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不難
每日一素亦可
素食不貴
尋常食材也可有滋有味!
炎炎三伏天,拿什麼來拯救乾渴的靈魂?
來一碗酸梅湯吧!
說起酸梅湯,其實還真是一道非常古老的消暑飲品,南宋時的「滷梅水」,就有點像酸梅湯的前身。
到了清代,因為滿人習慣以肥甘厚味為主要飲食,都會吃一種玉米發酵的酸湯子的飲品來解膩。
但入主中原後這酸湯子就不大管用了,因為其糖分過高,使得滿人身體濕熱加劇,還容易長脂肪。
一向注重養生的乾隆帝,就命御醫調製湯藥來解困。御醫們在前人基礎上,調配一款酸酸甜甜還解膩減肥的飲品,就是酸梅湯。
乾隆帝很是喜歡,據說他餐前飯後都會喝酸梅湯,也難怪他到老了身材還是一副清瘦樣!
《紅樓夢》中寶玉被他老爸打得半死那次,正是夏日,他就嚷著要喝酸梅湯解渴。(當然,襲人因為他有傷在身,也沒給他喝。)
酸酸甜甜的酸梅湯不僅好喝,而且在三伏天喝還有滋陰潤燥,收陽氣,斂肺氣,行氣散瘀,降肝火,除煩安神,消除疲勞等諸多功效。
如果青春期的小哥哥小姐姐臉上容易張小痘痘的話,也可以和酸梅湯來調理哦!
此外酸梅湯還是很好的解酒飲品。
那酸梅湯需要哪些藥材呢?
準備食材:
烏梅25g
山楂25g、洛神花3g
甘草5g、冰糖少量
陳皮3g、桂花2g
鹽少許
但凡有點中醫常識的朋友都知道,中藥方劑有個中藥原則就是君臣君臣佐使。
那下面我們就用君臣佐使的方法來分析看看這道經典的酸梅湯的搭配法。
酸梅湯所用的是烏梅,烏梅味酸性平,入肺和大腸經,對肺虛久咳,痢疾腹瀉,反胃嘔吐都有功效,而且小朋友肚裡有蛔蟲,烏梅也是可以用的。
而正宗的酸味湯一定是用煙燻過的烏梅,所以喝起來也會有點淡淡的煙燻味兒。
山楂,味酸性微溫,入肺、大腸經,有健脾消食、開胃解膩,行氣解瘀的功效。
洛神花味酸性涼,入肺大腸經,有斂肺止咳;降血壓的作用。
山楂和洛神花是臣藥,這個好理解。甘草和冰糖是甜味的,怎麼又是臣藥呢?
這是因為烏梅、山楂、洛神花都是補益肺氣的,根據中醫五行原理,「虛則補其母」,因此在補肺的時候,適當補一下肺的媽媽脾,效果就會更好。
酸酸甜甜的滋味中,稍微加點反佐的鹹味,就可以緩解酸甜知性。夏天流汗多,適當吃點鹽,是可以補心腎,補充體液中流失的鹽分。
桂花性溫味辛,入肝膽二經,有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口臭牙痛,咳喘痰多,經閉腹痛都有療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入肝膽二經,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看了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感歎一個小小的酸梅湯裡原來也藏著如此奧妙。
市面上有些酸梅湯,用酸梅膏、糖精、蘋果酸等勾兌出來,是虛有其表,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的,這樣的酸梅湯不喝也罷。
如果你不想去藥店配藥材,思嘉也為你推薦正安的酸梅湯,正安中醫是梁冬先生所創辦的旨在繼承和傳播中醫傳統文化的醫館,距今有十個年頭了,在北京、廣州、上海、成都、武漢多個城市都有線下醫館,也匯聚了國內許多優秀的中醫老師加持,如潘毅老師、閱素靈老師、路新宇老師等,在選擇藥材上也是講究道地選材。所以,他們的藥茶我是很放心用的。
另外也要提醒一下,酸梅湯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喝的,脾胃虛寒、痰濕體質的人,就不適合。
孕婦喝酸梅湯也要去掉山楂、洛神花。
因為三伏天酷暑難耐,很多人也想喝冷飲,有些商家會建議酸梅湯冰鎮後再喝,口感更好,那是很不符合三伏天養生原則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