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總決賽G1打完,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全在廣東的節奏裡。
這場比賽讓我想起去年寫籃球世界盃的體驗,你會發現,當你想在策略上幫中國隊想辦法的時候,沒有什麼空間。掩護人順下的爆發力毫無優勢,擋拆手向裡的直塞或者高拋球,失誤比傳過去的概率還高,後衛持球投的懲罰力度又不夠,那麼,不管打的是「牛角」還是「手槍」,最終能仰仗的就是中國隊擋拆掩護人的外拆準星,以及哪個後衛突然手感爆棚,能在外圍直接扔進,別的變化都很難得手。
這個道理放在這場的遼寧隊身上也很合適。
遼寧隊跟廣東隊相比,對位基本就沒有優勢。鋒線完全對不上廣東,自己強勢的後場和內線,又趕上廣東同樣強勢。所以陣地戰攻防,遼寧在身體上吃虧,推節奏又發現廣東速度明顯更快,看起來就像個死局。
但一般來說,能進總決賽的兩個球隊,不可能一邊相比另一邊什麼優勢都沒有。理論上,遼寧隊的優勢在王牌擋拆上,開局階段,遼寧隊的戰術發起主要集中在郭艾倫和韓德君這對擋拆組合上,比起廣東的開局打得還更明確一些。
問題就是,這對組合遇到廣東的嚴密防守,打不出來。韓德君跟周琦比,對抗優勢明顯,遇到易建聯和廣東身體能力普遍強悍的前場就不是了。
畫面是什麼樣的呢?
韓德君順下完全被卡死,毫無機會。他發現這點之後,乾脆也沒了順下的欲望。於是逐漸變成,韓德君只管擋,不管拆,成了高位的一個純策應點和中距離炮臺。
這麼打,擋拆就完全成了郭艾倫自己玩。如果郭艾倫總能進這樣的持球投,那也行。但這麼打的難度太大,廣東要是被大侄子投崩,他們也會認。
梅奧的個人狀態更好一些,能力也更強,但是他打擋拆,廣東隊會夾擊。
梅奧處理這種場面,就有多個級別的問題:
梅奧自己的屬性偏得分,指望他利用廣東的夾擊,頻繁送出致命的傳球有難度;
遼寧其他位置的後續處理,能不能跟得上也是問題,比如出球後如果打到鋒線手裡,賀天舉這些人能抓住機會嗎?處理稍微難一點的,比如要定點往裡突,也有難度。
遼寧隊的三個強點,打得都不舒服:
韓德君打不出順下,郭艾倫打不出效率,梅奧加不上來產量。
遼寧隊這場的開發進攻,就沒有怎麼改變廣東的防守策略,阿聯防大侄子擋拆往回收,防梅奧擋拆往上搶,思路明確,沒受到什麼懲罰。遼寧隊則被迫出手了不少在弧頂的跳投,趙繼偉連續的強投三分固然精彩,但不是迫不得已,也沒人願意這麼打。球隊強行傳球失誤一大把,鋒線往裡殺的畫面也慘不忍睹。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如何談調整呢?
我可以說,韓德君應該更有侵略性一些,但這話說完就覺得對韓德君要求太高。他作為兩邊體重最大的球員,這場打了43分鐘,廣東隊防守端車輪戰磨他,進攻端各種在他腦袋頂上懟筐,壓力已經如此之大,還指望他摧毀易建聯為守的廣東隊中路防守,這可能是強人所難;
我也可以說,郭艾倫要利用好廣東不夾擊他的優勢,在中距離強勢回應,讓易建聯把防線往外擴,這樣給韓德君傳順下也更容易。但這種事情首先就看臉,其次,周鵬、趙睿、威姆斯換著纏鬥他,大侄子能利用韓德君掩護擋出機會就不容易了;
我還可以說,梅奧要打出超巨表現,不叫掩護的時候也要一對一無解,貢獻35+。但是廣東能對位梅奧的人也不少,時不時的聯防也不是梅奧想一對一就有機會的,考驗遼寧隊整體戰術能力還是必不可免。
總而言之,遼寧想贏廣東,首先要解決的一定是進攻問題,因為廣東就是兩招打死遼寧的——防守反擊+身體優勢硬懟,而前一種又是打死遼寧的關鍵。因為遼寧隊的中鋒是韓德君,鋒線又全面劣勢,球隊的退防不可能好。如果自己的陣地進攻把握度又低,那麼廣東隊靠快攻就能瞬間拉開比分。
也就是說,遼寧隊把進攻問題解決了,才能稍微緩解廣東在反擊上的優勢,然後才能去談陣地戰如何跟廣東耗贏的問題。
遼寧隊還有什麼調整的空間嗎?
一些細節上做好吧:
郭艾倫的29分鐘或許還有增加的空間;
梅奧持球前,可以增加一些無球起手式來增加對手夾擊難度;
儘量把郭艾倫、韓德君和梅奧都放在強側,三人改變防守能力的疊加,更容易出機會,也能減少強弱側轉移的失誤;
要把一次擋拆不成,韓德君在肘區策應的球投進——不管是韓德君自己,還是過來接手遞手的後衛;
G2大概率是哨子大戰,有侵略性的一方更容易要到罰球,往裡懟的時候要硬一些。
希望下一場打得精彩吧。