東,而是與強大的蘇聯死磕?
    1941年,希特勒打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了戰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此走向了其最激烈的時刻,隨著德國和日本將蘇聯美國相繼拉入戰爭,法西斯國的戰敗局面也基本奠定了,對於擁有龐大的戰爭軍備的蘇聯,希特勒為何敢於對其發動戰爭?
  • 以色列和埃及,為何因兩座不屬於他倆的島嶼,爆發兩次中東戰爭?
    就這麼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便是因為這兩座小島。只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兩座戰略意義積極重要的軍事重地,所有國沙烏地阿拉伯卻在1950年將管理權交給埃及,又在2016年收回了這兩座小島。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沙烏地阿拉伯將這兩座戰略重地交給埃及管理六十多年呢?
  • 阿拉伯石油時代面臨終結
    原標題:阿拉伯石油時代面臨終結 來源:駐約旦哈希姆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經濟學人》7月18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中東北非的石油收入高於其他任何地區,石油收入從2012年的1萬億美元降至2019年的5750億美元。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聯手欺負埃及,美蘇竟罕見一起勸架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成功建國後,就在阿拉伯聯軍的進攻中瀕臨亡國,而隨著美蘇的介入和支持,猶太人最終完成了絕地反擊,擊退了來勢洶洶的阿拉伯聯軍,成功鞏固了國家主權。以色列成功建國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次中東戰爭裡,原本支持阿拉伯國家的英國和法國,卻轉而聯手以色列一起去進攻阿拉伯國家中的埃及;而原本支持以色列的美蘇,也突然對以色列和英國態度轉變,
  • 中東多國示好中國,使用人民幣結算石油?
    如果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中東地區溝通了亞洲、歐洲和非洲,同時還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自古以來就是公認的東西方交通樞紐,大家都稱它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所以說整個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中東還有大量地球上儲量「稀少」的淡水資源和寶貴的石油資源,這就成了中國和美國兩個石油進口大國的糾紛開始。
  • 財務欺詐之安然事件
    特別是當紅利分配方案與財報的利潤指標相聯動的時候,一些公司及公司管理人員可能會忍不住使用「創造性」的會計手法——即財務欺詐——來使公司的財務報表中的「利潤」保持上升,從而使股價保持堅挺,自己的個人所得也得以大幅上升。在有的案例中,這種紅利達工資的數十倍之多。  安然,一家多年受到美國財經雜誌讚揚,曾被華爾街認為最具創新精神的世界級企業,在本世紀初也掉入了財務欺詐這一陷阱。
  •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不僅僅只是為石油,確實為美元的霸主地位
    在二戰之後,幾乎每一屆美國總統政府都在全世界發動戰爭。如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等。通過發動戰爭,美國扶持親美政府,也可以獲得該地方的利益與資源,更可以轉移國內矛盾。可是,戰爭是勞民傷財的事情,曾有經濟學家這麼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爆發一次戰爭,這個國家社會經濟至少也會倒退到十五年。如果這樣的話,頻繁發動戰爭的美國就會一直倒退到石器時代。而且,戰爭也會使美國大兵犧牲在戰場,躺臥在異國他鄉。可是,美國的社會經濟沒有倒退,一直都是穩居世界第一,在戰爭中大發戰爭財。
  • 西方石油獲中東新油田區塊勘探權-全球石油天然氣公司經營動態
    2260億美元的養老基金考慮放棄石油和天然氣投資擁有2,260億美元資金的紐約州公共退休基金(New York State Common Retirement Fund)正在對其投資的所有能源公司進行評估,以評估它們對能源轉型的準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