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導語:蚊子遭扇打,只因嘴傷人
俗話說:「蚊子遭扇打,只因嘴傷人」。意思是說,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只圖自己嘴巴一時痛快,殊不知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有的人常常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隻言片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讓人下不了臺,從而引發了事端。
02.翰林院的孫嘉淦才高八鬥,為官清廉,為何被雍正皇帝關進大獄遭大罪?
在清代,孫嘉淦(山西呂梁人,1683年—1753年)這個名字是響噹噹的,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於直言進諫而著名。
孫嘉淦不僅才高八鬥,而且為官清廉,但他恃才自傲,敢於出頭,鋒芒畢露。無論是在與同僚的日常交談,還是上疏進言,其用詞用語都是直接了當,言辭激烈 ,讓人很不舒服。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大臣們皆不敢直言進諫。翰林院的孫嘉淦首先上疏建議他「親近兄弟、停止納捐、西北收兵」等敏感的政治問題。孫嘉淦的上疏頗有含沙射影的嫌疑,暗中斥責雍正薄情寡恩,苛待兄弟,嚴對大臣。雍正本想殺他,但念在自己剛剛即位,孫嘉淦頗有名望,只好強忍憤怒,將他逐出了翰林院了事。
經此風險,孫嘉淦仍不以為然。他對勸誡自己小心改過的朋友說:「我乃進士出身,飽讀詩書,豈能學那媚上之輩搖尾乞憐,不進忠言呢?縱有殺身之禍,我也絕不做有辱讀書人的事。」
勸他的朋友嘆息道:「你以無辱為上,不肯迎合皇上,怎能在官場上立足呢?你不要以不受辱為榮,在我看來這不僅不是你的優點,反而是你的致命缺點,如此下去,禍患不遠了。」
孫嘉淦和朋友唇槍舌劍,斥他明哲保身,自己卻一如前狀,仍是屢屢上疏進言,言辭激烈,日甚一日。
雍正皇帝再也無法忍耐,將孫嘉淦逮捕入獄。自古一來,獄吏、獄卒哪有幾個好人?審訊他的官吏無才無學,藉此嘲笑說:「你才高八鬥有個屁用?老子只知效忠,大字不識幾個,卻能對你訊問,打罰由我,你可服嗎?」
孫嘉淦心頭火起,痛罵不止。那個官吏見他氣的臉色鐵青,渾身亂抖,冷冷一笑,說:「真是個書呆子,我還沒打你,你便受不了,似你這樣,還能在朝為官?你瞧我不起,我偏偏要重重地治你,讓你長個記性。」
他傳令獄卒把孫嘉淦按倒在地,親自動手,杖打孫嘉淦的屁股;又把孫嘉淦拎起,左右開弓,打了幾十個耳光。一番汙辱和折磨之後,那個官吏將狼狽不堪的孫嘉淦揪到自己的面前,嬉笑地說:「你還不服嗎?」
孫嘉淦眼冒金星,體痛難支,血氣上湧,罵了幾聲,那個官吏便一腳將他踢翻,掄拳暴打他的腦袋。孫嘉淦昏迷之後,那個官吏還在他身上撒尿洩憤。
孫嘉淦的朋友探監之時,見他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問過情由,憐惜地勸他說:「你上了他們的當。他們故意侮辱你,目的就是激怒你,他們好藉此責罰,置你於死地。我們讀書人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你又何必和小人結怨而誤大事呢?」
孫嘉淦神情沮喪,再無先前的倔傲之氣,痛聲說:「獄吏之貴,今日我才知道啊。你說得對,我不能不明不白的死在這裡。否則,枉死不說,還要誅連我的家人。都怪我太意氣用事了,結果令親者痛、仇者快。」
孫嘉淦從此性情大變。出獄後,再無先前的鋒芒,處事圓滑多變,對上乖巧恭順,後來又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還升了官,做了不少大事。
03.總結:從孫嘉淦之變中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
(一)、「槍打出頭鳥」,不要站在最醒目的位置上
優秀雖然不是罪過,但是高處不勝寒,站的越高,承受的矚目就越多。第一是很風光的,但也是很有風險的,不要忘了「槍打出頭鳥」這句話。所以,不必過於追求第一,有時第二要安全得多。
想爭第一是一種爭強好勝的天性,但凡事做得太高調了,難免會成為一種標靶。因此,不必爭先走到極端,低調一些會更安全一些。寧可中庸一些,將才華藏於人後,也不要一股腦地衝到最高處,成為別人的標靶。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如果不是關係到切身利益的,就不要表現的太過。表現的太過,自然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即使爭當第一了,也沒有實際的意義。如果關係到切身利益,不能不爭第一時,那就該出手時就果斷出手。
其次,不必最優秀,在優秀圈裡就行了。因為極端的優秀,一定會招致側目和非議,所以還是放棄那個最醒目的位置吧,只要保證優秀就可以了。
(二)、「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和氣的言語是避禍之道
語言不是槍或刀等利器,但殘忍的言語比利器還要厲害,它會抹殺人的精神,給人留下無法磨滅的心靈創傷,讓人痛苦不堪。肉體的傷害容易癒合,但精神的創傷卻難以撫平。
語言是引起風波的罪魁禍首,有時短短的一句話,可能使你職場步履維艱,可能使姻緣斷絕,可能使友誼破裂。如若語言含有毒物,它可以毀滅人生;如若語言含有芳香,它可以愉悅生命。
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不要取笑或者言語傷人,說者無心,聽者未必無意。和氣之道、避禍之道表現為是言語的和氣。適當放低姿態,以和氣的言語、富有愛心的言語對待他人,自己也會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